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 正文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

1、本讲义稿教学内容的时间是按配套教材和教学习惯,上限起于原始社会,下限迄于清鸦片战争前。
2、各章的教学目的、参考书目等项,在教学大纲中已经列出,本讲稿中不再详细列举。
3、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本讲稿内容在总体依据教学大纲的原则下,其具体章、节、目内容上,做有必要的调整,既注意与教材整体上的依凭和配合关系,又注意突出讲稿的自身特点。教学中安排有适量的讨论课与自学内容,对此,本讲义中只简列其内容要点。
4、本讲稿从以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为界分为三部分,是由三位教师分别提供(详略上或略有差别),教研室集体进行了统稿讨论。讲稿自不同于个人著述,更多地直接参考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和志谢。
序言•历史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一个形容词,因用的时间、地点不同,意义相异,有过去的、可记忆的、卓著可传后世的、学术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
李大钊特别重视“历史”一词的不同用法,他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结,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复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们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资料、史料,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那些卷帙、册纂、图表、典籍,全是活的历史的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历史的本体”。
什么是活的历史、真的历史呢?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名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名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看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李大钊史学论集》197--199页)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一滴水可以发现世界,但一个世界决不只是一滴水。由此可知,历史有客观的历史和书写的历史之别,我们要研究历史,要充分利用人们书写的历史记录资料,去研究人类历史活动的本身。
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人类历史活动本身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是一往而不复返,不能再现,但我们对那个事实的解释,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就成了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释中的事实,解释是活动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也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纪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须有充分的解释,才算是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也是暂时的,要时时变动的,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真实,有二种意义,一是说,曾经经历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二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释是正确的。前者变动比较小,后者则是时时变动的,因此历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轻的。一个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化,人们对历史的解释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认识的历史。如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经中的孔子,宋、明儒学当中的孔子,当今的孔子各有不同。关于历史的开始说法各有多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旋律,就有不同的史学研究重点。
历史不只是记载过去事实的记录,也不是只记录过去的政治事实的记录。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生活。换句话说,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再换句话说,历史是不断发展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历史,但并不是生活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是民族的记忆。历史是油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的开设的中国古代史,便是从远古到1840年的历史记录,并且记录的仅仅是历史的大致轮廓。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使大家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约二百万年前--前2070年)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长期以来,讲历史是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捏土造人,三皇五帝等传说故事开始的。到了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达尔文进化论和马列主义传入我国,考古事业也随即兴起,古史辨学派对古史、古书的研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深入人心,就像毛泽东所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磨过……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贺家郎•读史》)才使得我们今天,有可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科学的成果学起,顺看老祖宗走过的路程,研究当年演变的足迹,重温变革的历史过程,以了解历史的真象。

