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四年级数学教案 >> 正文

小学七册数学计划和教案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29人,其中男生17人.在上期三年级期末考试中双科上90分的没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要求学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口算、估算加、减法,用计算器计算的四则计算,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给学生一些概括性的知识,目的是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能够利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根据这一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答一步应用题,为今后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促进笔算。
第三单元:乘法、除法的知识。这一单元分3节,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乘、除法各部分间发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口算的范围是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掌握好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估算的范围是简单的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把因数、被除数、除数都需要先取近似数,然后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除,在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一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总结出三个关系式,并应用这三个关系式解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以及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有关的方程和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乘法、除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关键:提高学生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的口算能力。
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出现大量各种实物和图形,同时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弄清分数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关键:要采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第五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特别强调引导学生操作,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自己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的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会根据要求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近似数。
2、使学生会口算整万数的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乘数、除数是整百的乘、除法。
3、使学生会估算多位数的乘、除法;学会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以及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4、使学生初步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会根据这一关系求未知数,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题。
5、使学生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掌握单位间的换算,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土地面积的计算,初步学会测定直线和测量较短的距离,初步知道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6、结合有关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7、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艺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增强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加强能力以及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注意小组的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导优辅差,提高学习的质量。
五、教学进度:
周次 一、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一、教学内容 课时
1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4 9 参观果园 1
2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 机动 1
口算加、减法 2 10 认识几分之几 4
3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2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
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3 11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
4 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4 整理和复习 1
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1 机动 2
5 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1 12 面积和面积单位 2
国庆节放假 4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3
6 整理和复习 1 13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2
机动 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
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2 14 土地面积单位 3
7 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2 实际测量 2
乘、除法各部分关系 3 15 整理和复习 2
8 乘、除法各部分关系 4 量一量 2
乘、除法简便算法 1 机动 1
9 乘、除法简便算法 1 16 总复习 5
整理和复习 2 17~18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 周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中的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知道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掌握亿以内数的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亿以内的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五、教学用具:活动数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填空、问答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读数
4809 4759 6058 7002 9000

(二)、新课
1、引入
教师:我们已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2000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穯千一百 零八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
2、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3、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一千一千地数,一万一万地数。
提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数 位 顺 序 表(见小黑板)
5、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6、教学例1。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十八万。
(2)让学生拨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3)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
7、出示例2。
(1)指名学生读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完成第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3、4题。
(4)读出下面各数。
34590 2107800 40056500
(5)让学生说出40056500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组成的。
(6)说出405600中的两个“5”各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三)、小结:读亿以内数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一的第5题。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二十八万 三千零七十万
例 2 224600 20000 6407000 10030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各个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读出下面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2、让学生说出40056500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组成的。
3、判断:
(1)408050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
(二)、作业设计
1、做练习一的第6题。
读出下面的各种速度。
每分约80米 每分约350米 每分约800米
每分约1200米 每分约1500米 每分约30000米
2、做练习一第7题。
读出下面各数。
30000 6170000 6250800
4050000 90083000 10605000
240000 38000400 100000000
3、做练习一的第8、9、10、11题。
作业批改:
优 : 人 良: 人 中 :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算盘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三、教学重点: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三指拨珠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算盘。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新课
1、引入:在我们生活中,有时见到一种计算工具(出示算盘),它叫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早在500年前,就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等国。
2、介绍算盘: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出示算盘讲解)
3、算盘各珠的作用
(1)出示算盘:通常在算盘上选一档记个记号,作为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2)让学生在算盘上指出数位。
(3)说明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4、拨珠读数:17 56 180 309 400
(三)、小结全课
(四)、作业 拨珠计数练习(同桌比赛)
9五)、板书设计
算盘的认识
拨数 56 99 100 999 1000 4087 5096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3、例4,练习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的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的数,并用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的数。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在计数器上拨出:7 70 708 (让学生说说这三个数怎样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七万。
学生试写,师个别辅导。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教学七十万,七百零八万的写法。
(2)总结万级数和个级数的写法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说出写万级与写个级数的相同点,万级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上4个“0”。
(3)做练习二的第2题。
先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写出来。
五万 六千零五十万
八十万 四千零五万
三千二百万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教学例4。
(1)指导学生写出例4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三十二万零六百 写作:320600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写作:20507000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让学生读一遍。
(3)让学生试写第7页“做一做”的三个数。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1题。
回答: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千万呢?
2、做练习二的第3 题。
先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出来。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 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 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1)1994年我国共生产电视机三千一百八十四万台。
(2)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占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占世界第五位。
4、做练习二的第5题。
老师读数,学生写。
五十万八千 五十八万零七百三十
二千四百四十二万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七: 7
七十: 7 0
七万: 7 0 0 0 0
七十万: 7 0 0 0 0 0
七百干什么零八万: 7 0 8 0 0 0 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组成,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四、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 七十万 七百零八万
(1)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借助数位表写数
2、(1)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36000 800370 54860040
(2)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八千万、四十。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5题。
老师念数,看谁写得对。
五十万八千 五十八万零七百三十
二千四百四十二万 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 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2、做练习二的第6题。
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3、做练习二的第7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数,填完后,让同桌互相读出对方写的数。
4、做练习二的第8题。
5、做练习二的第9题。
调查本地区人口数,填在下表里(见小黑板)
6、做练习二的第10题和第11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的例5、例6,练习三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 亿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三、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六、教学步骤:
(一)、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复习
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或“=”。
999( )1010 601( )564 687( )678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2、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3、教学例5。
(1)比较 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第三组数:43200和43000
引导学生观察后自己比较大小。
总结得出: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二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个位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个位上的数;……
(2)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
(二)、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出示: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出来。
讲解改写方法:万位在右起第五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
2.做第10页最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60000 (2)3200000
让学生独立改写,然后说说改写的方法。
(三)、教学求近似数
1、复习引入。
用“四舍五入”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霶求出它的近似数。
4926 9375
2、教学例6。
(1)教师板书:84380,指名读数,并提问:
“谁会把这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启发学生思考:省略一个数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那么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
让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2)板书出:726310,求出它的近似数。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63599≈ 709327≈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三的第1题和第2题。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840400 8004500 804000 80004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读出下面各数,然后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2)一个人的血管总长约40000000米。
(3)1994年我国水果的总产量是34780000吨。
(4)1994年我国甘蔗的总产量是60860000吨。
学生做完成后,并说一说是如何改写成的。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求近似数
例5 99864<101010 例6 (1)84380≈8万
356000<360000 (2)726310≈73万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用数据说明问题。
三、教学重点: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练习三的第5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49999的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然后再在书上填出来。
第(2)小题,可先进行复习,再让学生回答:
最小的一位数是几?最大的一位数是几?
最小的两位数是几?最大的两位数是几?
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是几?
(二)、练习三的第6题。
先让学生把“6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是如何改的,然后再作第6题。
(三)、练习三的第7题。
让学生读一遍题,体会每一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然后写出各小题横线上面的数,再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2)一个劳动模范退休以后,用十多年时间,为国家栽树三十万七千五百棵。
(四)、练习三的第8题。
做题进行复习,让学生比较433000和43300,657000和658300两组数的大小,说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两种情况及方法。然后让学生做第8题。
(五)、练习三的第9*、10*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亿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珠算加法的法则,能够用珠算正确地计算多位数加法(一般不超过五位数)。
3.使学生掌握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4.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 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5.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6.使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法文字题。
7.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减法?
8.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9.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有关“比多”、“比少”的一步应用题。
10.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5—16页的例1—例3和练习四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算理。
四、教学难点:口算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 70000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口算250+470”
(1)学生试算。
(2)组织学生讨论哪一种方法简便。
2.教学例2。
出示:“口算540-370”。
先让学生想一想,同桌讨论后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 。
教师适讲解、引导。
3、做课本第16页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1)口算 360+ 410 520-150 410-240 370+580
(2) 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投影出示)
4.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7万+8万=( )万 27万- 4万=( )万
24万+19万=( )万 35万- 28万=( )万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讨论:整万相加减的口算方法。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四的第1题 。
(用卡片出示)
320+60 350+460 330- 80 760- 450
250+490 270+28 670-500 400-260
2、(1)第2、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在书本上完成。
(2) 34万+18万 23万- 18万 250万+750万
(3)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四)、作业:第4、5题。
(五)、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 250+470 例2 540-370
例3 17万+8万=( )万
24万+19万=( )万 35万- 28万=( )万
27万- 4万=( )万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设计,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算理。
四、教学难点:口算整百数加、减整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说得数和口算过程。
25+34 67+26 43万+37万 28万+59万
60-56 82-43 94万-75万 100万-36万
2.做练习四的第6题。(投影出示)
170+320 100-51 630+27
850-40 650+180 860-47
240+56 520-360 910-180
3.做练习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37万+35万 66万+34万 72万+28万
28万-5万 56万-45万 1000万-67万
4.做练习四的第8题。
让学生同时做,集体订正。
(二)、解答应用题训练。
1.做练习四的第9题。
羭养鸡场有母鸡1235只,第一天下了1118个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下了109个蛋。两天一共下多少个蛋?
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做练习四的第10题。
鞋厂每月生产男鞋、女鞋才童鞋共8500双。男鞋进1790双,女鞋是2540双。每月生产童鞋多少双?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2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电子计算器,掌握常用健的使用方法,能四则计算。
2、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电子计算器,掌握常用健的使用方法,能四则计算。
四、教学难点:认识电子计算器。
五、教学用具:算术型电子计算器。
六、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笔算67×89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揭示课题)。
3、电子计算器是本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使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它体积小,操作简便,运算迅速准确,功能多,效率高,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
电子计算器有三类:算术型电子计算器;科学型电子计算器;程序计算器。
(二)、教学新课
1、电子计算器的认识
(1)电子计算器的构成。
(2)介绍常用健的功能。
(3)显示器是用来显示计算时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的装置。
(4)教师指出:电子计算器通过按健进行计算。
2、常用健的使用方法
(1)介绍数字健0~9。
(2)介绍四则运算健“+”、“-”、“×”、“÷”、“=”。
让学生按书写顺序分别输入 6+2 = 6-2= 6×2= 6÷2=
(3)介绍清除健c.ce,关机健off.
3、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学生看书自学,同桌交流,师最后总结。
4、教学例1
出示:389+260=
学生试做,订正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结。
5、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
(三)、作业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常用健的使用方法
(1)介绍数字健0~9。
(2)介绍四则运算健“+”、“-”、“×”、“÷”、“=”。
让学生按书写顺序分别输入 6+2 = 6-2= 6×2= 6÷2=
(3)介绍清除健c.ce,关机健off.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4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命名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会命名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用算术型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五、教学用具:算术型电子计算器。
六、教学步骤:
(一)、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4×19 28×37 949÷26
807- 268 1098+203 782÷4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
(1)先请同学们口算10÷5+2和2+10÷5
比较两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式的结果怎样?
(2)用电子计算器分别按照书写顺序依次输入。
比较计算结果,哪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计算上述习题。
总结正确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用计算器求出 68+5×25”
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在计算器上计算,学生试算后,集体订正。
练习:用计算器求出 5+(10+6) 12×(14- 6)
18+99÷11 735÷7- 65
3、教学例3
(1)出示:“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 83)”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指导学生阅读第22~23页的内容。
(三)、作业设计
1、做第23页上的“做一做”。
2、讨论:下面各题计算时的按健顺序怎样?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2+16×8 192- 16×8
192+16÷8 192- 16÷8
192+(16+8) 192-(16+8)
192+(16-8) 192-(16-8)
……
(四)、作业设计:练习五的第4~6题。
板书设计
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口算 10÷5+2和2+10÷5
用计算器计算 3024÷(167- 83)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六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式计算。提问:
“谁能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板书:
3 5 + 2 5 = 60 (本) 加 数 + 加 数 = 和
加数 加数 和 和 = 加 数 + 加 数
(2)出示第二、三幅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板书:
60-25=35(本) 60-35=25(本)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归纳出:
第一个加数=和 - 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 - 第一个加数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关系式,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两个关系式合并为一个关系式?”
使学生明白:不论求加法算式中的哪一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从而归纳出: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3.教学例2。
(1)出示:( )+8=15
提问:“用加数与和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学生答完后,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这可以用字母x表示,并告诉学生x的读法,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然后把“( )+8=15”中的括号换成x,并提问:“怎样求未知数x?”
(2)出示例2
板书:x+15=40。
提问:“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 板演边说明书写格式,强调每算一步等号都要对齐。最后告诉学生:求出x以后,要把结果代入原式,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3)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六的第1—4题。
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书写格式;第二题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填在书上;第三题先让学生说出用x代替括号以后的算式,再口算出x是多少。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生态系统,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五)、作业:第4 题。

