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
1.对教学重点涉及的基本观点采用的方法进行叙述。
2.对教学难点中第二个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一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2)错误理解社会存在的几种观点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10页第3自然段回答后,教师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三,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结合阅读课文第11页第3自然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二,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11页最后3个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多媒体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