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最大卖官案:马德的官气霸气匪气
期间,记者不止一次地听人说:马德那家伙,咬谁谁进去。据知情者介绍,“可能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已交代了,他见到马德时,其心态比较放松,但求生的欲望还是比较强烈。虽然他说自己很后悔,但我感觉到他觉得反正自己就这么着了,惟一感到牵挂、对不起的就是儿子和老婆。他说当初他汇钱给儿子时,儿子曾经劝过他别这样干,他觉得自己连累了儿子,很内疚。为了给儿子留条命,马德进去以后拼命交代。”
虽然马德对自己在牡丹江副市长一职一任就是4年感到很委屈,但据一位知情人透露,马德在牡丹江的口碑并不好。他说,1996年11月,送马德到绥化上任的牡丹江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临走时对绥化宾馆经理撂下一句话:我从牡丹江给你绥化送个王八犊子。
黑龙江纪委的通报中,称马德“……独断专行、妄自尊大,容不得不同意见;在工作作风上,集官气、霸气、匪气于一身”。这种评价对马德而言是恰如其分。说起马德的性格和为人,不少绥化干部都用“主观、武断、爱骂人”等字眼形容。
一干部对记者说,“马德讲话很随便,一开口就骂骂咧咧,在大会小会上都这样。”一位绥化老干部承认,马德讲话随意性很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也不太注意公众形象。
这个干部举例说,有次上午刚刚开完市县副处级干部会议,下午还有各市县一、二把手参加的小范围会。但这天中午,马德喝酒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不仅自己开怀畅饮,还拼命地劝参会的书记、市长们。结果不仅下午的会延迟了,酒气冲天的马德讲的话自然也与会议事先的安排风马牛不相及。“一喝多就耽误事,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一位知情者向记者披露:我记得有一年马德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去参观外商投资的油厂,那天下大雨,这些局长们下车后都打着伞,马德见了非常生气,指着局长们的鼻子训斥:就你们他妈的娇贵,全部给我撤了。
对于马德的我行我素、主观武断,有人评价“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的恰到好处也许能做出一些成绩来,用不到正道上,其后果难以预料。”绥化市政府一位退休的秘书长对记者说,马德这个人,说好听一点比较有魄力,说难听一点独断专行。如果说马德在绥化还有什么政绩的话,他最大的政绩就是拍板处理农民合作基金会。
1997年底到1998年初,当时全国的农业基金会因为经营不善,不能兑付,造成挤兑。在绥化,当时农民到信用社、银行挤兑,一连好多天,上访、静坐的群众在市委、市政府门口高喊“马德还钱、赵洪彦下来”,机关正常的工作根本没办法开展。
赵洪彦没有招,便借口是“政府办的事”,将这块烫手的山芋甩给了马德。马德接手后,于1998年11月成立了农业基金会债务清理办公室,自己兼任领导小组组长,抽调40名公检法干部和40名后备干部,两人一组,清理债务。
这场雷厉风行的清理债务,先后有几百人被抓。“当时那些不还钱或还不起钱的人被抓拘留所,一关就是15天,15天后放出来第二天又重新抓进去再关15天。这一次要回来9千万元。这种做法的方法只有马德可以,因为他能够拍板,别人谁也不敢。”
这9千万元,加上省里贷的2000万元,全部还给了农民。农业合作基金会一分不少地把钱还给农民,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在那一年的全国长沙会议上,绥化处理农业基金会的做法被当作典型经验在会上交流。而这件事也成了马德由行署专员升任市委书记的主要政绩。
但在法律专家的眼中,这并不符合现代执政理念。“农民去农业基金会存款是一种合同行为,谋取的是利息。同样贷款人也是合同行为,也支付了利息,这是一种经济行为。政府不应该干预。即使是无效合同也是司法问题。在这件事中,马德运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动用公安、司法,把农业基金会的债务人抓起来,这种行为是对法制的破坏和政府职能的误解。”
法律专家说:“其实,政府不需要保护某一个特别阶层的利益,哪怕他是弱势群体。在法制社会中,一个有限政府所做的应该是依法行政,为它辖区内的所有民事主体提供公平的机会,创造一种机制,培育一种规范。”
腐败产生了马德?
