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目的: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关系。
2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扫清理解上的障碍。
(2)指名翻译几段引文。师生订正
(3)考虑几段引文各是围绕什么民开描摹 ,进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引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是说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
引笪重光《画筌》中的话是为说明,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
文章思路:
一(1—6)提出文章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7—12)说明中国绘画、戏剧中的空间表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13—14)阐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对艺术表现的具体要求?
(2)第9段中的“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3)第9段的“也主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会说“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都注意到哪些方面?
(4)讨论解答课后练习。
三.课堂小结:
全文就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的关系,广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是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 欣赏品味
1.作者在谈虚和实的关系时,运用了很多实例来说明,其实艺术是相通的。试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明确: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害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3.课堂训练。
(1)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回答下列两问。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信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的上联非常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2.下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简析它的艺术特点。
读杜牧<<长安秋望>>,谈谈其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参考答案:
<<游>1以少总多虚实结合是本诗的特点
2此联恰当地处理了“全“与“粹”的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长》以实托虚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4.课文总结。
这篇文章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方面,旁征博引,将事例与引文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阐述了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特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领悟文章的内涵,运用作者授给我们的艺术之“渔”,钓得受用不尽的甘美之“鱼”。
二. 布置作业。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主要从绘画与戏曲的角度谈了虚与实的关系,请你写一篇小文章,从诗歌角度谈谈这一问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81101.html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关系。
2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扫清理解上的障碍。
(2)指名翻译几段引文。师生订正
(3)考虑几段引文各是围绕什么民开描摹 ,进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引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是说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
引笪重光《画筌》中的话是为说明,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
文章思路:
一(1—6)提出文章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7—12)说明中国绘画、戏剧中的空间表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13—14)阐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对艺术表现的具体要求?
(2)第9段中的“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3)第9段的“也主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会说“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都注意到哪些方面?
(4)讨论解答课后练习。
三.课堂小结:
全文就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的关系,广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是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 欣赏品味
1.作者在谈虚和实的关系时,运用了很多实例来说明,其实艺术是相通的。试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明确: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害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3.课堂训练。
(1)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回答下列两问。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信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的上联非常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2.下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简析它的艺术特点。
读杜牧<<长安秋望>>,谈谈其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参考答案:
<<游>1以少总多虚实结合是本诗的特点
2此联恰当地处理了“全“与“粹”的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长》以实托虚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4.课文总结。
这篇文章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方面,旁征博引,将事例与引文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阐述了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特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领悟文章的内涵,运用作者授给我们的艺术之“渔”,钓得受用不尽的甘美之“鱼”。
二. 布置作业。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主要从绘画与戏曲的角度谈了虚与实的关系,请你写一篇小文章,从诗歌角度谈谈这一问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