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备课三问
《谈中国诗》备课三问
贾小林 喻祖权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浏览一下各种版本的教案或解读文章。莫衷一是。虽然有人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来自圆己说,但我以为,以下三个问题是绝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因为这是关于文本的最根本的理解。
问题之一:文章第②自然段应归属哪一部分?
《谈中国诗》共有八个自然段,据文意,可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两层:③③⑤⑥⑦。这是笔者的分法。
有人将第②自然段归结到第二部分:还有人将第②自然段单独分为第二部分,共四部分(《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4期)。其实这两种分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就是没弄懂第②自然段的含义和作用。
文章开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细读第①自然段,回答了三层意思。什么样的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诗歌审美评价标准是什么?“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评价中国诗歌的立场或出发点“是比较文学的”。
文章虽然开门见山提出了问题,但在整个第①自然段却未作回答。那么中国诗歌给一个初阅读中国诗的外国读者留下什么迹象呢?这个问题就要在第②自然段作答。第②自然段开头写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不同:中国诗歌在没有史诗和戏剧诗的前提下,抒情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接着以中国绘画和中国哲学作类比,说明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然后以“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来说明中国诗在外国读者心中的初步印象。经过层层铺垫,最后作者才点明:“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就是中国诗给外国读者的一般印象。
很显然,①②两段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属于文章的引论部分,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本论,回答为什么中国诗歌会给人这样的印象。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论,提出了作者对中西方诗歌的根本观点,即中西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时表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针对性:反对西方文化本位。这三个部分既环环相扣,又独立成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思路。
问题之二:中国诗究竟有哪几个最基本特征?
对中国诗的基本特征理解,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中国诗的基本特征包含:具有抒情性,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此观点见百度百科)还有人将“社交诗多,几乎没有宗教诗”也列为中国诗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样的理解确实有点牵强附会。
中国诗具有抒情性,这是作者为了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针对诗歌的发展、分类及中西诗歌的异同而言的,属于文章的第一部分的内容。而且作者着重论及的不是中国诗歌的抒情性,而是中国抒情诗先于史诗和戏剧诗而产生。
文章的第③自然段,确实论及中国诗篇幅简短的特点,但作者重点却放在中国诗为什么简短。中国诗里一字不许两次押韵的格律要求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诗歌的行数、字数及其他形式要求也限定了中国诗内容的表达和篇幅的延长,中国诗篇幅短小。是本段论述的第一层,但论述的重点还在后面。“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因此他们要在有限,即“易尽”里追求“无垠”。这是第二层,谈中国诗人的艺术追求,它使中国诗具有“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当诗歌的外延受到禁锢时,中国诗人着力在诗歌的内涵挖掘,开拓——在诗歌的含蓄暗示性上下功夫。所以说,文章的第③自然段是用来说明中国诗富于暗示性原因:一是中国诗篇幅简短,二是中国古诗人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