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荠菜》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挖荠菜”是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先后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开头短短一句,点出主题,引起下文,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接着2~8节,只字未提“荠菜”,而是以“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落脚点,着重写妈妈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因饥饿,掰吃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大管家大律追打和不敢回家。这是着意绘制背景,为后面写荠菜造气氛,作铺垫。然后第10节,写儿时的“我”在旧社会挖荠菜、吃荠菜所感受到的无上乐趣和无限欢悦。再下去,第11至13节,写解放后,“我”对荠菜的怀念,以及领着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的别一番情景和感受。最后一节,意在收拢全篇,点明主旨,照应文首。
总之,全文以“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文表现了这样的中心:真诚地希望两代人成为心动相通的朋友,希望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
2.文章在记叙中是怎样兼用议论和抒情的?找出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分析:本文写旧社会“我”被大管家追打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例如:在记叙“我”被大管家追赶跳河,爬上岸后的沉重心情时,这样写道:“我怕妈妈知道……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写“我”回家时,“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就把一个穷人孩子的撞事、早熟和对妈妈的朴素的爱,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只有经历了生活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儿女,才会产生这种真挚的母女之爱。
写解放后的事以议论为主,但又是以记叙为基础。记叙带孩子们挖芥菜,穿插些议论;记叙孩子们“迁就”地吃荠菜后,集中议论。例如,写“我”挖荠菜时的内心感受,“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怀念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并过急难的老朋友一样”。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体现了劳动人民珍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情之美。再如,当“我”看到孩子们吃养菜的表现时,伤心、忧虑,并由此产生了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想法,这里的一段抒情议论和结尾的一段文字,对下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地体现了“妈妈”那种崇高无私的母爱。
3.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挖荠菜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4.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的?
分析: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l)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挖荠菜。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
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挖荠菜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挖荠菜”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而揭示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苦难生活,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5.本文细致入微地摹写生活,有什么作用?
分析:摹写生活细致入微,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即是,略举“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失去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童年的“我”对母亲的痛苦和悲哀体会得何等深切,她从“眼睛”看出了一切——这样的心理细节简直要催人泪下。又如: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的绿色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这里写的是“我”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就像被“解放”了的囚徒一样,生活在她面前顿时变得美好起来,荠菜伸出绿色的手掌欢迎她,小鸟儿为她歌唱,树上的花儿和蓝天里的白云在陪伴着她,一切都充满了欢乐的情调……但这种“解放”毕竟是暂时的,她所渴望的是永远的“解放”,所以结尾又说:“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
荠某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这又说明,阶级压迫的阴影依然在笼罩着她。
像这样的细致摹写生活,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自读提示。
张洁,当代女作家。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作者围绕挖荠菜这件事展开联想,娓娓而谈,读起来真像看见了妈妈的眼泪和笑容,听见她那辛酸而热切的话语。
课文的前半部分着重写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是为表现“对荠菜的感情”的原因,后半部分着重表现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看出两代人的隔膜。对荠菜的感情,是贯穿始终的记叙线索。同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此外,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一个鲜明而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教学时可让学生速读一遍全文,读完后不看书回答问题:(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2)通过对几件事的叙述,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挖荠菜》》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87771.html
1.学习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挖荠菜”是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先后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开头短短一句,点出主题,引起下文,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接着2~8节,只字未提“荠菜”,而是以“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落脚点,着重写妈妈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因饥饿,掰吃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大管家大律追打和不敢回家。这是着意绘制背景,为后面写荠菜造气氛,作铺垫。然后第10节,写儿时的“我”在旧社会挖荠菜、吃荠菜所感受到的无上乐趣和无限欢悦。再下去,第11至13节,写解放后,“我”对荠菜的怀念,以及领着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的别一番情景和感受。最后一节,意在收拢全篇,点明主旨,照应文首。
总之,全文以“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文表现了这样的中心:真诚地希望两代人成为心动相通的朋友,希望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
2.文章在记叙中是怎样兼用议论和抒情的?找出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分析:本文写旧社会“我”被大管家追打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例如:在记叙“我”被大管家追赶跳河,爬上岸后的沉重心情时,这样写道:“我怕妈妈知道……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写“我”回家时,“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就把一个穷人孩子的撞事、早熟和对妈妈的朴素的爱,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只有经历了生活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儿女,才会产生这种真挚的母女之爱。
写解放后的事以议论为主,但又是以记叙为基础。记叙带孩子们挖芥菜,穿插些议论;记叙孩子们“迁就”地吃荠菜后,集中议论。例如,写“我”挖荠菜时的内心感受,“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怀念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并过急难的老朋友一样”。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体现了劳动人民珍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情之美。再如,当“我”看到孩子们吃养菜的表现时,伤心、忧虑,并由此产生了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想法,这里的一段抒情议论和结尾的一段文字,对下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地体现了“妈妈”那种崇高无私的母爱。
3.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挖荠菜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4.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的?
分析: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l)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挖荠菜。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
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挖荠菜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挖荠菜”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而揭示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苦难生活,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5.本文细致入微地摹写生活,有什么作用?
分析:摹写生活细致入微,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即是,略举“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失去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童年的“我”对母亲的痛苦和悲哀体会得何等深切,她从“眼睛”看出了一切——这样的心理细节简直要催人泪下。又如: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的绿色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这里写的是“我”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就像被“解放”了的囚徒一样,生活在她面前顿时变得美好起来,荠菜伸出绿色的手掌欢迎她,小鸟儿为她歌唱,树上的花儿和蓝天里的白云在陪伴着她,一切都充满了欢乐的情调……但这种“解放”毕竟是暂时的,她所渴望的是永远的“解放”,所以结尾又说:“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
荠某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这又说明,阶级压迫的阴影依然在笼罩着她。
像这样的细致摹写生活,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自读提示。
张洁,当代女作家。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作者围绕挖荠菜这件事展开联想,娓娓而谈,读起来真像看见了妈妈的眼泪和笑容,听见她那辛酸而热切的话语。
课文的前半部分着重写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是为表现“对荠菜的感情”的原因,后半部分着重表现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看出两代人的隔膜。对荠菜的感情,是贯穿始终的记叙线索。同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此外,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一个鲜明而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教学时可让学生速读一遍全文,读完后不看书回答问题:(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2)通过对几件事的叙述,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挖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