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
2012年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
作者/河南陈相婷
河南陈相婷
【话题引入】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国家关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员令,是试图改变社会精神风貌、拯救人心,重塑民族精神的重大举措。“复兴文化,复兴民族”已然成为2012年文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必将成为2012年高考备考中的关键词。
全国政协许嘉璐副委员长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先进的科技可以导致亡国,而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可以导致亡种。亡种比亡国更悲惨。泱泱5000年的璀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记录了人类所有的历史,穿越数千年,参与了奴隶社会的演变发展,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它构筑了人的意识形态,参与形成人的主观思想,指导人的行为。文化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是一个社会形态的最直观体现,也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最原始动力。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会议。这座里程碑屹立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上。作为GDP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列车下一步将驶向何方?用什么燃料驱动?将会为中国人民带来哪些福祉?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必须面向世界,鸣响汽笛,做出响亮的回答,毫不迟疑地驶过十字路口,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方。如果把人类的发展比做一艘前进中的大船,那么文化就是它的帆。为了使船平稳安全地前行, (作文大全 fanwen.oyaya.net) 必须保护好帆,那么就算风再大,也能驾驭自如!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是提高文化自觉的逻辑必然,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历史任务之所在。
【麻辣锐评】
文化创新无;页边于迷恋传统
陈心尘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做题为“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的演讲,指责“当下社会,全盘西化带来的认识误区越来越严重”,认为“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的中华文化被边缘化了,“应该从世世代代坚持的和谐文化当中,去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并创新”(《中国青年报》12月26日)。笔者认为,王先生的观点或可商榷。
王先生是从预设中华文化特性、鼓吹中华文化价值开始的。他认为中华文化的特性是“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笔者当然承认中华文化的巨大价值,承认中华文化具备这些品质。问题是,这些品质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吗?众所周知,包容、忍让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主张,而自由主义从近代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制度和文化取向。中庸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传统追求,亚里士多德说过:“为政尚中庸。”至于贵和,有了包容、忍让、中庸,贵和就是必然结果。
“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品质,也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基本条件。正是在预设中华文化价值的虚假独特性的基础上,王先生呼吁确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但如上所述,王先生所认定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其实与人类普遍价值完全相同,并不独特,有所不同的只是是否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因此,所谓确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如果只是确立上述中华文化原有的“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那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本来就已经存在的东西,要你确立什么?要做的最多也只是重新发现(如果曾经遗忘)、给予认同罢了。但既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接受这些价值,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强调从传统中继承这种价值,而反对同样传播这些价值的其他渠道?传统作用于人的,是其自然的影响力,不需要强调,这种影响力仍会存在。
王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一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当中一个可贵的资源和元素”。从这点看,他主张确立的所谓“中华民族核心价值”,除了包含上述“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外,应该还有其他内容,只是演讲中语焉不详。但仅就此处所说的《大学》思想,笔者很难相信王先生头脑中对此有什么成熟想法。因为他所引的这句话,除了“在止于至善”外,没有表达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恰恰是这唯一的价值取向,完全不适合作为现代多元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价值观,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特别是多数普通人的价值取向,更不应成为指导政治活动的价值观,否则,乌托邦的灾难随时可能再次降临。
其实,王先生之所以如此强调中华文化而反对西方文化,根本上是因为认为“当前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情绪浓烈”,“全盘西化带来的认识误区越来越严重”。当前中国,解决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问题的根本,不是鼓吹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优越性,而是在制度上保证全体国民有尊严地生活。如果大多数国民没有尊严感,就不会觉得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制度和文化有价值,文化自卑和文化失败感就难以消除。
(2011年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思考】
“包容、忍让、中庸、贵和”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也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基本条件。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会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文化话语”的表达方式,更要强调的是人文建设中民族价值的共识。中国经济已经很强大了,除了商业和生意,除了利益和利润,更应该在文化上存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
【纵深推进】
亮出巾华文化的身份证
李玉滑
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历史深处的回音与华夏礼乐的传承响彻世界时 《2012年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9459.html
