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 科学执教
二促进。1、促进社会发展。2、促进个人发展。科学执教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一种动力。
促进社会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发生迅速的变化,而科学就是这种变化的核心。科学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所有的领域。科学发展引起社会变化,变化的社会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科学进步。当前学校与社会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科学执教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加速了科学在民众中的普及,提高了民众掌握科学的整体水平。具有较高科学水准的学生,就能够持续地掌握变化着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人发展教育面对着的是发展中的学生个体,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执教具有担负着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执教使发展中的学生从不断探索的科学中,解读生命体、物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满足学生探知周围未知世界的发展需要;科学执教不断地增进学生的理解力,汲取自然界的理智之光;科学执教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具有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能力的独立个体。随着科学教育与科学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今后的科学家不再是远离公众,埋头与一些不为人知的领域苦苦奋斗的人,而是成为公众的科学精神偶像,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执教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又促使我们必须科学执教,所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又是科学执教的动力。
三强调。1、强调教学策略。2、强调教育过程。3、强调教学实效。强调是科学执教的重点。
强调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学活动的顺序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换一句话说,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的而运用某些谋略分技巧和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策划,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处理课堂教学的问题,以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应体现问题的情景性,整体性以及组织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要针对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动机激发策略、行为矫正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和启发式教学策略。从教师自身来说,还要具备和强化思维方式变换策略,知识类型替换策略。
提高教师教学策略的应用技能可改善教师的素质结构,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强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教学过程含设计、执行与评价几个主要阶段:微观教学过程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手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但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的过程,是理性和直觉同在的过程,是认识和情感统一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教学中的任何人都处于交往的过程,包括沉默不语的学生。沉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或者表示一种要求,要求老师能使自己停止沉默,或者表示一种反对,反对某种观点,表示不屑一顾,认为探讨某问题与己无益。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积极投入和交互作用才能使教学过程呈现活力。教学过程需要移情性理解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移情性理解指师生善于在理解的地位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师生之间一旦有移情性理解,教师将产生“我和学生熟悉起来了”,“学生与我有很好的合作”的体验,学生也产生“我能与老师真实交流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最佳方案,最佳方案就是师生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的时间,在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实行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才能,努力做到,①综合设计,明确提出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②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③根据总的教学任务把课时任务具体化,任务具体了,学生心中才有数,也才能谈得上会有具体的效果。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区别对待学生,既要重视、研究差生,慎重对待差生,又要注意正确对待中等生和优等生⑤按照质量标准和时间、精力耗费标准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不得孤芳自赏,不得与整体性观点、系统方法、概率方法相隔绝,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机械主义,形式主义的教学过程。
强调教学实效。教学实效就是在教学中学生所达成的目标和学习结果,教学实效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效果有许多标准,但不可脱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若教学目标不合理,首先纠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适度,过高,可望不可既,是空的。过底,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要恰到好处,正合分寸。有了合理的目标再采用合理的方法,就可带来较好的教学实效。
任何不注重教学实效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实效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实效,就是强调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质量比应试教育的质量从要求上更具体、更全面、更严格。
四发展。1、发展创新精神;2、发展信息技术;3、发展综合课程;4、发展社会课堂。发展是科学执教的方向。
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根据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科学执教的重点,创新精神是指一个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创新人格中的核心因素。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励,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一个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式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伊拉克的战争算不了什么大的战争,民族创新的竞争,才是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参战的人力之众,物力之多,范围之大。区域之广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未来战争,不是局部的战争,也不是星球战争,而是科技创新竞争的不是战争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来讲,最愚蠢的战略家才进行硝烟战争。
发展创新精神,不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求他们都要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方式上,要注意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而不是从抽象的书本中自主选择课题。并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探索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开放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问题的探究。形成并增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科学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的美德在个体身上得到有机的统一和完美的整合。
创新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成长,教师要常常以“鼓励+希望”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以积极的热情走入探究--改进--再探究--再改进的循环,使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具体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唤起创新意识,明确创新意义,激发创新热情,启发创新思维,构成创新环境,开创创新活动。创新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不是“说”出来的,是“创”出来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要培养学生建立新观点,发现新事物,提出新办法,打造新产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要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发展信息化,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落实“科教兴国”的重要措施。为了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认识,积极筹划,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时代要求把基础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进行的,而教育信息化是学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因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开阔眼界,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当前微机在社会各行各业逐步普及,微机已进入家庭。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高,我们如不奋起,教育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看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从提高教育质量看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以学生为本 科学执教(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