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备考: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教案
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5)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6)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题型解读
(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妙处、这种手法的作用?
(2)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有何作用?
(3)解答策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注意: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题时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从整体上答,能用于抒发诗人情感的一般为主要的,只对于个别景物语言的修辞一般为次要的,后者答得更细更全面,前者只答“主要的”。)
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之“情感维”篇
一、理论解读
1、情感维——写了什么情感,即感情主旨,这是诗人写诗的目的,是诗歌的灵魂。
2、诗歌的情感: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3、情感例说: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隐居之乐、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题型解读
提问方式: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式:二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由实入虚,诗人借什么什么(实),表达了什么什么(虚)。重在后,前需有叙述 《2012高考备考: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教案(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83330.html
(5)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6)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题型解读
(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妙处、这种手法的作用?
(2)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有何作用?
(3)解答策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注意: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题时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从整体上答,能用于抒发诗人情感的一般为主要的,只对于个别景物语言的修辞一般为次要的,后者答得更细更全面,前者只答“主要的”。)
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之“情感维”篇
一、理论解读
1、情感维——写了什么情感,即感情主旨,这是诗人写诗的目的,是诗歌的灵魂。
2、诗歌的情感: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3、情感例说: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隐居之乐、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题型解读
提问方式: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式:二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由实入虚,诗人借什么什么(实),表达了什么什么(虚)。重在后,前需有叙述 《2012高考备考: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教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