《胡同文化》 16
</Script>
一、课文悟读
北京城为何“四方四正”?这要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理论讲起。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门。城中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各九条。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南面建宫殿,北面设市场。这一城市布局理论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布局规划。最符合《考工记》设计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两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种封闭的布局形式,必然导致居住格局的封闭性,进而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尊卑长幼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因此,讲究“方正”,便是讲究等级,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大都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在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们任人宰割。许多人奔波劳碌一生,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间破屋,一口残羹,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正所谓知足常乐。“窝头是贫苦的象征。”(梁实秋:《雅舍小品·窝头》)许多人穷苦一生,不就是为了“窝头”吗?有了窝头,自然就该满足了。如果还能有“小酱萝卜”,那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那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呢?即便是理应优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几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离。如果还能用虾米皮来熬白菜,那简直就是美味佳肴。一般人家绝对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难保,又哪有能力去关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清爽,不让自家人受冻挨饿,就很了不起了。对于他人的“瓦上霜”、别家的冷暖饥寒也就爱莫能助了。
因此,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因为,他们的命运捏在人家手里,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即使突遭横祸,也只能忍气吞声,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无法保全自己,何况一介草民?不随遇而安,又能怎样?想抗争?门儿也没有!对于自家祸福,尚且如此,而对于与己无关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观了。否则,你又能要求他们咋样?如果你要求一个过江的泥菩萨去普度众生,不仅无理,而且是相当的残忍了。
这种“方正”,也使得人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封闭性。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心实意、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祸从口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谓“随一点份子”,便是“随大流”,装装门面而已,礼到即可,很难说是真心实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当难求,足见人心之封闭。而在行为方式上,更是独来独往,缺乏真诚的团结与合作。
值得庆幸的是,封建时代毕竟已经过去。其遗留下来的这种“方正”,这种封闭,这种等级观念,也必将被人摒弃。平等、自由、尊严,心灵的交融,真诚的合作,毕竟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执著追求。正如胡同的衰败、没落不可逆转一样,从禁锢走向自由,从等级森严走向人人平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再见吧,胡同”就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语或文章的结束语。告别胡同,就是告别等级思想,告别保守,告别心灵的封闭,其中也蕴涵着作者对已逝和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无限怅惘。
二、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三、选题设计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阅读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
(2)阅读汪曾祺传记及有关介绍汪曾棋的文章。
(3)选择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点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参读书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说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2)汪彬《老头汪曾祺》,人民大学出版社。
(3)陈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4)汪曾祺《悠闲的生活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属马》(“京味文学丛书”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的变化。如,建筑用料、框架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分析、归纳,从中反映出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3)写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参读书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3.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的风味小吃。如品种、口味、制作方式等等。
(2)调查当地有关的饮食风俗习惯。如,逢年过节的饮食习惯,平常待人接物的饮食习惯等等。
(3)思考这些习惯的形成、演变与当地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关系。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说卷、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6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胡同文化》 16》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79506.html
一、课文悟读
北京城为何“四方四正”?这要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理论讲起。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为:都城的建造要作正方形,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门。城中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各九条。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南面建宫殿,北面设市场。这一城市布局理论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布局形式和布局规划。最符合《考工记》设计思想的便是元大都。明清两代,北京城就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而改建的。
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种封闭的布局形式,必然导致居住格局的封闭性,进而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另;方面,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尊卑长幼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因此,讲究“方正”,便是讲究等级,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大都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在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们任人宰割。许多人奔波劳碌一生,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好不容易得到一间破屋,一口残羹,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正所谓知足常乐。“窝头是贫苦的象征。”(梁实秋:《雅舍小品·窝头》)许多人穷苦一生,不就是为了“窝头”吗?有了窝头,自然就该满足了。如果还能有“小酱萝卜”,那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那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呢?即便是理应优待的姑奶奶,有了臭豆腐,再加上几滴香油,也可以招待得差不离。如果还能用虾米皮来熬白菜,那简直就是美味佳肴。一般人家绝对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一旦享用,便喜出望外。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此外,自己的身家性命尚且难保,又哪有能力去关照他人?能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清爽,不让自家人受冻挨饿,就很了不起了。对于他人的“瓦上霜”、别家的冷暖饥寒也就爱莫能助了。
因此,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也只能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因为,他们的命运捏在人家手里,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即使突遭横祸,也只能忍气吞声,小心奉陪。“君叫臣死”,“臣”也“不得不死”,即使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无法保全自己,何况一介草民?不随遇而安,又能怎样?想抗争?门儿也没有!对于自家祸福,尚且如此,而对于与己无关的事,也只能置身事外,只能冷眼旁观了。否则,你又能要求他们咋样?如果你要求一个过江的泥菩萨去普度众生,不仅无理,而且是相当的残忍了。
这种“方正”,也使得人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封闭性。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心实意、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祸从口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谓“随一点份子”,便是“随大流”,装装门面而已,礼到即可,很难说是真心实意。所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之一生,即便是一位知己,也相当难求,足见人心之封闭。而在行为方式上,更是独来独往,缺乏真诚的团结与合作。
值得庆幸的是,封建时代毕竟已经过去。其遗留下来的这种“方正”,这种封闭,这种等级观念,也必将被人摒弃。平等、自由、尊严,心灵的交融,真诚的合作,毕竟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执著追求。正如胡同的衰败、没落不可逆转一样,从禁锢走向自由,从等级森严走向人人平等,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此,“再见吧,胡同”就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语或文章的结束语。告别胡同,就是告别等级思想,告别保守,告别心灵的封闭,其中也蕴涵着作者对已逝和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无限怅惘。
二、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三、选题设计
1.我所知道的汪曾祺。
研究方法:
(1)阅读汪曾祺作品,包括小说和散文。
(2)阅读汪曾祺传记及有关介绍汪曾棋的文章。
(3)选择汪曾祺某一方面的特点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参读书目:
(1)《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小说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2)汪彬《老头汪曾祺》,人民大学出版社。
(3)陈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4)汪曾祺《悠闲的生活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5)汪曾祺《去年属马》(“京味文学丛书”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
2.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的变化。如,建筑用料、框架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分析、归纳,从中反映出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3)写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参读书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3.饮食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
(1)调查当地的风味小吃。如品种、口味、制作方式等等。
(2)调查当地有关的饮食风俗习惯。如,逢年过节的饮食习惯,平常待人接物的饮食习惯等等。
(3)思考这些习惯的形成、演变与当地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关系。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化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曾祺文集》(小说卷、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6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胡同文化》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