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第一框题 我能行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朗诵诗歌导入新课
(播放配乐朗诵“扬起自信的风帆”)
同学们,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音乐中,朗诵教材第17页的诗歌“自信”,用心体会一下自信的神气力量。
自信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同学们,通过配乐诗朗诵,大家多少都能感受到自信的力量,那么什么是自信呢?它为什么
能够释放出这样神奇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第一框题 我能行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
1.肯定自我,体验自信的感受,懂得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坚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2.区别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懂得什么叫自信以及自信的表现。
教学重点:自信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卑和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
教学手段:粉笔、课本,还有嘴巴。
教学过程:
导入框题教学:
同学们,每个学期我们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有人得第一,也有人会得最后一名,名次总是在不断变化,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一个同学由班上的最后一名变为第一名的真实故事呢?你想不想知道成功的秘密呢?
《张小东的故事》
高三上学期的一次数学模拟考试结束了,张小东考得很差,是班里的最后一名,他很痛心。这次考试失败了,张小东问自己,难道我真的不行吗?自己是不是和大学无缘了呢?是不是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呢?为了激励自己,他在一张很大的白纸上开始写下:我能行!
⑴学好语文,我能行!
⑵写好英语作文,我能行!
⑶帮助同学,我能行!
⑷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我能行!
⑸帮妈妈做家务,我能行!
⑹……
张小东发现自己能行。他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他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他充满信心地参加了2002年全国高考。结果他的数学成绩是140分,高考总分708分,不仅成为他们班里、他们年级高考成绩第一名,而且成为全省理科状元。创造了一个“奇迹”!张小东进入大学后发现同学的分数都没有自己高,开始瞧不起别人。可是,在大学里,张小东却遇到一个又一个失败,竞选学生会主席失败,参加书法比赛失败,与同学关系出现问题……张小东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其实什么都不行。
请问:张小东在中学的时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相信自己,认为“我能行”,不断努力。“进入大学后的他发现同学的分数都没有自己高,开始瞧不起别人”。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在遇到一个又一个失败,竞选学生会主席失败,参加书法比赛失败,与同学关系出现问题……张小东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其实什么都不行。” 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能象张晓东同学在中学时那样,自己相信自己,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吗?对于他在大学里所出现那两种心理现象,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呢?你能准确理解自信、自负、自卑三者的含义和区别吗?这就是我们第一框题“我能行”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自信一族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罗丹塑像”的故事并思考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第18页“罗丹塑像”的故事,请大家思考:在众口一词的批评与反对意见面前,罗丹为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罗丹相信自己这样表现巴尔扎克是正确的;因为罗丹相信自己的艺术主张必将会被人们所接受。
教师归纳分析:罗丹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是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他坚信自己是对的,那样做一定能行。同学们,假设你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既然巴黎当局不同意,我作为一个雕塑者又怎么能对抗政府呢?我会选择放弃;我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我实在没有信心能坚持多久;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即使永远不被世人所认可,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作品,我会一直保留着它。
教师归纳分析:大家都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那么,同学比较一下,罗丹和你在对待别人的评价时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讨论回答:我没有罗丹那样自信,坚信自己一定能行;罗丹在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时,毅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毫不动摇,而我自己就没有他那么坚定了。
教师归纳分析:很显然,罗丹是十分自信的,相信自己行,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一句“我能行”,让
《第二课 第一框题 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