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示例之二.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现代人写的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写得很精粹的短文,全文连标点在内,也不过500来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浅文深教”,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多的益处。“深教”的取向,一是注重语言知识的拓展,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形成,以及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思路和行文方法,来构造全文真挚感人的思想感情境界。

  具体做法是:

  1 全文用两课时教完。整个教学过程由两个轮回组成,第一轮着眼于初步理解,第二轮着眼于深入探讨和揣摩;

  2 为了帮助学生领略文中的境界,在第一轮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和准确译解的点拨;

  3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和构思思路,适当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解全文,然后朗读全文一两遍。

  2 分析各段内的层次,提出段内要点。

  3 试作〔思考和练习〕二、三两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词义解析;朗读指导;语句译解;内容的要点和角度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结合预习检查,拓展词语知识。(控制在20分钟以内)

  1 指名一个学生把“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答案书写在黑板上。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订正第二题的答案。

  第二题正确答案是:

  1 ①D②A③A④C⑤B

  2 ①C②E③A④B⑤D

  3 ①D②B③D④A⑤A(①答成“C”,也说得过去,但从上下文语气看,答成“D”,文意更顺通)

  订正第三题的答案,并修改学生板书:  

  知识拓展性点拨:词的“本义”,多与字形构造有关。但它的本义,不一定是它的原始意义。例如“菁华”原指韭菜之花(“菁”也指韭菜之花),但后来又用它泛指一切草木之花,并可写成“精华”,这一来就排斥了它的原始意义,变成了它的本义。这种现象叫作“词义更替”。还可举一个例子,如“惊”繁体字是“驚”,原始意义是“马骇也”。后来因广泛用来指“惊吓、惊慌”,就成了它的本义,原始意义反而消失了。词的本义往往只有一个,引伸义却常常不止一两种,多是从词的本义向不同角度引申,或由引申义再辗转引申产生的。仍以“惊”为例,由本义一方面可引申出“惊动、震动”义,另一方面又可引申出“惊异、惊奇”义。从引申义“震动”又可再引申出“震荡、动荡”义。词的本义、引申义总是有限的,要注意的是,它用在文章里词义又丰富多采。原因一是具体的语境常使它具有一种临时的意义,如《岳阳楼记》“水波不惊”的“惊”,意义是“兴起”,就是“动荡”的临时活用义。另一原因是古汉语中词性转换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惊天地,泣鬼神”,意为“使天地震动,使鬼神悲哭”。这种使动用法,也是一种临时活用义。(按“泣”的本义是“流泪”,引申义是“眼泪”,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是不管词的具体意义多么复杂,掌握它的本义却是关键,现在我们再来看“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看课本列举的义项中是否包括本义,没包括的给加上。

  正确案案:

  “役”:防守边疆(“服兵役”是最初的引申义)

  “加”:放上(即把一物加在另一物上)

  “徒”:步行(相对于乘车船骑马而言,最初的引申义是“徒手”。“步兵“等)

  2 指导学生再作一些词语解析的练习,并进一步拓展词语知识。

  提问:下面两组句中的加点词语(用幻灯片出示),是否都可用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来辨析?其中的复合词,是否通过分析它的词素,就可准确解释出来? 

  点拨:显然,第一组不能都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来辨析。“瑞历”的“历”,是“曆”的通假,“瑞历”就是“吉祥的曆象”;“伏历”的“历”是“枥”的通假,意为“马厩”;只有“历历”是“历”的引申义。“历”的本义是“经过、越过”,如“石块丛起则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游黄山记》);引申为“历经、经历”。如本文的“历艰难险巇”;又从本义可引申为“逐一地”,由“逐一地”又可再引申出“清晰”义,“历历”就是“清晰可数”的意思。第二组的三个复合词,按词素很难准确解释,因为它都有出处,这种出处使它形成一种特定意义。“末造”解为末年、末世,源出《仪礼·士冠礼》:“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造”读zào,大概是由“肇造”、“初造”、“始造”牵连造出的新词,又因是指夏末,所以又含有衰乱意。有的词典把“造”直接解释为“时代”,是不够严谨的,因为它只有在“末造”这个词里才有这个意义,缺乏普遍性。“碧血”,语出《庄子》中苌弘冤死,“血化为碧”的故事,以后就用来代指为正义而流的血。“杌陧”,语出《书经》:“帮之杌陧。曰由一人”,指倾危不安,也可写成“兀臬”,同样是不可拆成两个词素机械理解的。

