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二单元学案与检测
七年级下二单元学案与检测
第二单元 热爱脚下的这一片土地
1. 黄河颂
2. 最后一课
3.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 土地的誓言
5. 木兰诗
兴趣情境导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吴晓林写的一篇文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指名朗诵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
师:听了朗诵后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历史上蒙受的巨大耻辱。
生:我仿佛看见了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情景。
生:我想到了“莫忘国耻”这四个字。
生:我想到了“落后就要挨打”。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身在校园,心忧天下。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当今世界,旧的国际秩序正在被摧毁,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正向有利于西方的方向进行。近期美国“解放”伊拉克的事实说明,西方已撕掉其伪善面具,今后它们随时可能肆无忌惮地使用武力。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前,我们忧心忡忡。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中华民族要生存,要崛起,就必须有尽可能多的人为其强盛而奋斗。然而,令我们痛心的是,现在很多人只追求个人名利,而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漠不关心。为了激起尽可能多的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我们有必要重温历史,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使我们成为关心国防,对国家、民族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热血青年,以此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尽一份义务。我们知道,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义务、责任、使命。
附: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盛唐的文脉写在满脸皱纹的墙壁,让青苔将昨日的辉煌掩埋,守旧的臣僚在将长城攻破之后,重新将自己封锁。夕阳西下,爱新觉罗氏的子孙们将将士们的血酿成庆功酒,一饮而尽。于是苍悲便被醉成了狂妄。狂妄之中,龙子龙孙们将旧殿当成了天堂。
当大鼻子、大眼睛的西洋人站在嘉庆面前时,这位位极人尊的天子也当了一回夜郎。民族就这样败落着。
难以回首,在同族的屠刀刚刚放下,中原的伤口还在作痛时。西洋的坚船利炮、洋烟锋枪便惊醒了道光的迷梦。从此以后,我们的民族彻底失去了尊严。咸丰跑了,慈禧跑了。叶志超也跑了,留下了一个卑躬屈膝的李鸿章,辗转于大清垂暮的边缘,让人牵着自己的“猪尾巴”苦苦哀嚎。
割地、赔款,大清朝用所有的家当也换不回“天朝上国”的尊严。洋人面前,曾经版图扩大到多瑙河的那个国家,曾经富庶极至、繁荣昌盛的那个民族不得不低下头,像猪一样走路。路上除了圆明园苍烟缭绕的废墟之外,还有洋人狰狞的笑脸。
国破家亡,国华大地的文脉就这样断送在了这个没有长进的王朝里。大腹便便的西洋人,运走了敦煌莫高窟的经文和雕塑,运走了沾满老百姓的血汗的银元,运走了圆明园闪闪发光的稀世珍宝,却没有运走中华儿女的骨气。
刀棍矛枪在殊死的斗争中茁壮成长,一面血的旗帜从林则徐传到洪秀全,从洪秀全传到邓世昌,从邓世昌传到赵三多,从赵三多传到孙中山,又从孙中山传到毛泽东。从此,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见到了太阳。
残虐的东瀛人不会忘记,“三光”政策扼杀不了这个民族的气节,剥削不了这个民族的意志;狂傲的美利坚人也不会忘记,在这个国家家门口进行的战争无不因这个民族的参与而失败如穷寇。
就是这个民族,在风雨锤打的历程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走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会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们的背后还有一段雄壮的历史支持我们的灵魂,因为我们的身边还有五十六个民族一同迈进!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把握住文章的脉搏
生: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这几篇文章呢?
师:对于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文章,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好好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有哪些基本的方法?
师:首先,我们可以分析文章的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往往概括了文章要写的中心事件或主题;其次,要细读文章,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精彩章节,体验作者的心灵,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推己及人,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
生:本单元有诗歌、小说、散文,还有一篇文言文呢,把握它们内容的方法一样吗?
师: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把握诗歌的内容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内容的把握,要在了解所写的主要事件的基础上,认真品读精彩章节,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文内容的把握,应该在基本弄懂文意的基础上,用把握散文内容的方法去把握它。
相关知识链接:把握文章的主题
体裁
主题把握法
诗歌
1.梳理诗歌意象;2.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诗歌形象的再加工、再创造;3.品读诗歌语言,感悟文字内涵;4.概括诗歌主旨。
小说
1.理清故事情节,品读精彩章节;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3.概括文章中心。
散文
1.理清文章线索;2.分析散文意象;3.概括散文思想。
范例1《黄河颂》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分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第二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解答:
《黄河颂》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斗,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解题方法链接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的能力。理清脉络,应该先概括各小节的意思,进而探究各小节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归纳;概括中心,应建立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对于诗歌,也可如此进行分析。
范例2《最后一课》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分析: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解答: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解题方法链接
小说一般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重大主题。概括主题,必须建立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此外,还要联系.写作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归纳。
范例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雄健的精神”是指什么?
分析:
这篇短文一共五段。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 《七年级下二单元学案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