板书设计: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一)

3 5 + 2 5 = 60 (本) 加 数 + 加 数 = 和
加数 加数 和 和 = 加 数 + 加 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例2 x+15=40
x=40-15
x=25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的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六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加法?
2、求x+20=80中的未知数x。
3、270加430得多少?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指名读题,教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已知的加数270,再从这条线断的右端点,接着画一条线段,表示未知数x。



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270+x=700
x=700-270
x=430
2、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六的第5—8题。
1、第5题,可以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第6题,先说明题意,再让学生在书上完成。
3、第7题,让学生自己做。
4、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列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
(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法文字题时怎样列式?
五)、作业
练习六的第9、10题。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二)
例 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270+x=700
x=700-270
x=43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七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2、 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利用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加数+( )=和 一个加数=和-( )
2.求未知数x。
x+25=60 x+140=760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中的三幅线段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提问:这个减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3 0 - 1 8 = 1 2 (米)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 减数 差 差=被减数-减数
比较得出: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被减数中包含哪两部分?为什么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计算方法不同?”
使学生明白:被减数中包含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要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要用加法计算。
2.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3.教学例5。板书:x-48=35
提问:“未知数x是这个算式中的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算?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七的第1—4题。
2、练习:求未知数x.
x-59=87 540-x=80 x-64=174 204-x=99 x-101=38 265-x=198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些关系验算减法和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五)、作业:练习七中的第8题。
板书设计:
减法算式中部分间的关系
减 数 = 被 减 数 - 差
被 减 数 = 减 数 + 差
例5 (1)x-48=35 (2)135-x=98
x=35+48 x=135-98
x=83 x=37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七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根据这种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四、教学难点:利用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减法?
2、求 x-240=600 中的未知数x。
(二)、新课
1.教学例6。
板书: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80-x=49
(2)理解算式,选择算法。
提问:“算式中的80是什么数?x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求x?用哪一个关系式计算?”使学生明确:80是被减数,x是减数,用“减数=被减数-差”来计算。
(3)学生试算,教师辅导。
2、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102减去一个数得34,这个数是多少?
独立做。
(三)、数学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做例6下面的数学游戏。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七的第5—12题。
1、第5题,学生在书上填完。
2、第6题,让学生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3、第7题,让学生做题时,要注意两点:
(1)这道题与例6的叙述不同。
(2)第3小题不需要设未知数x列等式。
4、指导学生做11*、12*题。
(五)、作业:练习七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
例6 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80-x=49
x=80-49
x=31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的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复习列含有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只要求学生口答)
(1)120加上什么数得200?
(2)什么数减去80等于240?
2、让学生口说算式,引出新课。
学校买来70盒粉笔,用去28盒,还剩多少盒?
(二)、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买来多少盒粉笔?
(1)师生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讨论:
这几个数量之前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哪个数量是未知的?这上未知的数量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根据这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你能求出这个等式中的未知数x吗?你找到解答这道题的新的方法了吗?
讨论得出:买来的盒数一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买来的盒数是未知的,可以用x表示;可以列出这样一个等式:x-28=42。