马德案发后,不仅先后牵出田凤山、韩桂芝等高官,整个绥化市所辖的一区三市六县中,260多名干部卷入,其中50多个单位的一把手被牵扯。一饭馆老板娘告诉记者,马德刚被抓时,整个绥化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那一阵子来我饭店吃饭的人,相互间问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有没有送钱?有没有被专案组叫去问话,交代问题。’
一位退休的领导干部痛心疾首地表示,马德案带坏了当地的政治、经济风气。“我在绥化工作30年了,在组织部门也干过,在我看来绥化的干部一直很廉洁,能干,绥化的官场风气之所以到后来这样乌烟瘴气,与外来干部带来的恶习分不开。从90年代中期开始,绥化几任领导,无一幸免。而马德案的发生则是对绥化干部队伍最严重的破坏。”无独有偶,进去后的马德,面对记者也大骂官场气氛,认为是官场上的潜规则、不正之风害了自己。
对于马德案牵涉的买官干部,当地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对那些送钱的处理太轻,持这种看法大多是没有送钱、买官的干部和老百姓。而买官者则认为,这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马德本身就属于谁送提拔谁,明目张胆地索贿。
因此,对人处理不能不考虑大的社会背景。法不责众,对于干部还是要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很多领导干部是这种观点。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按照党纪国法办,要有原则,应该按照慕马案的处理方式,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
一退休老干部认为,“虽然马德出事已经两年多了,但由于案子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案,所以绥化的干部思想比较混乱,也比较迷茫。送了钱的人坐立不安地等待着处理,没有送钱的人同样也等着,这种事情必须快刀斩乱麻赶快整明白,越拖影响越不好。马德这件事虽然坑了一部分干部,但如果处理得好也会成全一部分干部。处在十字路口,今后当官用不用钱买了?绥化的许多干部都在拭目以待。”
一位当地干部对记者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这种处理方式,给人感觉官还是要买,因为
一位绥化某部门的处级干部认为,“马德事件的产生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在我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不是马德造成了绥化的腐败,而是这种腐败产生了马德。只要腐败的土壤和机制还存在,没有马德还有张德、王德、李德,都一样。所以,马德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去找原因。不解决一把手的监督问题,不解决权力的制约问题,反腐败就会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很难根除。”
他向记者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马德?就拿田凤山来说,他是肇源人,其家人在肇源县口碑相当好。田凤山是从基层干部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个人的素质、才能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曾经得到过老百姓的认可。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好人落到现在的地步?归根结底一句话,权力缺乏监督,一些人很难摆脱这种宿命的结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82791.html
虽然马德对自己在牡丹江副市长一职一任就是4年感到很委屈,但据一位知情人透露,马德在牡丹江的口碑并不好。他说,1996年11月,送马德到绥化上任的牡丹江市政府一位副秘书长,临走时对绥化宾馆经理撂下一句话:我从牡丹江给你绥化送个王八犊子。
黑龙江纪委的通报中,称马德“……独断专行、妄自尊大,容不得不同意见;在工作作风上,集官气、霸气、匪气于一身”。这种评价对马德而言是恰如其分。说起马德的性格和为人,不少绥化干部都用“主观、武断、爱骂人”等字眼形容。
一干部对记者说,“马德讲话很随便,一开口就骂骂咧咧,在大会小会上都这样。”一位绥化老干部承认,马德讲话随意性很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也不太注意公众形象。
这个干部举例说,有次上午刚刚开完市县副处级干部会议,下午还有各市县一、二把手参加的小范围会。但这天中午,马德喝酒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不仅自己开怀畅饮,还拼命地劝参会的书记、市长们。结果不仅下午的会延迟了,酒气冲天的马德讲的话自然也与会议事先的安排风马牛不相及。“一喝多就耽误事,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一位知情者向记者披露:我记得有一年马德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去参观外商投资的油厂,那天下大雨,这些局长们下车后都打着伞,马德见了非常生气,指着局长们的鼻子训斥:就你们他妈的娇贵,全部给我撤了。
对于马德的我行我素、主观武断,有人评价“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的恰到好处也许能做出一些成绩来,用不到正道上,其后果难以预料。”绥化市政府一位退休的秘书长对记者说,马德这个人,说好听一点比较有魄力,说难听一点独断专行。如果说马德在绥化还有什么政绩的话,他最大的政绩就是拍板处理农民合作基金会。
