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生活 促进儿童发展──以《我能行》为例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
──以《我能行》为例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
武汉市何家垅学校 孙民
《我能行》教学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提供了不敢独自睡觉等范例,并从小学生当众表演的生活体验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胆怯是他们常常会遇到的体验,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胆怯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这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却没有得到关注与引导。一方面,由于儿童对周围生活环境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成人没有用孩子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轻易的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造成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与苦恼。另一方面,儿童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够做到但由于胆怯而不敢去尝试的情况。这时,他们往往受到的是指责和嘲笑,然而这样对他们的生活不仅无济于事,有时甚至雪上加霜。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一定胆怯的儿童最容易受到忽视或歧视,越是这样,他们越是感到自卑,以致恶性循环。《品德与生活》课以“挑战胆怯,相信我能行”为内容创造性的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把握好二者之间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就能够着眼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注、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走出胆怯,相信“我能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老师向同学们袒露自己的胆怯的事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老师和同学们平等的交流,共同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老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碰撞,在碰撞中引导,老师是同学们的大朋友。这样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生活的课堂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都是生活者、学习者,孩子们能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开动脑筋创造新生活,进而用健康的方式享受生活。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对于胆怯的学生而言,老师的帮助就非常必要。老师能与孩子平等的沟通,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对于孩子走出胆怯是十分重要的。胆子小的孩子在群体中容易被忽视,老师预先留出了四个空位,这样便于老师更充分地与学生交流,让全体学生更可能多的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研究表明,很多胆怯的人属于“情景性胆怯”,即在诸如当众发言的紧张环境中,感到怵场……公开的课堂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历的环境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即时的生活情境为本节课学生体验、感悟所用。整合、优化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由上课前的心情引起话题,并借助教材上儿童的讨论将话题引向深入,凭借教材上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教材所呈现的只是生活情境的范例,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共鸣,让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本课讨论的重点转化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
面对“我们的问题”,针对有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表现出娇气、怯弱,害怕尝试挑战性的活动的现象,教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去碰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现场挑战站在高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发言这一行为举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尝试,体验成功。激发学生愿意尝试,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的情感。
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走出胆怯。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责任意识,教学中通过“帮帮他”、想办法等活动,组织学生用合作、交流、探究、感悟等方式寻求个人的方法战胜胆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宽容的氛围中引导孩子直面胆怯。在期望与鼓励中,让孩子尝试克服自己能够做到但心存胆怯的心理,体验战胜胆怯后“我能行”的快乐。
课堂教学要创造性的将课程理念呈现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教学行为。品德与生活课要强化活动教学,但这里所说的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的活动和活动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儿童生命的本性是活动,活动教学的根本在于新生生命,帮助提高其生命质量。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的果实”──已经达到的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是“发展的花蕾”──明日可能达到的发展标准。力求目标明确,“落地有根”,在此基础上不拘形式、创造形式,追求操作性强的朴素的课堂教学活动,凸显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开放性、实效性。形成了本课教学活动的层次序列:走近胆怯→寻找胆怯→愿意挑战→个人方法→尝试挑战。
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自觉的有意义的体验与建构活动,促使学生情意状态、认知结构和功能的改组、重建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型。在活动中,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教学进程与学生的需要同步递进,教师不是告诉他们知识,而是引起他们活动,引导他们发现。发现的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感,会让他们体会到快乐、焦虑甚至痛苦……这时候,教师要善于敏锐的发现、生成教学目标,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种体验与感悟是道德内化的必要环节,是使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是把他人的或社会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这样,活动教育的作用才真正显现出来。
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不断探索如何进行积极的、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力求是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留痕迹的引导儿童对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的理解,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使儿童能不断地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在生活中创造生活。教师更要关注人身上更持久的“朴素的道德”,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德性之知”,逐步养成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具有的素质。
附:
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我能行》课堂教学实录
武汉市何家垅学校 孙民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
主要目标:
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将自己胆怯的事情写在卡片上;
在课堂上学生围坐在一起,预留四个空位供教师坐;
一个小台子;
活动过程:
活动一:定向导入 走近胆怯
师:我是来自武汉的老师,今天很高兴能和广州小北路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上课,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现在心里有些紧张,有点胆怯。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我们感觉还可以。
师:你们能帮帮我吗?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紧张的感觉?
生:……
师:我听说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我来试一试。
(现场深呼吸)
师: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活动二:交流互动 寻找胆怯
师: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紧张、胆怯、害怕,本来应该能做到的事情却不敢做。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他们胆怯的事情是什么?
(师生看书)有的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有人来学校参观,我不敢主动打招呼;我还是不敢游泳……
师:你们也和他们一样有胆怯的事情吗?课前,我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自己胆怯的事写在卡片上了,你们愿意像这些同学那样把自己胆怯的事情告诉大家吗?
生:(举手)愿意!
师:(对一未举手的学生)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愿意告诉大家,但我不敢。
师:那我和你一起上去,第一个告诉大家,行吗?
(老师牵着学生一起走上讲台)
生:我害怕的事是晚上在没有路灯的街道上走路,老担心后面有人追……
师:哦,怕黑,同学们中还有没有怕黑的,请上来。
(一些学生走上讲台)
生:晚上,我怕自己上厕所……;
生:我晚上看了惊险的书,不敢睡觉,那本书实在太惊险了;
生:放学后,爸爸没来接我,天黑了,我非常害怕……;
生:晚上如果一关灯,我就害怕……;
师:还有吗?
生:每次测验时怕拿不到“A加”;
生:我去游泳,水很深,我很怕;
生:我也是怕游泳;
师:我也是;
生:我怕爬单杠,怕摔跤……;
生:害怕玩过山车;
生:我不敢玩“林中飞鼠”;
《回归儿童生活 促进儿童发展──以《我能行》为例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