  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完成如下板书(或最后用幻灯片放映出来)  

  二、结合预习检查,指导朗读、译句和提出各段要点。

  第1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点拨:

  要读出文气。文气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段“然后役也”三句,作者感情澎湃,一气呵成,朗读时也应一气读完,句与句间停顿不宜过长。 

  2 指名一个学生口译第一句。点拨:

  要忠实于原文,词语和句法今天仍沿用的不要随便改动。如“革命党人”就不必再翻译,有的参考书把它译成“国民党革命人士”就很不妥当。因为清朝末年只有同盟会,尚末成立国民党。国民党名称的出现,始于1912年下旬,由热衷于议会政治的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吸收封建官僚、投机政客组成,它一成立,原同盟会的革命精神就消失殆尽。“死事之惨,以……为最”一句,“以……为最”的句式,今天的书面语言在仍在沿用,可直译为“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十九日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役为最大”,不必把谓语改成“首推……这场战斗”的句式。

  3 指名学生划分这段的层次,指出段里的要点。点拨:

  要注意“然是役也”的“然”,它表明前面是记叙,后面转入赞颂。两层就是两个要点:(1)记叙牺牲的惨重;(2)赞颂牺牲的烈士和价值。

  第2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点拨:

  这段的朗读,一要注意读准字音。如“湮”读yān,埋没的意思,切不可读成yīn,“湮”读yīn时,同“洇”,那是液体落在纸上向周围散开或渗透的意思。碣,读jié,石碑,不读hè或jiē,jiē是“揭”的读音。“纂”读zuàn,不要读成“撰(zhuàn)”,“撰”是.写作的意思,而“纂”只是编辑。《事略》这本书是邹鲁征集别人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用“纂”而不用“撰”,反映用词的准确。二是要读出文气,凡排偶句中的反复词语,如“七年,始有”,“十年,始有”,要读得略重而顿挫有致。文言中的虚词,如“而七十二烈士者……滋可痛已(同‘矣’)”那个长句中的一连串虚词,也要读得一字一顿,并略带拖音。因为文言文的辞气、韵味,主要靠虚词显示出来,不能像白话文那样读得较轻。这是文言文朗读与白话文朗读的重要区别。

  2 指名一个学生口译“而七十二烈士者”一句。点拨:

  这句话要译得晓畅,一是要注意“甚者”意同“甚或”,兼有与前两个“或”并列而又极言之的作用;二是要注意充分显示出随后数语的类比说理关系。可译成:“有的甚至连姓名也已不可查考,就如同史书记载田横的死义事件一样,即使凭司马迁那样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才能,也不能够替他的五百壮士个个立传,(这种无法弥补的憾事),就越发使人悲痛了”。

  3 指名学生答出这段的要点。正确答案是:(1)说明墓碑迟建、事略迟编原因;(2)痛惜不能为烈士个个立传。

  第3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点拨:

  这一段的情调,已由激昂、沉痛转入深沉,朗读节奏要较前两段缓慢。但个别语句仍须一气读出。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后一语是“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定语后置,中间的停顿不宜过长。

  2 指名一个学生口译段中定语后置语句。点拨:

  定语后置的语句,除上面朗读时所指出的那一处外,还有一处:“国人之读兹编者”,翻译时同样要把定语提到所修饰的名词前面,译成:“读这本书的国人”。整个这句的“既……并……”这种格式,不便对译,可适当改动,译成:“我写这篇序文,既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同时也为了要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3 指名学生答出这段的要点。答案:

  (1)概说时局和责任的重大;(2)说明作序目的。

  三、指导学生反顾全文,理清全文脉络。

  提问:(1)全文三段相互间的层次关系是怎样的?

  (2)全文共三段,各段抒写角度有什么区别?

  略作讨论后,用幻灯出示全文脉络提纲。

  全文脉络提纲: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全文,思考两个问题:

  1 作者在全文中构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境界?

  2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行文的特色又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写作意图的探讨;作者构思思路的探讨;作者行文技巧的揣摩。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提出探讨的新任务。

  提问:上节课我曾布置大家思考作者在全文中构造了一种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示例之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92776.html

  • 上一篇范文: 治平篇·.示例之一.
  • 下一篇范文: 窦娥冤..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三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