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荷塘月色》 5


</Script>   

5.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情景交融的特点,运用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教学方法】多媒体、结构教学法(驼峰突起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二、复习旧知识、作者简介: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有《春》、《背影》,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出身小官宦之家,其父朱鸿钧一生在多个地方先后做些小官,他不希望子女如他一样宦海浮沉,希望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于是给长子取名“自华”,取苏轼“腹中诗书气自华”之意。朱自清不负父望,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他1898年出生在江苏东海县,只是从1903年5岁起随家便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文学研究会成员。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他为什么要改名“自清”呢?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由于家庭变故,朱自清经历了人情冷暖,目睹了社会黑暗,觉得一个人光有满腹经纶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如何为人处世,尤其是面对污浊的社会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所以在父亲去世奔丧回京后,即改名“自清”,清与浊相对,“自清”就是不浊,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深深的敬意!

他的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有些诗作和散文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中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对于朱自清,大家应当记住他的这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同志曾高度称赞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因此,读朱自清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的。

三、 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 主体部分的景物描写:

1、解题引出: 

由题目《荷塘月色》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它包含着两部分的内容:荷塘和月色。

大家速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这两景的段落。(第四、五自然段)。下面让我们先学习这两个段落。

2、讲授新课: 

这两个段落作者分别为我们描绘了什么画面?(月下荷塘、荷塘月色)

1)分析第4段:

一篇抒情写景散文,既写景,又抒情,必须借助恰当得体的语言来沟通。那么,作者在描写荷

塘的时候,具体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首先欣赏这一段的图景朗读,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播放图景朗读。

    作者在描写荷塘的时候,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池水)

    分组讨论: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用曲线标出比喻句,并用重点号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在文段中的作用。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弥望”一词写出荷叶的什么特点?多)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唐代诗人杨万里描写荷叶的一句诗是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田田”与“层层”这两个叠词,叠词即音韵相同的词语连续运用。“田田”与“层层”这两个叠词写出荷叶的什么特点?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即亭亭玉立,形象高颀、修长。“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高出水面,大大的叶子微微下垂,弧度柔和,自然舒展着,有如舞女转动时的裙幅。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比喻荷叶的美好风姿。正因为“荷叶出水很高”,才让人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从而表现荷叶的体态美、动态美。

    小结:作者抓住荷叶多、密、高、美四个特点,运用了精当的叠词和比喻,表现了荷叶的什么特点?(再现了月下荷叶满目茂密的特点和绰约风姿。)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零星)着些白花,(用满池荷花映衬零星的荷花,正因为“零落”,故而叶多花少,用“点缀”一词,正是绿叶多白花少的衬托。使白花更加醒目显眼,这是从数量上表现荷叶醒目显眼的特点。)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袅娜”和“羞涩”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不能。“袅 《《荷塘月色》 5》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80430.html

  • 上一篇范文: 《阿Q正传》 3
  • 下一篇范文: 《我的空中楼阁》 4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三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