小结:概括解答应用题的步骤: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知道已知是什么,求的是什么,设所求的数量为x;第二步按照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第三步求出未知数x是多少?第四步写出答题。
2、做例7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解答)。
(三)、作业设计
1、做练习八第1 题,要求学生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2、第4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四、作业:练习八的第2、3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例7: 买来的盒数 - 用去的盒数 = 剩下的盒数
设:买来粉笔x盒。
x - 28 = 42
x = 42 +28
x = 70
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的例8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说一说怎样求x。
农场原有一些奶牛,又买来20头,现在共有84头奶牛。农场有多少头奶牛?
2、用以前学过方法解答。
农场养了78头奶牛,94头肉牛比奶牛多多少头?
(二)、新课
1、教学例8。
出示例题: 农场养的肉牛比奶牛多16头。肉牛有94头,奶牛有多少头?
学生读题后,启发学生说一说怎样画线段图,教师板书:
(2)启发学生用以前学过方法解答:
94 - 16 = 78 (头)
(3)引导学生用新学的方法解答。
题目中的三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个数量是未知的?如果设奶牛有x头,根据题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从而归纳出:
奶牛的头数 + 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 肉牛的头数
(4)展开讨论
你能列出其他等式来解答吗?稍作提示:这三个数量之间还有哪些相等的关系?根据这些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等式?
经过讨论之后列出:
设:奶牛有x头。
x + 16 = 94
x = 94 - 16
x = 78
答:奶牛有78头。
(5)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例8的解答过程,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6)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2、做例8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图书馆借出科技书35本,借出科技书比借出的故事书少18本。借出故事书多少本?
(三)、作业设计:做练习八的第7、8题。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列式之前,先找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一般设要求的数量为x;
3、要根据等量关系列式,一般不把x单独放在一头。
(四)、作业:练习八的第5、6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例8: 线段图(略)
94 - 16 = 78 (头)
奶牛的头数 + 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 肉牛的头数
设:奶牛有x头。
x + 16 = 94
x = 94 - 16
x = 78
答:奶牛有78头。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9—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四、教学难点:解答应用题中的逆思考 。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
1.图书室有50本科技书,借出一些,还剩36本。借出多少本?
2.图书室有5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10本。有多少本故事书?
(二)、口算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9题。
2300-800 32×50 520-180
360+150 430+90 160×30
1000-620 7200÷8 270+350
(三)、两种解答方法的对比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10、11题。
(四)、作业设计:
做练习八的第12—1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九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各题,学生口算。
78=80-( ) 99=100-( ) 574+200=
87=90-( ) 101=100+( ) 453-300=
198=200-( ) 297=300-( ) 218+70=
2、口算比赛
375+300= 375+301= 100+574= 99+574=
127+60= 127+58= 213+200= 213+198=
860-500= 860-498= 453-400= 453-397=
(二)、新课
1、教学一个数加出接近整十的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1:113+59= 提问:谁能用最简便算法算出这道题?
讨论:加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可以先加上整十数,然后看多加了几,就减去几,结果不变。
板书:113+59=113+60-1=172
2、教学一个数加上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2:276+98=
提问:“哪个数接近整百数?把98看作多少来计算?把98看作100就多加了几?(引导学生自己得出:276+100-2=374)
3、小结。
教师:在计算加法时,像例1、例2这样,在一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数计算,然后再看多加了几就减去 几。
4、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提问:先把原题中加数87和198分别看作多少?
5、教学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的数的简便算法。
出示例3:165-97=
让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
6、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7.小结。
想想:减法中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怎样计算简便?使学生明确:要把它们看作整十、整百数计算,多减了几就加上几。
8.引导学生把加法与减法的简便算法进行比较。
(三)、作业设计:做练习九的第1、2、5题。
(四)、作业
练习九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例1 113+59=113+60-1=172
例2 276+98=276+100-2=374
例3 165-97=165-100+3=62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九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能够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练习
430+190= 510÷30= 390-56=
520-360= 120×40= 180×4=
280+170= 640÷80= 263+97=
(二)、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146+97= 342-198= 260+299=
(三)、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混合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
83+98= 284-99= 19+198= 162-97=
196+68= 465-299= 195+25= 324-197=
在学生做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把两种算法弄混。
(四)、求未知数x的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8题。
鸡场收了1200千克鸡蛋,运走一批到副食店,还剩350千克。运到副食店多少千克?
做题之前,先简单复习一下用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9、10题。
(六)、两步式题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
3150+295+498 20000-45×24
10403-(1726-598) (854+938)÷14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4题,练习十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和珠算的熟练程度,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并能运用简便算法计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口算、笔算能力。
四、教学难点:理解用简便算法计算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1.出示数位顺序表(见小黑板),学生口述,师板演,把表填完整。
2.读数。
9056200 4562000 50800
 504200 62000900 31609800
3.做第(3)题。
五万八千二百 三十万五千七百零五
七十万零四百三十 八千零五万四千零六
(二)、整理和复习几百几十以及整万数的口算加、减法。
指名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三)、整理和复习万以内数的珠算和笔算加法和减法。
复习珠算加、减法的法则和亿以内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整理和复习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学生练习做第4题。
订正时检查学生对算理和算法掌握的情况。
(五)、综合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1~2题。
1.第1题,口算。直接在书上完成。
2.第2题,先笔算再用珠算检验。
(六)、作业
练习十的第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5—7题,练习十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地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和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做第41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的名称,再说一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整理和复习求未知数x
让学生做第42页的第6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整理和复习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做第42页的第7题。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在列式解答。
出示:一个农场原有2982头猪,卖出一批给收购站,还剩898头。卖出多少头?
先指名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在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综合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4—6题。
1.做第4题,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把两种情弄况混的情况。
44+x=52 91-x=46 x+365=940
x-16=77 69+x=85 482-x=367
2.做第5题,对列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
(1)什么数减去66还剩25?
(2)从265里面减去一个数得80,减去的数是多少?
3.做第6题,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式。
淮河上的一座铁路桥的长度是3428米,比公路桥长232米。公路桥的长度是多少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乘、除法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用两位数乘的笔算法则推广到用三位数乘,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使学生知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估算。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5.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用两位数除的笔算法则和试商方法初步推广到用三位数除,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6.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
7.使学生对乘法和除法中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学会求乘法和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基础。
8.使学生通过学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进一步掌握乘法和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解答应用题做些准备。
9.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学会乘法和除法中常见两种简便算法。


1.乘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4页上的例1、例2以及“做一做”的习题,练习十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乘法口算的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得数写出来,集体订正。
200×5= 100×7= 3×20= 8×40=
400×8= 500×3= 14×50= 21×20=
100×6= 400×2= 300×12= 8×700=
6×100= 2×400= 12×300= 700×8=

