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4.世界是物质的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讲过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
(1)世界不是神创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世界不是神创的。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哲学上关于物质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是本课教学难点。因为,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还不会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 “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
第一,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
第二,还要告诉学生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 “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
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还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现象。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终极概念,没有能把它包括在内的属概念,所以,只能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旧教材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反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现行教材删去了这个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去把握,物质定义就是它的内涵,物质概念的外延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即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上两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故难全”,这说明 ( )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 )
①生产关系②万有引力规律③政治经济学④法律⑤路线、方针、政策⑥阶级利益⑦中国共产党中央文件⑧电场、磁场
A.①④⑦⑧ B.①②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
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因素是 ( )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胡锦涛2003
《高二教案(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