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社会调查
一是两位异性同学的单独交往过于频繁,容易超越普通交往的界线而过早萌发出对异性的情爱。尽管陷入早恋状态的中学生会认为自己对爱情是认真的、严肃的,不是“闹着玩儿的”,但他们对什么叫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加之青春期的少年道德观念还不完善,法制观念还很淡薄,不大懂得在异性交往中如何自制及尊重对方,不大清楚自己非正当的异性交往活动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以致情感一冲动就忘乎所以,造成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而且,由于早恋具有朦胧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一旦失恋,会导致严重的失落感和不正常心态,对早恋者的心理产生旷日持久的消极影响,甚至会给成年后的爱情生活造成某种驱不散、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二是有些同学(以女生居多)暗中思恋异性同学,虽无过多接触,只在内心朝思暮想,但表面上却做出排斥异性、拒不接纳的姿态,唯恐遭到家长、教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讽。这种内心向往、外表抵触的矛盾心理使这些同学不能自然、顺畅地进行异性交往。他们在与异性同学相处时,会变得紧张。胆怯、少言寡语、行为乖僻、情绪复杂多变,有的甚至会因此发展成为异性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
三是有的同学从内心深处就对异性没有好感,不愿意与异性同学接触。拒绝异性交往并不是因为这些同学违背异性相吸的自然法则,而是由于他们以往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对异性同学的偏见。例如他们可能目睹过异性家长对同性家长的责骂与侵害,偶然看见过父母之间的性生活与性行为,经历过父母感情破裂带来的孤独和冷漠,也有的同学(多为女生)亲身经历过异性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这些情况都可能使这些同学厌恶的至仇视异性,回避或拒绝与异性的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显然,这种异常心理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综上所述,男女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是有利有弊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只要处理得当、引导正确,正常的异性交往就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正常异性交往时,要告诫或建议他们把握好“自然”和“适度”两个原则。所谓自然原则,就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异性交往的程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既不过多地参与异性之间的“单独活动”,也不在异性面前如临大敌,拒不接纳异性的热情与帮助。
在把握异性交往原则的基础上,具体处理异性交往问题时,还要注意使用正确、恰当的交友方法。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异性交往中的具体事例,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中,常用的方法有:
克服羞怯。与异性交往时要感情自然,仪态大方,不失常态,初次见面的羞怯与退缩是难以避免的,女生尤为如此。但是,多次接触后仍然羞怯,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为只有恋人之间才以羞怯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正常的两性交往中,尤其是女同学要注意克服不自然的羞怯心理,以免使正常的异性交往误人歧途。
真实坦诚。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坦荡无私,以诚相待,相互信任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异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与异性交往,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切忌以“友谊”或“友情”的幌子招摇撞骗,贪图个人私欲,或者心术不正地骗取异性的感情。
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尽量予以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于轻浮,也不要过分拘谨。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边关系的程度,不要走得“太深”、“太远”,以免超越正常异性交往的界线。
2.4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不仅要了解教师这门专门职业的一般工作特点,还要了解教师这个特殊角色的一般工作特点。特别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教师的工作特点,需要把握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行为特征。
大凡学生都有尊重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指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有个好教师来教他们。这可以说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向师性。但是在日常学校生活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和学生个人的个性特点的影响,有些学生不善于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增进沟通与感情的基础在于满足需要。教师也是人,也有被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学生可以在这些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例如,从尊重教师来说,不仅要在日常交往中讲究礼貌,更要在日常教学中认真听讲、积极完成教室布置的任务并努力达到教师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教师所能感受到的最大尊重或满足之一,就是学生专心听讲和守纪律,教师所能感受到的最大伤害之一也正是学生不专心听讲和不守纪律。再从理解教师来讲,不仅要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教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教师批评或与教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教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教师求全责备,更不应怀恨在心。至于谈到关心和帮助教师,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的场合更多。总之,谈到增进与教师的沟通和感情,不能只强调教师要如何、如何,也要考虑作为学生的自己应该做什么。
2.5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生活中,谦虚恭敬的言行举止是相互尊重、有效沟通、增进友谊、提高自身吸引力的必要条件;而傲慢粗鲁的言语动作则是导致敌意、妨碍沟通、恶化关系、降低自身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是否讲究文明礼貌对他人心理的不同影响及其所导致的不同后果,并从中体会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的现实意义。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日常生活领域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从“如何说”、“如何听”、“如何做”等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
2.6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
助人的品质。
该项内容的教学要求在正确理解竞争及其与合作的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意识,增强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的自觉性。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活动形式,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较量。合作,则是一种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相互协作,以期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竞争与合作,两者都意味着在同一集体中的个人之间的广泛的相互作用,而并非是执行与他人无关的个人活动。
人们对竞争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甚至变化无常的。其主要原因是,竞争对学生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而且其具体能产生哪一种作用或更多地产生哪一种作用,又与教师处
《案例1:社会调查(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