作者/河南陈相婷
河南陈相婷
【话题引入】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国家关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员令,是试图改变社会精神风貌、拯救人心,重塑民族精神的重大举措。“复兴文化,复兴民族”已然成为2012年文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必将成为2012年高考备考中的关键词。
全国政协许嘉璐副委员长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先进的科技可以导致亡国,而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可以导致亡种。亡种比亡国更悲惨。泱泱5000年的璀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记录了人类所有的历史,穿越数千年,参与了奴隶社会的演变发展,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它构筑了人的意识形态,参与形成人的主观思想,指导人的行为。文化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是一个社会形态的最直观体现,也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最原始动力。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会议。这座里程碑屹立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上。作为GDP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列车下一步将驶向何方?用什么燃料驱动?将会为中国人民带来哪些福祉?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必须面向世界,鸣响汽笛,做出响亮的回答,毫不迟疑地驶过十字路口,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方。如果把人类的发展比做一艘前进中的大船,那么文化就是它的帆。为了使船平稳安全地前行, (作文大全 fanwen.oyaya.net) 必须保护好帆,那么就算风再大,也能驾驭自如!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是提高文化自觉的逻辑必然,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历史任务之所在。
【麻辣锐评】
文化创新无;页边于迷恋传统
陈心尘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做题为“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的演讲,指责“当下社会,全盘西化带来的认识误区越来越严重”,认为“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的中华文化被边缘化了,“应该从世世代代坚持的和谐文化当中,去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并创新”(《中国青年报》12月26日)。笔者认为,王先生的观点或可商榷。
王先生是从预设中华文化特性、鼓吹中华文化价值开始的。他认为中华文化的特性是“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笔者当然承认中华文化的巨大价值,承认中华文化具备这些品质。问题是,这些品质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吗?众所周知,包容、忍让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主张,而自由主义从近代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制度和文化取向。中庸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传统追求,亚里士多德说过:“为政尚中庸。”至于贵和,有了包容、忍让、中庸,贵和就是必然结果。
“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品质,也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基本条件。正是在预设中华文化价值的虚假独特性的基础上,王先生呼吁确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但如上所述,王先生所认定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其实与人类普遍价值完全相同,并不独特,有所不同的只是是否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因此,所谓确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如果只是确立上述中华文化原有的“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那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本来就已经存在的东西,要你确立什么?要做的最多也只是重新发现(如果曾经遗忘)、给予认同罢了。但既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接受这些价值,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强调从传统中继承这种价值,而反对同样传播这些价值的其他渠道?传统作用于人的,是其自然的影响力,不需要强调,这种影响力仍会存在。
王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一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当中一个可贵的资源和元素”。从这点看,他主张确立的所谓“中华民族核心价值”,除了包含上述“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外,应该还有其他内容,只是演讲中语焉不详。但仅就此处所说的《大学》思想,笔者很难相信王先生头脑中对此有什么成熟想法。因为他所引的这句话,除了“在止于至善”外,没有表达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恰恰是这唯一的价值取向,完全不适合作为现代多元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价值观,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特别是多数普通人的价值取向,更不应成为指导政治活动的价值观,否则,乌托邦的灾难随时可能再次降临。
其实,王先生之所以如此强调中华文化而反对西方文化,根本上是因为认为“当前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情绪浓烈”,“全盘西化带来的认识误区越来越严重”。当前中国,解决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问题的根本,不是鼓吹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优越性,而是在制度上保证全体国民有尊严地生活。如果大多数国民没有尊严感,就不会觉得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制度和文化有价值,文化自卑和文化失败感就难以消除。
(2011年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思考】
“包容、忍让、中庸、贵和”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也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基本条件。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会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文化话语”的表达方式,更要强调的是人文建设中民族价值的共识。中国经济已经很强大了,除了商业和生意,除了利益和利润,更应该在文化上存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
【纵深推进】
亮出巾华文化的身份证
李玉滑
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历史深处的回音与华夏礼乐的传承响彻世界时 《2012年热点话题作文:复兴文化,复兴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