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教案.§第44讲 政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区别:
地位:执政党与参政党
基础: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性质:先锋队与骨干力量
(2)联系:
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领导: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准则:宪法和法律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原因
(1)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
(3)主张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4)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
课堂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如何?
1、区别:
性质:党派、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统一战线组织
权力:执政党、行使国家权力、行使行政权力、行使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权力
构成: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民代表、行政人员、各党派成员与无党派人士
2、联系:
中国共产党对后三者进行领导
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守人大通过的法律和政府的法规
政协与中国共产党相互监督
它们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共同致力现代化建设
参考资料:人民政协55年:从“神州报晓”到“再谱新篇”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会议选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在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人民政协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组织上的形成,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改革、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创伟业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和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期间,努力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协调阶级关系,协商重大国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发展统一战线,指导政协工作,加强多党合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民政协在十年动乱期间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是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奠基人。作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对人民政协的任务、性质、作用、职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人民政协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各级组织迅速发展,团结范围空前扩大,各项工作不断开拓,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继往开来
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义无返顾地支持改革、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努力推动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围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主动建言献策;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扩大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广泛联谊;开展人民外交,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对外友好交往。
团结奋进
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政协工作开始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轨道。祖国统一联谊工作有了新进展,积极开展人民外交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