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
一、预习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瑾 jǐn 樯 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
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 山体曰石 " 。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 " 大乔 " 嫁给孙权的哥哥对
策, " 小乔 "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
台,打算灭吴后将 " 二乔 "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 初嫁了 " 就是刚嫁过去。 " 了 "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
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
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 强虏 " 或 " 狂虏 "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
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讨论分析课文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 .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
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
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
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
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
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
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
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
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 .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 .讲读上片。
( 1 )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
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 浪 "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
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
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 逝者如
斯夫 "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
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 风流人物 "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 三国周郎赤壁 " 作为一篇主
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
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 3 )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
壁, " 乱 " 写出险怪, "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 惊 " 写汹涌, " 拍 " 描
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
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
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
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
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5 )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讲读下片。
( 1 )上片重写景,下片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
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
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 "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
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
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 羽扇纶巾 "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
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以曹操水军的惨
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
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 2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
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 3 )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 故国神游 "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
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
多情应笑我 "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
落,最终发出 "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
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 4 )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 .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 1 )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 2 )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
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
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
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
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
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
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
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 《《词七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84559.html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
一、预习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瑾 jǐn 樯 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
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 山体曰石 " 。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 " 大乔 " 嫁给孙权的哥哥对
策, " 小乔 "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
台,打算灭吴后将 " 二乔 "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 初嫁了 " 就是刚嫁过去。 " 了 "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
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
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 强虏 " 或 " 狂虏 "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
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讨论分析课文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 .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
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
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
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
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
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
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
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
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 .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 .讲读上片。
( 1 )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
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 浪 "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
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
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 逝者如
斯夫 "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
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 风流人物 "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 三国周郎赤壁 " 作为一篇主
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
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 3 )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
壁, " 乱 " 写出险怪, "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 惊 " 写汹涌, " 拍 " 描
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
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
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
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
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5 )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讲读下片。
( 1 )上片重写景,下片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
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
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 "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
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
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 羽扇纶巾 "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
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以曹操水军的惨
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
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 2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
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 3 )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 故国神游 "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
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
多情应笑我 "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
落,最终发出 "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
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 4 )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 .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 1 )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 2 )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
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
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
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
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
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
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
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 《《词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