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谋发展 树立三观为人民
求真务实谋发展 树立"三观"为人民
--高考重点时事分析(二)
高考时事政治中贯穿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主线是: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党和国家坚持求真务实,不断的加深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人才观,而发展观对政绩观、人才观有决定作用,后者体现和落实了前者的要求。
体现这几个方面的精神是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考政治和文科综合的考试的主导思想。考试方式既可能直接命题,也可能体现在高考问题的主题设置和材料的选择上。依据这一思想我们将这几个问题重点分析如下:
(一)求真务实精神
时事背景:
(1)求真务实精神的提出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4年1月12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
(2)求真务实精神的内涵及要求
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与教材结合分析:
▲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是目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党执政的规律。只有尊重和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要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政治学:
(1)"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体现了党的性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的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2)"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体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更好的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科学的发展观
时事背景: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②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①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
②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③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④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与教材结合分析:
▲经济学:
(1)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问题。
(2)市场经济知识:落实科学发展,一方面要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与缺陷。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表现,也是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紧密相联。
(3)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低,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需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4)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减少消耗与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人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5)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缩小贫富差距,就要增加就业,建立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哲学:
(1)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坚持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作用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①主次矛盾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全面发展,就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中心,同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②联系的观点:之所以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是因为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要求。
④"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必须坚持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政治学:
(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行使了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其中统筹解决社会矛盾,属于国家的政治职能。
(2)国家机构的性质及其组织活动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党的相关知识:科学发展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说明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
(三)正确的政绩观
时事背景:
(1)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必要性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
(2)正确的政绩观要求
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与教材结合分析:
▲哲学:
(1)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反对错误的政绩观,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政绩观,从唯物论角度看要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从辩证法角度看,必须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和发展观点看问题;从人生观和价值观角度看,必须要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认识论角度看,必须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尺度。
(2)意识对事物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看问题角度不同而不同。对待领导干部的做法,领导本人认为是政绩,而老百姓却认为不是政绩,是因为二者的利益出发点不同。
(3)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反对急于求成,追求政绩要考虑社会和自然的承受度,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反对以GDP论英雄的错误评价观,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GDP的增长,又要看到为此耗费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既要看经济的增长,又要看社会的发展。
▲经济学
(1)一些地方为追求政绩,盲目发展,政府过多的干预市场和企业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