2.指名说一说计算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样想。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44页上的例1。
出示:准备好的坐标纸,数一数横着每排有多少个小方格,有几排。提问:这条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板书:100×4=400
根据因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所以得出:
4×100=400
学生讨论:100×12得多少?
让学生想一想:这个算式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12个一百是1200。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12×100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的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2个0。
2.口算下面各题
8×100= 15×100= 24×100= 32×100=
200×3= 12×50= 800×2= 7×900=
学生口算后,并说一说口算的简便算法。
3.教学例2。
出示:7×200=
引导学生想:“7×200是7和几个百相乘?”
“积是多少?14个百也就是多少?”
学生把口算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出示:12×300=
学生独立完成,分组讨论,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概括: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4.基本练习
做课本第44页的“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口算:
(三)、作业设计
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1.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100×17 200×8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400×12
(2)20个17是多少?
25个100倍是多少?
40乘以300得多少?
2.做第2题。
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6×100 50×60 13×300
42×20 12×200 20×4006 34×200
3.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二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例 1 100×4=400 4×100=4000
例 2 7×200=1400 12×300=36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对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的应用。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
100×17 200×8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400×12
让学生说得数,并且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二)、作业设计
1.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教师巡视。
2.做练习十一的第7题。
学生在书上填完。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比较两组题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9×100 50×70 43×200
32×30 21×300 60×700
7×400 64×100 22×300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9、10、11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第46页的例3及有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2、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估算的基本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9 91 103 795 812 398
2、口算(卡片出示)
60×40 300×20 400×70
80×70 900×50 200×70
3、估算下面的题目,大约得多少。
290×6 ≈ 59×4≈ 804×6 ≈
先让学生说说大约得多少,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怎样列式解答这道题?(22×18≈)大约得多少?
学生依据旧知识自己做,教师可适当提示:
“能仿照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想法做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告诉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两个因数的近似数相乘。”
想:22≈20 18≈20
因为:20和20相乘得400。
所以:22×18≈400
2.对比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与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适当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步骤: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3.基本练习
估算下面各题:
89×31= 52×78= 61×82=
58×39= 81×263= 78×589=
(三、作业设计
1、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比较估算的得数比用计算器计算的得数大还是小?想一想为什么?
56×69= 305×87= 87×92=
81×39= 88×43= 59×389=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对学习有 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学生独立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估算检查乘法计算中积的最高位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查。
3、开学时,每个学生交学费的标准是198元,全班58人的学费大约是多少元?
4、王老师带5500元钱去为全校915名学生付校服款,每套校服的价格是57元,请你估计一下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学习估算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例3 估算 22×18≈400
想:22≈20,18≈20,
20×20=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第46 练习十二的第5—8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混合练习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2、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会进行这类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乘法估算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卡片出示)
50×20 30×200 600×70
90×70 300×50 100×70
2.估算下面的题目,大约得多少。(投影出示)
89×31= 52×78= 61×82=
58×39= 81×263= 78×589=
3、同桌比赛做下面各题。
198×201 408×490 89×624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325123 1200×340 478×309
76×206 1004×524 275×620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估算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
2.估算下面各 题。
398×92≈ 189×89≈ 705×63≈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四)、课堂作业:练习册上的有关内容。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练习十三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
200÷5= 270÷9= 320÷10= 450÷50=
口算完后,指名说一说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口答:800是多少个百?1200是多少个百?3600是多少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4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除数是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现在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出示:500÷100=
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想一想500÷100得多少呢?启发学生说出想500里面有几个1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1百,所以500÷100得5。
2.教学例5
出示1200÷400,然后引导学生想,1200是多少个百?400是几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学生口算出得数后,教师,再说口算过程,因为12个百里面有3个4百,所以1200除以400得3。
出示3600÷300=,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怎样算?然后指名学生口算出得数。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学过有的这几道题,用整 百数除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然后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3.作业设计
口算下面各题:
800÷100 600÷200 4000÷400
1400÷100 1500÷300 6300÷300
3900÷100 2800÷700 6400÷200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口算下面各题。
700÷100= 800÷400= 5500÷500=
400÷100= 5400÷600= 2400÷200=
让全体学生做,并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教师午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口算下面各题。
44500÷100 2700÷90 9000÷100
440÷40 4000÷500 7700÷70
1200÷300 8000÷200 8600÷200
3.做练习十三的第3题。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 1 500÷100=5 2400÷100=24
例2 1200÷400=3 3600÷300=12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练习十三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的理解。
五、教学用具: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
800÷100 600÷200 4000÷400
1400÷100 1500÷300 6300÷300
3900÷100 2800÷700 6400÷200
(二)、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六的第8题。
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
1000÷200 2700÷900 3200÷800
640÷80 900÷300 1200÷600
2000÷400 4200÷700 6300÷900
在一分钟内完成,同桌检查。
4、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育红小学有20个班,平均每班有40个人。为了帮助本县村级小学建立32小图书馆,同学们共捐献图书3200本,平均每个同学捐献多少本图书?
让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完成,教师注意巡视。
4.做练习十三的第10题。
计算下面各题。
4900÷(143+557) 4500÷15×13
(治理发愣功0-500)÷800 12×300÷600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怎样算除法?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十三的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图形算式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列算式?让学生填写在书上,并将综合算式在练习本完成,写出计算过程。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例6,练习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基本算理。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000÷200 2700÷900 3200÷800
640÷80 900÷300 1200÷600
2000÷400 4200÷700 6300÷90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2836 6721 6439 52485
3.估算。
799÷4 59×42
1863÷6 310×19
4.提问: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怎样做?如果某个学生说不全,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6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后,引导列出除法算式:
538÷62≈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进行估算呢?
(求被除数、除数的近似数)怎样求除数62的近似数呢?(大约等于60)
怎样求被除数的近似数呢?(大约等于540)
求一下两个数的商大约是多少?(大约等于90)
2、学生试做第50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集体订正。
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然后求出近似数的商。
3、引导学生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提问: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做什么?
(2)怎样求除数的近似数?
(3)求被除数的近似数时,分哪两种情况?分别怎样求近似数?
(4)求出被除数和除数的近似数后应该怎样做?
4、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被除数都要求出近似数,求的方法都一样。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不用求除数的近似数,除数是几,就除以几;除数是两位数,要求除数的近似数。)
(三)、作业设计。

3.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四)、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什么?(同桌讨论后回答)。
(五)、作业:
做练习册上的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538÷62≈9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十四的第4—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5400÷600 6300÷90 8000÷200
9900÷300 21×400 320+250
45×3 264×200 35×300
400×17 58+62 810×7
24×8 1000÷125 100÷4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350≈ 1562≈ (分别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
895÷32≈ 2489÷51≈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辅导差生。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326÷4≈ 623÷19≈ 5559÷38≈
898÷31≈ 406÷8≈ 4753÷62≈
3.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做在书上。
(三)、求未知数x
x÷315=64 x÷404=235 10500÷x=125
(四)、列式计算。
1.827个405是多少? 2.54的802倍是多少?
3.524乘以815是多少?
4.一个数的247倍是75335,这个数是多少?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8*、9*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1—例3,练习十五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重点: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求未知数x的文字叙述题。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540÷60 32×100 3×800 800÷16

20×40 280÷40 640÷40 7200÷800

2、填空。
8×( )=56 4×( )=24 ( )×5=40

( )×7=56 ( )×20=160 70×( )=35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中的鸡蛋图
提问:
①谁能说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的意思怎样列式?
③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 × 3 = 90(个)
‖ ‖ ‖
因 因 积
数 数
因数×因数=积
(2)出示第(2)道题。
有3盘鸡蛋,一共90个,每盘有多少个鸡蛋?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90÷3= 30(个)
(3)出示第(3)小题。
每盘有30个鸡蛋,一共有90个,有多少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90÷30= 3(盘)
(4)引导学生把(2)、(3)题和第一题对照。
90是原来的什么数?3呢?30呢?
90÷3 = 30 90 ÷ 30 = 3
‖ ‖ ‖ ‖ ‖ ‖
积 第 第 积 第 第
二 一 一 二
个 个 个 个
因 因 因 因
数 数 数 数
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 第二个因数 =积÷第一个因数
(5)启发学生想第(2)和第(3)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都是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用除法计算。
能不能把两个关系式概括成一个关系式?
学生概括,教师板书: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运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乘法:用所得的积除以一个因数,如果得另一个因数就是乘法做对了。
练一练。
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下面的乘法。
28×36=1008 112×43=4736

2、教学例2:求 x×6=96中的未知数x
提问:(1)在等式 x×6=96里,x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未知数x等于多少?
(3)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根据是什么?
3、教学例3:35乘以什么数得420?
学生独立解答,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来。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1)求26×x=338中的未知数x
(2)一个数与32 的积是3296,求这个数。
2、做练习十五的第2、5题。
(四)、课内外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1、3、4题。
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0 × 3 = 90(个)
‖ ‖ ‖
因 因 积
数 数
因数×因数=积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6页例4—例6,练习十六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的理解。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除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3、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重点:归纳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判断求除数和被除数用那个关系式。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750÷15 500×50 320×20 105×7

0÷370 44÷44 510÷17 25×40

2、填空。
( )÷30=20 40÷( )=10

3、求未知数x
x+20=30 40—x=30 x×20=6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2、教学例1。
(1)出示月饼放大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②18块月饼,平均放在3个盒里,每个盒里放几块月饼?怎样列式?
③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8 ÷3 = 6(块)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商
(2)出示第二道题。
18块月饼平均装在盒里,每盒6块,可以装几盒?
提问: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8 ÷6 = 3(盒)
‖ ‖ ‖
被除数 商 除数
怎样求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商)
(3)出示第(3)题。
把一些月饼平均装在3个盒里,每盒6块,一共有多少块月饼?
提问: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 × 3 = 18(块)
‖ ‖ ‖
商 除数 被除数
已知商和除数,怎样求被除数?
被除数= 商 ×除数

