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诚实相伴──《品德与生活》第三册“诚实的孩子人人夸”教学案例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学校小学部 许 虹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打好基础。针对孩子二年级年龄段容易出现说谎的问题结合《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的“诚实的孩子人人夸”,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诚实的孩子》,分成 “诚实行为汇报会”、“现场采访活动”、“诚实行为表彰会”几大环节,为了实现课程的开放性原则,我还邀请了一些家长参加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儿童在与家长、教师沟通的基础上清楚地知道“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逐步养成正确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分辨是非的能力。
因为前期的准备相当充分,所以我有一种运筹帷幄的自信。上课了,我信心百倍地走进教室,看见同学们已将收集到的诚信格言贴在了墙上,最醒目的当属刘威小朋友的《决不说谎的孩子》,密密麻麻的三张纸告诉我这不会是格言警句。而他神情严肃、高举着小手。没等我开口说话,就站起身来说:“老师,我想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决不说谎的孩子》。”“可以啊!”“每年5月2日,美国孩子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诚实节。这个节日来自一个悲惨而又真实的故事……”刘威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大家认识了一个名叫旦南的孩子。这个孩子因为诚实被狠心的养父母活活打死。大家听得真认真啊!当他说到“蒙特罗市政府为纪念这个宁死也不肯说谎的孩子,为旦南建造了一块纪念碑和一个塑像,并决定5月2日他死的那天为诚实节。”时,同学和家长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有的同学竟然眼里饱含泪水。看到同学们如此激动,我的心里漾起了层层涟漪。我灵机一动,干脆直接来个现场采访吧?我当时指定了李艺华同学当小记者,没想到,小家伙第一个采访的对象竟然是我,问题竟然又是如此的尖锐──“老师,您小时候一直是个诚实的孩子吗?”几十双眼睛刷地向我看来,当时我真有些不知所措,生怕在孩子面前暴露缺点,从而失去威信,但转念一想,学生需要的是具备人性的弱点与优点的老师。与这样的教师相处,学生才感到真实而亲切,于是我说:“我小时候也有过不诚实,比如和同学发生矛盾就会把对方的责任夸大,自己的问题忽略不计,有时候不小心做了坏事,就连忙逃避……但是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渐渐懂得了这样做的坏处,那就是没有人喜欢,将会成为一个孤独的人。所以,我决定改正自己的缺点。你们看,现在的我是不是比较诚实可爱呢?”教室里再一次爆发出掌声,李东晃说:“老师,你能改正缺点,就是最可爱的人呀!”接着,小记者又采访了同学:“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你做过哪些诚实的事?”采访家长:“您的孩子在家诚实吗?请说一件您孩子诚实的故事吧。”同学和家长都纷纷踊跃回答,气氛相当热烈,简直就是我们班的《实话实说》了。李子钊说:“我是个诚实的人,有一次,我在路上捡到了十元钱,我交给了值日老师,老师还表扬我了呢!”樊振妈妈说“我的孩子在家里比较诚实,老师在学校里对他的批评都会告诉我,和我一起寻找改正缺点的有效途径。”黄阳妈妈说:“我家阳阳很诚实,有一次,他和他爸爸去中山公园游玩捡到一个钱包,归还给了失主。我想对我的孩子说:诚实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阳阳,你的诚实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再看黄阳,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真为他骄傲。小晨妈妈也缓缓站起来说:“小晨有时不能对我说实话,比如:老师要求每天读书,他就不能天天坚持,还对我说没有布置。但是我相信以后他一定会改的。”小晨听了妈妈鼓励的话语,与妈妈对视了一下,眼里闪现出坚定、自信的光芒。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我有时也会说一些谎话,其实说谎话时,我的心会怦怦乱跳,感觉很不好受,老师,我以后一定不再说谎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话了:“我们班有这么多诚实的孩子,我真为你们感到无比的骄傲,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当诚实的人,说诚实的话,做诚实的事。黄怡潇提议:“让我们与不诚实永远告别。请同学们把自己不诚实的表现写下来,等到下课时,我们一起到学校的植物园挖个坑把‘不诚实’埋掉。永远都不要再见到它。”“好!”简直就是一呼百应。每个同学马上埋头认真地写起来。教室里一片安静……
我看着这些幼小却不乏学习自主性的孩子,心里有着无比的安慰。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对诚实行为的认识虽然稚嫩但却是实实在在发自他们的内心。教学契机千千万万,关键在于教师的心中真正要有学生。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而是要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演讲:“理想的课堂,它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理想的课堂,它是一种感受幸福的体验; 理想的课堂,它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理想王国;理想的课堂,它能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新世纪的理想课堂是诗一般的课堂!”。愿这样的课让孩子们终身受益。愿“诚信如同一根坚定的纽带,能使我们彼此相连。诚实是我们的朋友,和我们相伴永远。”
(原创作品)《与诚实相伴──《品德与生活》第三册“诚实的孩子人人夸”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