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沁园春·长沙》...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古代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垫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问:本文塑造一个主人公形象,是谁?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关健词语?

明确:主人公形象——我;

关健词语(动词)——立、看、问;忆、记(显示了本词思路)。

由此看来: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点拨指导。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板书:

远眺:山红林染(静) 问:谁主沉浮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 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 写出: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 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竞

三〉 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 《《沁园春·长沙》...》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88172.html

  • 上一篇范文: 促织..
  • 下一篇范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 |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三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