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社会调查
第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中学生感到自己一天天在向成年人靠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这时,他们总是希望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大人”的地位,希望父母像尊重一个“大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但是,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总还是个“孩子”。由于习惯和责任,父母往往对他们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管手管脚。过多的管教,有时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会觉得父母越来越“罗嗦”,父母则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听话”。再加上和父母在心理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同龄伙伴的影响,他们会觉得在许多方面与父母缺少共同的语言,甚至格格不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以引导学生从做子女的角度,就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探讨。其主要之点有三:
—是理解父母。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是孩子,即使对孩子可以处理好的事情有时也总是怀着不安的心情,生怕他们处理不当,出了毛病,影响了前途。这在子女看来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但这是出于父母的责任感和对子女的疼爱之情。做子女的应该理解父母的这种由衷之爱。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父母,一般都是40多岁。他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从他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中,他们都深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趁着今天安定的局面,他们不仅自己勤奋工作,补偿失去了的年华,而且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再有那么多的坎坷、曲折。
二是尊重父母。作为子女,在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时,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甚至“逆反”的态度都是不对的。最起码,对父母的意见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如果一听到父母的不同意见就反感,就觉得“烦死了”,那怎么谈得上进一步去寻找共同的语言呢?有人觉得,父母讲来讲去都是“过去”的老一套。其实,“现在”总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不了解过去就难以深刻地认识现在。俗话说:“家有一老,黄金活宝。”这就是因为人不能事事直接体验,许多知识都是从前人那里间接获得的。父母讲的“老一套”,正是他们自己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结晶,对子女具有“温故而知新”的宝贵作用。中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还刚刚起步,尽管独立意向的产生使他们不想事事依赖父母,但是毕竟社会阅历少,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虽然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但往往存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偏激,好走极端;他们虽然富有幻想,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在这种动荡不定的心理发展时期,就更需要父母的教诲和指点。
三是积极沟通。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那篇亲情浓郁的散文《背影》。作者在临别时父亲送他上火车之前,他还曾暗暗讥笑父亲的“迂”,但是当父亲为了替儿子买几个桔子,费力地穿过铁路,爬上爬下时,作者终于望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而且对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自咎和追悔。我们在被其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不免有几分遗憾,为什么非要等到离别时才能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呢,为什么平时不积极与父母进行思想、感情的沟通呢?但愿我们的中学生不要再出现类似的遗憾。应当经常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让父母帮助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出出主意。也可以同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彼此交换不同的看法,这样在感情上融洽一致,思想上就容易消除分歧,获得共同的语言。要相信,每一次沟通的努力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谈到尊重父母,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有些中学生不尊敬父母,甚至公开顶撞父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为他们的成长和幸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如果这些中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在生儿育女的人生道路上的不容易,他们就会明白,对父母的不尊敬,是怎样的一种不可饶恕的事。
2.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青春期是学生容易滋生孤独感和闭锁心理的特殊时期。“没有谁比青少年从他们的孤独小房里,更加用充满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的世界了。”如期而至的青春,带来了中学生生理的急剧变化,也带来了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开始有了新的看法。“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爸爸妈妈仍然把我看成是孩子?”“我把真心话告诉老师,可为何不被理解?”“因误解和性格不和,好朋友真的离我远去了……”“心中有烦恼,我该向谁诉说?”“单调的生活,繁重的学习,真不知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当这些问题在头脑中出现时,孤独感和闭锁心理就随之而生。特别是当他们心中有烦恼而又觉得难以启齿时,因朋友误解而感到委屈时,将真心话告诉父母而不被理解时,与别人比较中又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时,孤独感和闭锁心理更容易触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期中学生的闭锁心理是“我”与“他人”之间、“我”与“环境”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其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自我认识偏差。青春期心理的发展,使中学生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制约,他们的自我认识往往会出现过低或过高的偏差。此时,他们或是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深怕被人看不起;或是清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进而产生了与他人难以沟通和了解的感受,觉得十分孤独。
二是内心较为脆弱。青春期的中学生,自尊心虽强,但内心较为脆弱。他们中的一些人,特别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人,很怕被别人看不起,或被别人所刺伤,于是就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就像一只很会保护自己的蜗牛一样,将自己缩在壳中,只留下两只触角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外界,总是对他人心存戒备。还有一些人出于防御心理,故意做出一付瞧不起人的样子,凡事清高、冷漠,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其实内心很虚弱;然而一旦别人真的不理他们时,他们又认为自尊心受了伤害,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结果使自己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
闭锁心理不仅使青春期的中学生觉得“活得太累”,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任其蔓延,容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孤僻性格,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和轻生的念头。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消除孤独感呢?教师可以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
正确认识自己。要消除闭锁心理,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如果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终日独处,你就永远摆脱不掉孤独的困扰;如果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曲高和寡”,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
主动开放自我。闭锁心理的人总是等待别人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其实,友谊在于培养,不在于等待,在于不吝奉献,不在于单方索取。因此,要想在同学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首先要主动开放自我,主动与他人沟通,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人拥有与你交往的安全感,才能使你的“以诚待人”,换来他人的“以诚相待”。当你能带着微笑、带着温馨,自然、坦率地伸出你热情的手时,一定会有一双和你一样真挚的手向你伸来。
善于关心别人。友情是在相互的“施”和“爱”中生长的。有的人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毫无热情,这种冷漠的态度正是孤独的孪生兄弟:你对别人冷漠,别人也会对你冷漠。冷漠导致疏远,疏远又导致感情上的距离和裂痕,这样怎么能不导致孤独?因此,要善于关心、体贴别人,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盂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被他人需要的人,是幸福的人,也往往是有向心力和好人缘的人。因为在助人的过程中,你增加了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并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你对他人的态度。此时,你又焉感孤独?
2.3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是帮助中学生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众所周知,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交往在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心里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对中学生而言,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研究表明,男女中学生的交往有利于增进对异性的了解,丰富自身的情感,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度过心情舒畅、快乐的时光,增强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异性交往中往往存在某些奇特的“异性效应”,即异性交往具有某些同性交往所不能替代的特定作用和功能。首先,异性交往具有激励作用,即中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能够激发和增强同学们的欢娱情绪,激励并强化良好行为,有助于促进学习进步,增强上进意识;其次,异性交往具有一定偏向作用,即在相同条件下,中学生的情感往往会偏向于异性同学,乐于向异性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得到异性的理解和接纳,这对中学生的学习互助是十分有益的;再者,异性交往还具有某种抑制作用,即中学生的男女交往可以抑制某些同学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利于克服不良情绪,而这对那些存在行为与情绪困扰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具有很好的矫正作用,可促使其改善自身形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