练一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应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
如何验算2668÷48=46
4、教学例5: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
学生独立解答。
5、教学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等式,独立解答。
(三)、作业设计。
1、独立做下面两题。
(1)求x÷31=26中的未知数x
(2)450除以什么数得18?
2、引导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被除数?怎样求除数?
(3)利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干什么?
(4)验算除法有哪两种方法?
3、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8 ÷3 = 6(块)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商
被除数= 商 ×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商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练习十六的第5—9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正确、熟练地计算。
三、教学重点:会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口算。
25×3 240÷8 2100÷300 86—29
50×6 30÷2 35+27 34×3
13×30 4800÷400 11×600 120÷60
25×40÷10 40÷8×5 1000÷8÷5 18×30
600×5—1000 71×3—13 0×820+59 36×200
(二、求未知数x。
x×84=420 8×x=216 32×x=544 x×76=1672
(三)、列式计算。
1、什么数的62倍是2914?
2、75乘以一个数得3675,这个数是多少?
3、一个数的46倍是1472,求这个数。
4、854与938的和除以14,商是多少?
5、一个数的51倍是612,求这个数。
6、一个数里面有36个240,求这个数。
7、一个数除以55得131,这个数是多少?
(四)、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5—9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例7、例8,练习十七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应用题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乘除法应用题。2、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应用题,提高解题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及灵活运用解题方法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如何列等式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求未知数x
x÷6=18 540÷x=17 80×x=320 x×60=180
(二)、新授。
1、教学例7。
(1)出示例7:一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面积是420平方米。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2)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列式计算,然后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
420÷28=15(米)
(3)引导学生想:能不能用刚学过的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
这道题求什么?应该设谁为x?
学生独立尝试列等式。
2、练一练。
育民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浇树,平均每人浇树12棵,一共浇了468棵,三年级有多少学生参加浇树?
3、教学例8。
(1)出示例8:汽艇每分钟行63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求帆船的速度。
(2)让学生独立用学过的方法列式解答。
(3)引导学生用刚学过的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4)学生独立解答。
4、做一做。
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笔记本的4倍,一本笔记本有多少页?
5、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设谁为x,在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再计算解答。
(三)、作业设计。
1、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
(2)向群文具厂每小时能生产250个文具盒,多少个小时能生产10000个?
(2)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小华年龄的9倍,小华今年几岁?
(3)一本数学课本有192页,是一本日记本的4倍,一本日记本有多少页?
2、用两种方法解答。
(1)两个因数的积是36,其中一个因数是1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光明小学图书馆新买来128本书,其中连环画是32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书同样多。买来的故事书和科技书各多少本?

(四)、作业:
练习十七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列含有x等式解答乘、除法应用题
例7 解:设篮球场的宽为X
28 ×X=420
X=420÷28
X=15
答:篮球场的宽为15米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七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并与学过的算术方法加以比较,区别异同点。
三、教学重点:正确的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五、教学步骤:
(一)、口算。
24×60 7×800 14×200 720÷18
36×20 240×3 7200÷80 26×30
(二)、求未知数x
42÷x=7 x×50=500 35×x=700
x×30=60 70×x=140 x×10=420
(三)、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下列各题。
1、一个数减去550等于725,这个数是多少?
2、两个因数的积是5928,其中一个因数是114,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3、一个数的83倍是26975,求这个数。
4、一个数里面有75个360,这个数是多少?
(四)、应用题。(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果园里有苹果树750棵,正好是梨树棵数的3倍,梨树有多少棵?
2、一个体育场的长是48米,面积是576平方米,体育场的宽是多少米?
3、学校买来78盒粉笔,白粉笔盒数是彩色粉笔的6倍,买彩色粉笔多少盒?
4、红星小学有男生240人,是女生人数的3倍,这个学校有女生多少人?
(五)、课堂练习
练习十七的第6—10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的例1、例2,练习十八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演算、观察、分析找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结果不变的道理。2、学会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利用规律进行乘法的简便运算。
四、教学难点: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12×30 18×20 50×16 20×17
24×40 15×20 24×10 25×4
2、填空。
15=( )×( ) 24=( )×()
18=( )×( ) 16=( )×( )
3、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 方法二:
6 ×12×5 6 ×(12×5 )

(二)、学习新课。
1、引入。
根据板演,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方法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6 ×12×5 = 6 ×(12×5 )
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比较一下,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写乘以这两个义位数的乘积。
2、教学例1:35×5×2
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35×5×2=35×(5×2)
45×2×9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该写成45×(92×9)。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4×5 19×6×5
3、教学例2。
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把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出示例2:25×16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讨论。指名板演。
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2 25×36 25×24 55×14
(三、作业设计。
1、把下面各数拆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16=8×( )=( )×( )
24=( )×( )=( )×()
44=( )×11 88=8×()
96=(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25 125×56 25×28 35×14
55×12 6×8×125 25×8×2 50×4×2
3、应用题。
(1)商店买来25箱肥皂粉,每箱36袋,每袋2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2)学校食堂买回来面粉18袋,每袋45千克,这些面粉共有多少千克?

(3)一个缝纫店有12人,每人每天做5件衣服,14天一共可以做多少件衣服?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5题。
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1)
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4 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68页的例3、例4,练习十九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演算、观察、细考、讨论找到一个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2、学会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简便算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口算卡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240÷20 960÷30 450÷30 360÷40
810÷90 360÷60 640÷80 810÷90
(2)、填空。
35=( )×( ) 36=( )×()
12=( )×( ) 54=( )×()
32=( )×( ) 18=( )×()
(3)板演。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活动,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两种方法解)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90÷2÷3 90 ÷(3 ×2)
(二)、新课。
1、引入。
根据板演,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于号连接起来。所以:
90÷2÷3 = 90 ÷(2 ×3)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可以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规律,有时把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写成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积,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3:390÷5÷6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这道连除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板演:
390÷5÷6
= 390÷(5×6)
=390÷30
=13
教师举反例:
810÷9÷2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能改写成810÷(9×2)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0÷8÷5 480÷5÷6
3、教学例4:420÷3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420÷35不容易口算,把除数分解成那两个一位数进行连除?
(2)先除以几,再除以几?为什么?
(3)指名学生板演。
420÷35
= 420÷7÷5
= 60÷5
= 12
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0÷35 480÷32
(三)、作业设计。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80÷4÷5 140÷2÷5 240÷5÷6
180÷36 420÷28 800÷32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600÷5÷8 37×5×4 185—98
630÷42 25×24 457+99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2、3、4题。
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二)
390÷5÷6
= 390÷(5×6)
=390÷30
=13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练习十九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的简便算法。
三、教学重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五、教学步骤:
(一)、口算练习。
2×5 5×11 35×20 45×2
11×20 25×4 20×6 8×10
50×2 200×2 50×6 125×8
48÷4 630÷3 120÷20 750÷10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25 125×56 25×28 35×14
55×12 6×8×125 25×8×2 50×4×2
360÷9÷4 480÷5÷6 350÷5÷7 320÷8÷4
630 ÷42 240÷48 140÷35 420÷35
292—99 259+199 385—98 467—201

(三)、把下面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直线连接起来。
38×8×24 630÷(7×9)
25×7×27 (125×8)×(16×3)
480÷6÷8 38×(8×24 )
630÷7÷9 (25×27)×7
125×16×8×3 480÷(6×8 )

(四)、应用题。
1、商店运来25箱肥皂粉,每箱36袋,每袋2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元?
2、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40筐,每筐苹果重25千克,每筐梨重30千克,商店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
3、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售价420元,一辆金狮牌自行车340元,某校买了3辆,一共花了多少元?
4、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各200袋,大米每袋重50千克,面粉每袋重25千克,运来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千克?
5、商店有40箱袜子,每箱15盒,每盒18双,商店里共有袜子多少双?
6、一头牛的重量432千克,是一头猪重量的4倍,一头猪的重量是3只羊的重量。一只羊重多少千克?

(五)、作业:
练习十九的8、9、10、11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整理和复习》第1—4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乘、除法口算、笔算,以及乘法和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认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卡片。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复习乘除法口算。
(1)积、商的变化规律。
被乘数、乘数与积的关系。
如: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不变,积怎样变化?
被乘数不变,乘数缩小10倍,积呢?
被乘数与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怎样变化?
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
如:被除数扩大(缩小)10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缩小)10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10倍,商就缩小(扩大)10倍。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口算练习。
4×600 50×200 2800÷40 50×70
125×80 320×20 8000÷80 9600÷300
5400÷60 790×1 1200÷40 0×60
2、复习比算乘、除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
从哪一位乘起,怎么乘?每次乘得的积的末位要怎么对齐?最后怎样算出结果?
2、复习乘除法简便运算。
(1)独立计算。
4×4×25 25×28 400÷16 270÷6÷5
指名说说各题分别怎样计算简便。
(二)、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125 425÷25 125×29×8 25×12×3×40

48×25 360÷4÷9 720÷48 270÷3÷9

2、应用题。
(1)一条长5000米的路,修路队平均每天修245米,修了18天,剩下的路要修几天?

