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第一框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五课 第一框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课概述
1.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
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从法律保护环境的角度,说明法律的作用,是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决定了本课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框讲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二框讲保护环境的原则。第三框讲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本课知识结构
第一框:环境问题:知道环境问题的涵义,强调其严峻形势及危害。第二框: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及基本原则,强调我国环保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第三框: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本框侧重联系实际,强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
3.总体教法建议
在讲清环境保护常识的同时,辅助其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如调查自己身边环境问题状况(影响个人、家庭生活、经济建设的案例);借助教学手段,如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网络等,全面展示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环保意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环境问题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重点分析: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教材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问题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这个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又是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教材强调三层意思,首先要弄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材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还要认清我国的国情,认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小栏目。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可自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思考或议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经济建设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拟题目收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各种材料,可在教师或同学协作下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
3.“研究性学习能力”作为重构课程的主线,是超越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可采用讨论的形式探究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2001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图片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1: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图片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
《第五课 第一框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