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六)难句翻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第二课时
一、导入略
二.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5.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三.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新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