(2)商店运来30箱纱巾,每箱装50条,每条50元,这些纱巾共买多少元?
(三)、课堂练习:
二十的第1—4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整理和复习》第5—7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的分清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小黑板。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第5题。
30×2 =60 60÷30=2
让学生说一说:在30×2 =60中30、2与60之间有什么关系,即30是什么数,它与2和60有什么关系?2是什么数?它与60和30有什么关系?60又是什么数,它与30和2有什么关系?
(2)求未知数x。
x×5=330 x ÷10=90 240÷x=30

2、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
(1)一本字典有516页,是一本故事书的6倍,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2)一本故事书有86页,一本字典的页数是这本故事书的6倍,这本字典有多少页?
(3)水果店运来920千克苹果,是运来香蕉的4倍。运来香蕉多少千克?
(4)农具厂平均每天生产脱粒机105台,照这样计算,多少天
能生产1260台?

(二)、课堂练习。
1、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1)一个数的120倍是8400,这个数是多少?
(2)720除以一个数得45,这个数是多少?
(3)350除一个数得70,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数里面有36个205,这个数是多少?
(5)一个数除216是36,这个数是多少?
2、应用题。
(1)建筑队的水泥,已经用去的袋数是剩下的4倍,剩下88袋,建筑队原有水泥多少袋?
(2)修路队计划修路1034米,实际修了8天,每天修路210米,这样比计划多修路多少米?
(3)一种钢笔,每盒12支,每支6元。20盒这样的钢笔共值多少元?
(4)同学们要做120朵纸花,每组有6人,每人做5朵,需要几组同学去做?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的第4~6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认识几分之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76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一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教学重点:会读写几分之一。
四、教学难点:理解其中的道理。
五、教学用具: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出示事物学生动手分)
1、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 3)。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 3)。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支?可用几表示?(板书 1)。
(二)、自主探索
1、学习几分之一
(1) 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
把一个饼分成大小不等的2块,能不能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引出二分之一,并指导读、写1/2。
指导学生练习。在圆形纸片上它的找出1/2并涂色。
(2)教学例2。
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她的三分之一?
指导书写1/3。

(3)教学例3。
自己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对折,再对折。讨论: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4)教学例4。
填空:(图见叫黑板)
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5)教学例5。
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学的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结合1/3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提问: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题。
2、练习二十一的1~5题。
3、课外练习:用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2、1/3、1/4、1/6。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一)
1/2、1/3、1/4、1/10、1/6
分子…其中的1份
分数 线
分母…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页例6,“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初步认识分子都是一的分数也有大有小。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3、结合分数表示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点:比较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认识分子都是一的分数也有大有小。
五、教学用具: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4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游戏 八戒分西瓜)
师徒四人走在西行的路上,悟空说,现在有一个西瓜,分给咱们四人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1/9,1/7,1/5和1/3,怎么分呢?八戒抢着说,我来分,我饭量最大,吃得多,所以我吃1/9,师傅吃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1/3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个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探求新知
1、学习例6。
(1)看图比较1/2和1/3的大小。
(2)看图比较1/4和1/6哪个大哪个小?
2、做第77页下面的“做一做”。(通过做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或图形,分的份数越多,它的一份就越小。
(三)、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一的第6、7、8题。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9、10题。
组织学生阅读第77页的内容,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那些本领?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二)
1/2>1/3 1/7<1/5
1/4>1/6 1/8<1/6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上的例7~例9,例9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分数。
三、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
四、教学难点:读写几分之几。
五、教学用具:长方形纸若干张,圆形纸2张。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王师傅要制做一种零件,先把一个圆铁片平均分成4份,再去掉其中的一份,用余下的来制作。
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手中的圆片帮王师傅设计一下,认为怎样合理就怎样设计。
2、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1)同桌合作探索。
(2)汇报交流。
(二)、自主探索
1、学习四分之三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1/4)
(2)3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3)3个1/4我们就说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分母是几?分子是几?
(4)3/4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2、自学例8、例9。
(1)拿出长方形纸条,指导学生对折后问: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多少?两份是几个1/5?
师演示,并将图贴于黑板上。拿出4个1/5拼在一起,问:这样的4份是几个1/5?是多少呢?在例8的第3幅图右边的( )里填数。
(2)出示例9的第一幅图,问:这条线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示例9的第二幅图,问:这样的5份是几个五分之一呢?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这个分数该怎样写?在例9的( )里填上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例9后面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5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一)
3个1/4是3/4(四分之三)
2/5 4/8 5/9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页上的例10和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6~12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比较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五、教学用具:圆形和长方形图。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交流
检查课外作业,学生汇报所发现的问题(3/5的涂色部分比2/5的涂色部分大)。
(二)、自主探索
1、学习例10。
(1)用圆形板表示出1/4和3/4。提问:A、从图上看,1/4和3/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用什么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B、1/4是几个1/4,3/4是几个1/4?一个1/4比3个1/4大还是小?
(2)拿出长方形纸条折出4/5和2/5,比较大小。
2、练习做例10下面的"做一做"。
3、反馈与小结:
(1)观察比较黑板上的四道算式,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
(2)师: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由于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所以只要看谁表示的份数多,谁就大
(三)、练习应用
1、基本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的第6、7、8、10、11题。
2、变式练习:做练习二十二的第9、12题。
3、拓展练习: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14*题。
4、开放题:(见小黑板)
(四)、课外作业:剪4张等大的长方形,分别画出1/3 2/6 3/9 4/12,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你能找出它们有什么规律?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二)
1/4<3/4
4/5>2/5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上的例1、例2,“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母分数加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母分数加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圆形图片。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熊妈妈做了一张饼,熊哥哥吃了这个饼的2/5,熊弟弟吃了这个饼的1/5。谁能根据动画,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1)他俩一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3)弟弟比哥哥少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4)还剩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二)、利用问题,研究新知
1、出示例1,读题后回答: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教师列式:2/5+1/5=
讨论:2/5里面有几个1/5?1/5里面有几个1/5?一共是几个1/5?
加法计算前后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
2、教学例2。
教师带领学生用圆形板表示出1/6和5/6。讨论:1/6和5/6个圆拼在一起正好拼成了多少个圆?5个1/6和1个1/6合并起来是几个1/6?6/6正好拼成一个整圆,可以用几来表示?
3、反馈练习。做"做一做"中的题。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变式练习:做练习二十三的第4、5题。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加法
例1 2/5+1/5=3/5
例2 1/6+5/6=6/6=1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上的例3、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三中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减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四、教学难点: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基本算理。
五、教学用具:圆形板。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出示填空卡片,学生口答。
4/6是( )个1/6 1是( )个1/10
8/9是( )个1/( ) 3/8是( )个( )/( )
2、口算说出得数。
2/4+1/4= 3/8+5/8= 2/7+3/7=
1/6+4/6= 5/10+4/10= 8/9+1/9=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然后贴出例3的,图示,说明题意。标出已知条件。然后提问:“要求还剩多少米,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9/10-6/10=
提问:“9/10里面有几个1/10?6/10里面有几个1/10?那么9个1/10减去6个1/10还剩几个1/10?”3个1/10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师再提问:减法计算前后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教学例4。
师生一起操作后,讨论:
(1)从“1”里面去掉3/8,看剩下多少?
(2)该怎样列式计算?结果该怎样写?
3、作业设计:“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把结果填在书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6、7、8、9、10题。学生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外实践:看图画线算出结果,并在结果中画上阴影部分,最后写出横式,剪几张等大的长方形纸片,画一画、算一算。
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减法
例3 9/10-6/10=3/10
例4 1-3/8=8/8-3/8=5/8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第11~16题。
二、教学目标:巩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用具: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出示图片,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
( )+( )=( ) ( )+( )=( )
(二)、课堂练习。
1、口算练习二十三的第11题。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教师巡视,注意查看学生填写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4、15题。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5、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6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第1~3题,练习二十四第1~4题。
二、教学目标: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
(一)、整理和复习。
1、师在黑板上贴出整理和复习第一题的图,指名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是多少,然后让同桌两名学生互相说一说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2、学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后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做后集体订正,注意说是怎样想的。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先让学生把分数写在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2题。学生在书上填写后集体订正。
补充练习:3/4是( )个 1是( )个1/10 6/9是6个( )3、口算练习。
2×5+4= 3500÷5= 23×3= 1500÷3=
8×8+7= 40×2= 2400÷3= 320×3=
9×7+4= 4600÷2= 800×4= 100÷2=
6×2+9= 3000÷6= 420÷7= 3000÷3=
3、做第3题。注意说出是怎样比较的。
4、做第4题。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思考第90页的思考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上的所有内容。
二、教学目标:对本单元所学的分数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教学步骤:
1、出示题目:
小兔买了9/10米花布,做衣服用了6/10,还剩多少米?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算理。
2、 4/6是( )个1/6 1是( )个1/10
8/9是( )个1/( ) 3/8是( )个( )/( )
3、口算说出得数。
2/4+1/4= 3/8+5/8= 2/7+3/7=
1/6+4//6= 5/10+4/10= 8/9+1/9=
1-3/8= 1-2/9= 3/8-1/8=
4、做第91页上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收获了哪些?(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6、课外实践:看图画线算出结果,并在结果中画上阴影部分,最后写出横式,剪几张等大的长方形纸片,画一画、算一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2.清楚地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
3.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5.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
6.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的进率。


