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教案 >> 正文

《鸬鹚》一文 。


轻轻撩起那一帘垂柳……
——《鸬鹚》教学赏析

《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那里的绿水,那里的翠柳,那里的鱼,那里的人,那里的船,那里的鸬鹚,那里的炊烟,那里的稻田,无不散发着清晰迷人的田园气息,无不流淌出农民“丰衣足食、悠然惬意”的幸福笑意,无不显示出这里万物间的和谐、祥和、默契。
因此,我将《鸬鹚》教学重点定为:透过迷人的乡村风景,抓住“鸬鹚捕鱼”的生动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农民悠然自得、平静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体会作者对悠然平静的田园生活的真情赞美与深情向往。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平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从哲理的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爱。
顺着夕阳的柔光,听着鸬鹚捕鱼欢快的节奏,透过渔人悠然而起的烟圈,轻轻撩起岸边那一帘垂柳,我们会蓦然发现:啊!渔人的生活,原来别有一番风味…… 

多维立体的课堂 自主发展的天堂
 ——《鸬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鸬鹚捕鱼的场面,让学生对鸬鹚和鸬鹚捕鱼的情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夕、窄、抹、柔、喉、拣、抛、痕”,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抹),形近字的比较(“夕”和“歹”),音近字的区别(“拣”和“捡”)。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5、互助朗读
请学生按照“平静—打破平静—恢复平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结构。并且熟读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准备带领同学齐读,交流朗读课文。
6、现场迁移
合上书,请学生思考:教师在“鸬鹚”前面加一条横线,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回忆,在横线上加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如:灰黑色的鸬鹚)。
课文除了写到鸬鹚以外,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还写到了那些景与物?
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悠然的渔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袅袅的炊烟,碧绿的垂柳,柔和的夕阳,鲜活的鱼儿
(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学生可以凭借记忆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得出的合适的新词)
7、活学活用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与黑板的板书,自由地说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课时

1、步入“悠然”的课堂
《鸬鹚》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一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 “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态
(1)教师板书“悠然”,然后问学生:“悠然”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悠然”地干什么?
(2)学生“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渔人的“悠然”。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 “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3、领悟“悠然”的内涵
(1)渔人既然是来捕鱼的,他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多捕鱼才是,太阳都快下山了,他怎么还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呢?渔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悠然自得呢?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思考,同时提醒学生每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就可以。
A渔人是以种田为生的,还是以捕鱼为生的?(“一望无垠的稻田”:丰收的景象)
B渔人捕鱼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几个钱,还是拿回家做一顿美餐自己享受?(“夕阳西下”:不贪)
C小湖里的鱼是渔人放养的,还是野生的?(鸬鹚捕鱼不分大小:野生)
D渔人对鸬鹚捕鱼的本领,他放心还是不放心? (“列队的士兵”:渔人对鸬鹚充分信任)
E鸬鹚和渔人,他们配合得好不好?(“一抹”:默契)
F渔人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一个勤劳的人?(种田捕鱼:勤劳)
(3)小组交流。要求:听听同学的,再想想自己的,.总结出更合理的,不要瞎争论。
(4)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语句与段落。重点是第一自然段和“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鸬鹚》一文 。》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8083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三年级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