一、人类体质演变历程
人类是从什么地方走来,有人说是从海洋中来。如果从海生藻类的产生算起,已有了十万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到了三千万年前,有了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埃及古猿,其体形像猴,大小如家猫,头骨容量大小为30公分厘米,雄性的犬齿大而尖,雌性的犬齿比较小,身体比当时任何哺乳动物都大。在2500万--500万年前产生了现代类人猿的祖先森林古猿,因发现在法国上加龙的圣戈当附近的中新纪的地层中,因发现时古猿化石与树叶化石并存,所以命名为森林古猿。
腊玛古猿,首次发现于印度北部的西姆拉低山区的哈里塔良格尔地方的中新世后半期或上新世前半期的地层中,大约距今1300万--800万年前。
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其中的粗壮种是在进化中绝灭了的分支。纤细种则发展为猿人,1924年,在南非阿扎尼亚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火车站附近的山洞里首次发现,是一个既像人类儿童又像猿的头骨,距今约有335万年到375万年。
可以这样说,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埃及古猿,它分两支演进,一支经过森林古猿逐渐演化为现代类人猿;另一支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纤细种)到直立人。南方古猿(纤细种)会制作石器已转化为人了,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中国的云南开远县小龙潭发现了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化石,禄丰县石灰坝等地先后发现了八百万年以上的腊玛古猿化石。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发现了南方古猿(纤细种)的化石,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古猿完成向人类演进的地区之了,是原始人类生活的摇篮之一。
从古猿经过猿人、古人、新人,完成了由猿向人的转化,随着劳动的开展,其体质一步一步向人类迈进。
猿人具有代表性的是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北京人。
元谋人两颗牙齿,与北京人基本相似而有差异,是首次发现的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插图第1页)
蓝田人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为30多岁的女性猿人,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而无额鼻,眉脊骨粗壮,头骨极厚,脑量很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的程度很大,年龄约在80-75万年之间(一说为98万年)。
北京猿人,前额与眉脊骨与蓝田人相同,吻部突出,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头部轮廓呈椭圆型,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脑量比蓝田人多(约1059毫升),肢骨比头骨进步,基本上与现代人一致,身高平均男子1.62米,女子1.50米。
古人有代表性的是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
大荔人,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县甜水沟,为男性青年,头顶低矮,眉脊粗壮,骨壁颇厚,顶枕骨较高,吻部不很突出,脑重为1120毫升,是猿人向古人发展过渡的类型,距今约20万年。
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有12、3岁的小孩三颗牙齿化石。1976年发现属于两岁小孩子的右顶骨化古,门齿齿舌面不如北京人复杂,顶骨壁较薄。距今约10万年。
许家窑人,1976-1977年在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发现,有顶骨11块,枕骨两块,附连四颗牙齿的右上额骨及单体牙齿两颗,分属10多个个体,平均寿命30岁(北京人平均寿命14岁)。头骨壁较厚,但额顶骨较高,吻部不太突出,牙齿粗壮,牙冠嚼面复杂,既具备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接近现代人的特征,年代约10万年前。
新人的遗迹遍布全国各地,代表性的人类化石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在体质形态上已经消灭了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性,脑重在1300-1500毫升之间,已在现代人脑重变异之内,头颅增高,厚度变薄,眉脊已经低平,嘴部明显后缩。肢骨的骨壁变薄,髓腔逐渐扩大,体质同现代人十分接近,距今约1.8万年。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人猿相揖别,创造性的劳动不断使人进步,体现劳动成果的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
生产工具,是人类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工具,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又是自身防卫的武器,又是人兽区别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显著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工具就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
现在保存下来的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主要是稍加打击(敲击)打制的石器或木棒,极为粗糙简单,还不会进一步加工,在考石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打制的工具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两端石器、石锤和石砧。
在猿人时期,人们学会了利用火和保存火种,不仅扩大了食物来源,增强了体质,而且作为一种生产力,是从事生产、改进工具,提高生产的有效手段,这不仅是生产工具的巨大变化,而且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之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第一次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使人支配了自然力,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条件,从而最终地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直接成为人类解放的手段。
在古人阶段又进一步发明了摩擦取火,有的用黄铁矿石(或赤铁矿石)同燧石相击取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这种方式的取火直到解放前还有佤族的摩擦取火、黎族的钻木取火、景颇族的压击取火等。至于有人说锯木取火不可信,那只能说他方法不对,故意要制造怪论,摩擦取火使人类进一步改善和推广了熟食生活,使火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手段,应用范围甚广(渔猎、制陶、冶炼金属、酿酒等),使人类进一步征服了漫长的黑夜和严寒,扩大了生活领域,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个伟大胜利,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了一大步。
在古人时代,继续过着狩猎为生的生活,石器制造的更为精致,有代表性的工具是石球的出现,是狩猎的重要工具。有了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新人时代生产工具的代表是出现了弓箭,它既是一种兵器,又是一种复杂的工具,由背、弦、箭组合而成,证明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物质的弹力和人的臂力结合起来,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一大进步。同时,用弓箭打猎成了普通劳动部门之一,因此狩猎经济出现了新的局面。再一个有代表的工具是山顶洞人留下来的骨针,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缝纫工具,说明当时已能缝制兽皮为衣,增加了防御寒冷保护身体的能力。

三、社会组织的发展
劳动,使猿人脱离了猿,并使人们组成人类社会,并依靠集体劳动和力量改造自然,以求生存发展,因此,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其社会和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向前发展。
原始群: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猿人几十个人组成一群,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始群,既是社会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单位。人们集体出猎,共同平等、食物平均分配共同食用。在两性关系上处于原始的群婚状态,整个原始群男女互为婚配。
血缘公社(家庭):随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劳动中按年龄分工的出现,促使原始群不断分化,由于不同年龄的男女之间生活条件的悬殊的引起的不同反应,人们思维的进步,逐步排除了杂乱的性交关系,发展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这就是血缘公社(家庭),实行按辈份区别的婚姻关系,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这就配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家庭形态。兄妹为婚,在云南的怒族、纳西族、高山族、苗族、哈尼族、壮族等部有过这样的传说。
氏族公社:随着血缘公社(家族)的发展,逐步排除了兄妹为婚,又排除了同一家族(家族)内旁系兄弟姐妹的婚姻,为人类体质的进步提供了条件,逐渐形成了同一家族的群兄弟与另一家族的一群姐妹之间的群婚制度,即族外婚,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重大进步,也为氏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氏族产生的初期,血缘以母系计算,子女随母亲,作为实行族外婚的男女,是以性的需要而转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常常出现离异现象。纳西族有:“我的阿注是你的阿注,你的阿注也是我的阿注”,即谁也不能独占谁,谁也不允许别人独占自己。
母系氏族:因为实行族外婚,子女跟随母亲,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氏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血缘关系是维系氏族成员的纽带,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护,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任务,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繁重任务,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动。从简单的分工中,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比较稳定的性质,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这样的社会就叫做母系氏族社会。
同时,在这一时期,人们已初步具有了审美观念和灵魂等原始宗教观念,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文化,为后来人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大约在四、五万年前,当由古人进化为新人时,中国原始社会就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在考古学上属于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126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三历史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