1.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三、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中“面积单位”。
四、教学难点: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教学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像课本封面、黑版面、铅笔盒盖的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板书:表面)。
2、认识平面。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指名学生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师学生感知它们的平面图形(板书:平面)。
3、认识围成的图形(是封闭的图形)。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5、教学归纳面积的含义(学生自学后,投影出示结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
1、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一眼看出黑板的面积比课桌的面积大。
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
3、做“做一做”的第1题。
4、认识面积单位。
用观察事物的方法认识平方米、认识平方分米、认识平方厘米。
(三)、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做第94页上面“做一做”的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五的第4-7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四、教学难点: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1米和1平方米。
4.小结: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三)、练习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2.做“做一做”的第2题。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火柴盒面的大小 课桌面的宽
教室的高 黑板面的大小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5.做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6.做练习二十五的第7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二、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7~98页的内容,“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3、出示方格图让学生很快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
(不可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科学地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2、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尝试: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它的面积是多少?同桌讨论后,列式解答,师个别辅导。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做题前,先让学生说一说,左图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然后让学生完成。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指名学生板演。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 5×3=15(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的第6-11题。
二、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了,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
(二)、新课
1、教学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计算出它的面积,板书:
6×5=30(平方分米)
然后将上面的长方形长缩短,改成5分米,画出来,让学生计算出它的面积:
5 × 5 = 25(平方分米)
边长 边长 面积
提问:当长和宽都是5分米,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变成了什么?
正方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归纳出面积公式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让学生读一遍,并把例题的算式和答案填写出来。
2、做“做一做”的习题。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7、8、9题。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5 × 5 = 25(平方分米)
边长 边长 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3.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七的第1、3、5、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引入: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你知道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区别吗?师生一起回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学生新课
出示长方形图形(图略),提问: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周长: 面积:
(4+3)×2 4×3
=7×2 =12(平方厘米)
=14(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周长和面积各指什么?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集体讨论归纳:长方形的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求周长计算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二十一的1~3题。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米? (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连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20=400(米) 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5、6题。
板书设计: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七的第6-10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面积和周长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不同。
三、教学用具:投影片
四、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同桌讨论完成)
2.做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两名学生板演)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分组比赛)
4.做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独立完成)
5.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0题(当面批改)
(二)、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练习二十七的第11*、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4、面积和单位间的进率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6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的进率,能够将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将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四、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用具: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与思考
1、米、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估计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3、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
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后计算出它的面积。
计算后订正,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想一想求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而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
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继续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小结 :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出示例3,学生读题后,集体讨论得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练习: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三)、作业设计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2、填空。
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4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2平方米=( )平方分米
3、一张写字 台的长是13 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理解了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学会运用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同学们学得很好。
(四)、作业:练习二十八的第4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平方分米
例3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0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10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
已知什么?求什么?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合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120×55=6600(平方厘米)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答: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合66平方分米。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三:混合练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八的第11-15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第12题。
500厘米=( )分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因为10厘米=1分米,500厘米里有50个10厘米即50分米,所以500厘米=50分米;因为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500平方厘米里有5个100平方厘米,即5平方分米,所以500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4、1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 士地面积单位
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课本110页练习二十九第1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知道公顷有多大。
三、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我们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l平方米有多大?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1平方分米呢?1平方厘米呢?
3.填空。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7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让学生说说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今天我们学习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它用在计算农场、森林、湖泊等面积上。
板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 二)、新课
1.认识1公顷有多大。
(1)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1)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00平方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00×100=10000平方米)
告诉学生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实地测量认识1公顷。
①首先教师要讲清楚实地测量的目的和测量的步骤。
②带领全班学生,拿着标杆(四根)和皮尺到操场站队。
②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拿皮尺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④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这个正方形土地四周,看看这
100平方米有多大?
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00平方米,100个这么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你们想一想,一公顷有多大。
⑥已知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学生回答后继续上课。
(三)、课堂练习
1.由2个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告诉大家。
①教师把测量的结果板书:
教室长( )米,宽( )米
②让学生计算—下,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取整数,大约50平方米)
③问:1公顷相当于多少间教室?(大约200间)让学生计算,教师引导。
(四、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1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带皮尺或绳子进行测量和计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间的换算及实际应用(课本110页练习二十九2—7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平方米和公顷的换算。
三、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计算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填空。
4公顷=( )平方米
900000平方米=( )公顷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间的换算及应用
(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①说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公顷是什么单位?(土地面积单位)
③怎样求果园的面积呢?
(板书250×120=30000平方米)
④已知10000平方米=1公顷,3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30000平方米=3公顷,检验写出答语)
2.练习。
(1)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一块边长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三第2题。
练习三十三第3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练习三十三第4题。先求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换算成公顷。
( 四)、家庭作业
练习三十三第5、6、7题。
第5题先求边长,后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
第6题,先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最后求施化肥的千克数。
第7题先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最后求每公顷产小麦的千克数。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

例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两个相邻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迸率(课本111页练习二十九第8—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三、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填空。
9公顷=( )平方米
400000平方米=( )公顷
90公顷=( )平方米
4000000平方米=( )公顷
2.一个长方形林场长360米,宽250米,这个林场有多少公顷7
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平方米和公顷作单位.但在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需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及两个相邻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新课
1.认识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上地面积是多少?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教师讲解1×1=1平方千米
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指出计算大面积土地需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l平方千米也叫做1平方公里。
告诉学生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2.两个相邻的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车及换算。
(1)想一想,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2)引导学生看课本137页“土地面积进率表”观察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问的进车。
①平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②平方米与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③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指导朗读“土地面积进率表”。
( 三、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九第9、10、12题。
第12题要引导学生把公顷数换算成平方米数,再求宽。
(四)、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8、11、13题。
第8题要求学生自己去了解本区或本乡面积,去调查实践。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6、实际测量
课题一:在地面上测量直线和测量距离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115页上面的内容及“做一做”和练习三十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
三、教具学具准备:标杆、卷尺、测量绳若干。
四、教学步骤: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室外进行,主要是学习怎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
(一)、在地面测量相距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
老师因地制宜指定一个距离(大约二、三十米),可以选择两棵树,也可以选择两根柱子,或者放两块砖让学生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怎样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测量距离比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者测绳测量,让两名学生先用卷尺测量,在用测绳量一下。
(二)、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教师:当要测量距离比较远时,如果还用卷尺或测绳测量,只能分段测量,但是这样测量可能出现曲折,测量的精确度会受到影响,所以,当需要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一般来讲,要先测定直线,然后再沿直线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1、教师示范,测量大约50米的距离,
2、让学生按照课前分配好的场地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业设计
1、做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在校园内确定两个点,插上标杆
“现在要测定标杆所在点之间的距离,首先要做什么?”
“怎样测定直线?”让3个学生测定,其他学生帮助检查
“测定直线以后,还要做什么?”让2个学生用卷尺或测绳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做练习三十第1题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2、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二:步测和目测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例1和116页例2,完成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4~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步侧和目测的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卷尺或测绳
四、教学步骤: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工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或目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进行步侧和目测。
(一)、在教师教学步测
教师:步侧就是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以步代替工具进行测量。
1、测定走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通常是先量出几十米的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在这一段路上走三四次,记住每一次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教学第115页例1,让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
“求出走相距50米的两点间的平均步数以后,再求什么?”(平均走一步的长度)让学生口头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2、步测两地间的距离
让学生看书116页的例2,读题,指名计算。
(二)、在室内教学目测
教师:测量一段距离,除了步测以外还可以目测,目测就是指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再没有测 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很高时,可以用目测,还有些特殊情况如士兵射击和投弹也常用目测。
让学生看书116页下面的图,教师说明:这是一幅实物参照图,图上给出的是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轮廓,一般来讲,在相距200米的地方能看清人的脸,在相距500、600米的地方能看清人的轮廓,在相距七八百米的地方只能看出是人但轮廓已看不清楚了。
(三)、在室外实地步测
教师指定一段距离,学生步测,师生检查看谁测量的比较准确。
(四)、在室外实地目测
(五)、作业设计
做练习三十的第5、6题,学生分组练习
(六)、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题
课后反思: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三:实地测量距离练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页上面的练习三十的第4~7题。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在生活中能实你际应用会计算测量结果。
四、教学步骤:
1、完成练习三十第4题
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采取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完成练习三十的第5题
3、完成练习三十的第6题
4、完成练习三十的第7题
鼓励学生几人合作学习测量
5、作业
6、家庭作业
步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5.整理和复习
课题四: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18页上第1-3题,练习三十一第1-6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复习步测和目测的概念。
1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2.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
(三)、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2.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
(四)、复习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课题五: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119页上第1-3题,练习三十一第6-9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小组讨论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平方米=( )公顷
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二)、复习步测和目测的概念。
1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2.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
(三)、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2.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
(四)、复习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五)、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7题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8题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

