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备课记录(教师中心稿)
目录
1 讲讲实事求是2 内蒙访古3 谈谈虚和实的关系
8 改造我们的学习9 风景谈10 包身工11 南州六月荔枝丹
15 游褒禅山记16 石钟山记17 登泰山记21 鸿门宴22 屈原列传27 林黛玉进贾府28 荷 花 淀34 梦游天姥吟留别
35 蜀 相
1 讲讲实事求是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训练从文章中快速、准确的筛选所需信息的阅读技能,培养边阅读边积累的阅读习惯
(二)理解本文针对形式背景精当选材的特点
(三)认识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引用论证
(三)作品具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检查预习(字词教学)
实事求是 先哲 弥天大罪 缔造 异议 怠工 奠定
形而上学 纯粹 拨乱反正 枷锁 臆造
(二)资料介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但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思想混乱还没有消除,极“左”思潮还没有彻底肃清,其突出表现就是所谓的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1978年5月8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其基本观点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引发了波及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左”和反极“左”的较量公开化、白热化。
在斗争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高屋建 的指出,要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他精辟的阐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这才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三)教学新课:
1、问题设计: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2、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3、板书设计:讲讲实事求是 ——解题
邓小平
中心论点: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
论证顺序:按照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
4、布置预习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2,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技能
5、教学后记:
学生对纯理论方面的内容理解的不够,学习的兴趣还有待提高,但是对于作者邓小平在论证过程中具体的论证方法(举例和引用)还是能够掌握的。
第二教时
(一)复习提问:
(二)教学新课:
1、明确预习作业,将文章中引用的内容与.写作时间、著作名称联系起来:
.写作时间 著作名称 引录摘要
1929年 《古田会议决议》 “机会主义……盲动主义”
1930年 《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1936年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标准”
1937年 《实践论》《矛盾论》
1953年 “中央领导机关……思想产品的工厂”
1956年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958年 “任何英雄豪杰……”
1963年 《人的准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问题设计:作者引用毛泽东言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明确:首先作者选择的是那些既能表现毛泽东思想精髓、又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不仅如此,课文还按照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选择了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使人们得以完整准确的了解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主张,从而深切的感受到实事求是的的确确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的的确确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2、文章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3、结合课后练习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独运。
完成练习册1、2、3题
2 内蒙访古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训练根据一定目的选取有用材料的阅读技能,培养边阅读边积累的习惯
(二)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剪裁的方法
(三)领会课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作品的主旨: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
(二)资料的引用
(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文字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检查预习(字词教学):
迥乎 苑囿 绵亘 夯筑 胡服骑射 民怨沸腾 四夷宾服
青冢 南麓 单于 和亲 昭君出塞 长乐未央
(二)资料介绍:
1、作者简介: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渊人,维吾尔族。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年动乱”期间,受迫害含冤去世。
2、 地理介绍资料:(出示《中国西北地区地图》)使学生明确的掌握内蒙古及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地理位置,了解西汉和匈奴的疆域、军事的对峙态势,了解阴山山脉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新课:
1、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
问题设计:课文到第八自然段才开始真正的讲述“一段最古的长城”,那么,开始部分至第七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众所周知,长城在古代是一项军事设施,起到极其重要的防御作用。只有在具有较高军事价值的地域才有必要修筑长城。文章第三至第七段的内容就是解答了这个问题。
第三段写地理概貌,指出阴山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第四段以史料和地名本义为证,指出大青山一带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理想的苑囿。
第五段进一步突出山南沃野的肥美,点出“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六段分析山南沃野对游牧民族生存的重要性。
第七段阐述这片沃野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很显然,第三至第五段写阴山南北地理形势是为了给第六、第七段分析大青山一带何以在历史上成为争夺焦点作铺垫;第六、第七段的分析是为了说明第五段中的“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的原因。这五段的核心意思是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
正因为如此,赵国才在这里修筑“一段最古的长城”,汉朝才在这里作精心的战略部署。
作者花费大量的篇幅说明赵长城修筑在这里的原因,还隐含着一个意思,在本来兵家必争之地,却能化干戈为玉帛,实在难得!因此可见作者对民族和解、民族团结的赞美,他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始终坚持反对争斗隔绝、赞成和平交往的观点。
2、问题设计:作者为什么称赞赵武灵王为“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作者在叙述“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时,将重心放在前者还是后者?
明确:作者称赵武灵王为“英雄”,我们应该把他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联系起。从课文用秦始皇修长城而“引起民怨沸腾”作为反衬的笔法可以看出,作者称颂扬赵武灵王,并不是因其修筑长城抗击入侵、巩固边防,而是因为他“以一个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无知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是因为他完成如此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给社会、人民造成灾难。另外,修筑长城是一种战备防御手段,并不是环境,保护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环境,保护各民族的友好交往。
“胡服骑射”则“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高一备课记录(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