1997年底到1998年初,当时全国的农业基金会因为经营不善,不能兑付,造成挤兑。在绥化,当时农民到信用社、银行挤兑,一连好多天,上访、静坐的群众在市委、市政府门口高喊“马德还钱、赵洪彦下来”,机关正常的工作根本没办法开展。
赵洪彦没有招,便借口是“政府办的事”,将这块烫手的山芋甩给了马德。马德接手后,于1998年11月成立了农业基金会债务清理办公室,自己兼任领导小组组长,抽调40名公检法干部和40名后备干部,两人一组,清理债务。
这场雷厉风行的清理债务,先后有几百人被抓。“当时那些不还钱或还不起钱的人被抓拘留所,一关就是15天,15天后放出来第二天又重新抓进去再关15天。这一次要回来9千万元。这种做法的方法只有马德可以,因为他能够拍板,别人谁也不敢。”
这9千万元,加上省里贷的2000万元,全部还给了农民。农业合作基金会一分不少地把钱还给农民,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在那一年的全国长沙会议上,绥化处理农业基金会的做法被当作典型经验在会上交流。而这件事也成了马德由行署专员升任市委书记的主要政绩。
但在法律专家的眼中,这并不符合现代执政理念。“农民去农业基金会存款是一种合同行为,谋取的是利息。同样贷款人也是合同行为,也支付了利息,这是一种经济行为。政府不应该干预。即使是无效合同也是司法问题。在这件事中,马德运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动用公安、司法,把农业基金会的债务人抓起来,这种行为是对法制的破坏和政府职能的误解。”
法律专家说:“其实,政府不需要保护某一个特别阶层的利益,哪怕他是弱势群体。在法制社会中,一个有限政府所做的应该是依法行政,为它辖区内的所有民事主体提供公平的机会,创造一种机制,培育一种规范。”
腐败产生了马德?
马德案发后,不仅先后牵出田凤山、韩桂芝等高官,整个绥化市所辖的一区三市六县中,260多名干部卷入,其中50多个单位的一把手被牵扯。一饭馆老板娘告诉记者,马德刚被抓时,整个绥化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那一阵子来我饭店吃饭的人,相互间问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有没有送钱?有没有被专案组叫去问话,交代问题。’
一位退休的领导干部痛心疾首地表示,马德案带坏了当地的政治、经济风气。“我在绥化工作30年了,在组织部门也干过,在我看来绥化的干部一直很廉洁,能干,绥化的官场风气之所以到后来这样乌烟瘴气,与外来干部带来的恶习分不开。从90年代中期开始,绥化几任领导,无一幸免。而马德案的发生则是对绥化干部队伍最严重的破坏。”无独有偶,进去后的马德,面对记者也大骂官场气氛,认为是官场上的潜规则、不正之风害了自己。
对于马德案牵涉的买官干部,当地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对那些送钱的处理太轻,持这种看法大多是没有送钱、买官的干部和老百姓。而买官者则认为,这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马德本身就属于谁送提拔谁,明目张胆地索贿。
因此,对人处理不能不考虑大的社会背景。法不责众,对于干部还是要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很多领导干部是这种观点。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按照党纪国法办,要有原则,应该按照慕马案的处理方式,不能有太大的随意性。
一退休老干部认为,“虽然马德出事已经两年多了,但由于案子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案,所以绥化的干部思想比较混乱,也比较迷茫。送了钱的人坐立不安地等待着处理,没有送钱的人同样也等着,这种事情必须快刀斩乱麻赶快整明白,越拖影响越不好。马德这件事虽然坑了一部分干部,但如果处理得好也会成全一部分干部。处在十字路口,今后当官用不用钱买了?绥化的许多干部都在拭目以待。”
一位当地干部对记者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这种处理方式,给人感觉官还是要买,因为
很多买官的人还在买来的位子上,有个别甚至还升了官。这就寒了那些不跑不买的干部的心。而绥化的老百姓则干脆表示:“我们现在没什么想法,有啥愤怒的呢?麻木了,就是看热闹的心境。我们根本不关心谁是绥化的领导。”
一位绥化某部门的处级干部认为,“马德事件的产生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在我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不是马德造成了绥化的腐败,而是这种腐败产生了马德。只要腐败的土壤和机制还存在,没有马德还有张德、王德、李德,都一样。所以,马德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去找原因。不解决一把手的监督问题,不解决权力的制约问题,反腐败就会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很难根除。”
他向记者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马德?就拿田凤山来说,他是肇源人,其家人在肇源县口碑相当好。田凤山是从基层干部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个人的素质、才能以及思想道德品质曾经得到过老百姓的认可。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好人落到现在的地步?归根结底一句话,权力缺乏监督,一些人很难摆脱这种宿命的结局。”
《建国以来最大卖官案:马德的官气霸气匪气(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