第六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复习亿以内的读写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2页亿以内数的读写(总复习1、2 题。)
二、复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改写与省略、三、读法和写法,能够正确、熟练的读写亿以内的数。
四、复习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
五、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六、复习过程:
(一)、出示整数数位顺序表。
1、讨论:
(1)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吗?
(2)从小到大,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为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
(3)每几个数位是一级?每一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 二)、亿以内的数。
1、读出下面各数。
268503读作 : 。
40070500读作 : 。
20510083读作 : 。
9030201读作 : 。
2、小结:读数的时候,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只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的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
八百四十万九千写作: 。
五千零三万零三十写作: 。
九十一万零二十八写作: 。
学生写数后,要求个别说出含有两级数的写数法则。
小结:亿以内数的写法,也要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把下列各数该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3060000 15840000 50200000 30050000
学生改写后,指名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小结:把整数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末尾去掉四个零,在后面写上一个“万”字。
(五)、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807000 564387 2306075 296432吨
小结:把一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要看看省略的数最高位是几。如果省略数的最高位的数是4或比4小的数,就把尾数都省去;如果尾数最高位的数是5或比5大的数,把尾数省去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六)、作业。
总复习的第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加、减法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2页总复习第3—5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加、减法的速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复习重点:亿以内数的加、减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
联系总复习的第3题,让学生口算后,再要求说出速算方法。
480+130 62万+18万 254+99 730—460
50万—7万 876—298 425+123 456万—214万
小结: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整千的,把它们先看作整百、整千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注意:做加法速算时,多加的要减去,少加的要加上;做减法速算时,多减的要加上,少减的要在减。
(二)、笔算加、减法。
1、笔算加法。
总复习第4题的前面两个小题。
31525+9483 6328+976+5418
全班练习,指名板演,然后让学生说出笔算加法的方法。
小结:
亿以内数的加法与万以内数的加法一样,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10向前一位进1。
2、笔算减法。
总复习第4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86509—4736 73654—8489—9287
全班练习,指名板演,让后让学生说出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
亿以内数的减法与万以内数的减法一样,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三)、计算并且验算。
273654+58928 730000—56432
让学生笔算后,再要求用珠算验算。
小结:
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除了用珠算验算外,还可以用加、减法验算,即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验算,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再加一次,或者把两个加数的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的减法验算;减法的验算方法有两种:把差与减数相加,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把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四)、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讨论:
(1)加法的三个关系式是什么?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
(2)减法的三个关系式是什么?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2、练习。
联系总复习第5题,让学生独立求出未知数x。
x+732=1458 x—194=283 987+x=1986 549—x=245
小结:要求未知数x必须明确x在算式中是什么数,根据什么关系来求,算出得数后再加以验算。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1—3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复习三位数乘、除法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3页的6—8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熟练运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三、复习重点:三位数乘、除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口算。
总复习的6题。
70×600 12×400 80×5×6
4500÷500 6300÷300 3600÷5÷8
1、 讨论:
(1)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该怎么口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乘、除法的简便算法有几种?
①乘法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成一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把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
注意:运用时应注意连乘式中的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使计算简便。
②除法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
注意:运用时应该注意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
(二)、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总复习第7题
158×476 297×206 248×450
87535÷427 92000÷340 78030÷289
1.让学生独立完成三道乘法算式。
(1)指名说出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小结:
三位数乘多位数,跟两位数乘多位数一样,先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然后把三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末位要和那一位对齐。
(2)指明说说乘法的验算方法。
小结:
要验算乘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2.让学生独立完成余下的三道除法算式。
(1)指明说说除法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
小结: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也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但与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有不同之处,除数是三位数,要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四位。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的验算方法。
小结:
要验算除法算得对不对,只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否等于被除数的方法。
(三)、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总复习第8题。
x×35 = 1435 820×x = 25420 x÷64 = 80
2142÷x = 17
1.指名说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几个关系式。
2.让学生独立解答上面几道题,指明说说分别根据什么计算的。
(四)、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估算。
1.估算下面各题。
298×61 3500÷52 403×38 6420÷79
2.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
(1)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不但要省略被乘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还要省略乘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然后再用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有两种情况:①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省略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然后求出两个近似数的商。
注意:除数都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4—5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复习土地面积单位和分数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第123页的总复习9—12题。
二、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熟记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正确地进行换算。
2.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熟练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三、复习重点:土地面积单位和分数。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面积单位。
1.一般物体的面积单位。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4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土地面积单位。
总复习第9题。
8公顷=( )平方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30000平方米=( )公顷 9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3400公顷=( )平方千米
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一般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而相邻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进率也是100。
(二)、分数的初步认识。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略)
2.计算
3/5+1/5 5/7-2/7 4/9+1/9
1-2/3 1/6+5/6 7/8-4/8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三)、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6—8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应用题复习
2005年 月 日
一、复习内容:课本的综合复习,练习三十二的第9—12题。
二、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应用题。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五、复习过程:
(一)、口答解题思路,列出综合算式。
1`少先队员为幼儿园做小红花,6人做96朵,照这样计算,15人做多少朵?
要求15人做多少朵,先要求出
列式是:
2.有一本书210页,小明4天看了60页,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
要求看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先要求出
列式是:
3.修路工人4天修路92米,照这样计算,6天可以修路多少米?253米路要修多少天?
要求6天可以修多少米,253米路需要修多少天,都是先要求出

列式是:
(二)、出示:木工组4天做了20块小黑板,照这样计算,12天可以做多少块小黑板?做80块小黑板要用多少天?
1.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2.怎样列式计算?
20÷4×12=60(块) 80÷(20÷4)=16(天)
3.比较两个问题解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复习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先由总数和对应数的份数求出每份数。求出单一量后,再用乘法求出几个单一量的是正归一问题;用除法求出另一个总数里包含几个这样单一量的是反归一问题。
(三)、根据条件,写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8筐,每筐梨重40千克,每筐苹果重35千克。
1.40×8表示
2.35×8表示
3.40+35表示
4.(40—35)×8表示
5.(40+35)×8表示
(四)、根据应用题,先写出与问题直接有关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在写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一列火车3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
数量关系式是 先算 再算
2.新光电影院原有座位36排,现在有座位40,每排有38个座位,扩建后增加了多少个座位?
数量关系式是 先算
再算
(五、根据算是把应用题补充完整。
1.利民机械厂用4台机器生产零件160件。照这样计算,?160÷4×8
2、五年级同学为绿化校园,12人种60棵树,照这样计算, ?120÷(60÷12)
(六)、分析解答下面各题。
1.工程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45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只用了6天就修完了,实际每天修几米?
2.工程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45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每天修60米,实际几天修完?
3.某工厂计划生产机器零件24000个,已经生产了18600个,其余的每天生产270个,还需要多少天完成任务?
4.建筑工地用5辆大卡车运砖,每辆汽车每次运3200块,运了20次,一共运了多少块砖?
5.工厂计划生产1200台机器,已经生产了600台,余下的任务要在24天完成,平均每天应该生产多少台?
6.农具厂要制造27540部小型农具,计划每天生产255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5部,完成这项任务实际要用多少天?
(七)、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9—12题。
作业批改:
优: 人 良: 人 中: 人 差: 人
课后反思:



单元小结


《小学七册数学计划和教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9549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四年级数学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