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
(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课堂教学设计
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板书第三节课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
生:(回忆并回答)
师: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反封建军阀的需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段”,采取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实行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基本相同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02页(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
师: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地土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师:(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抗
1.战略反攻的条件师:(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投影片: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投影片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我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主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
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指出: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引导学生看书)
生:(归纳、掌握具体史实)
师: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情况怎能。(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师:(请同学在地图中填入下列内容: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豫解放军一部,进攻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呈品字阵势,像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师:解放战争第二年内线作战情况如何呢?(引导学生读课本并读图,把下列内容落实到图上: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通过分析使学生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面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定的胜利
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向?
生:(思考并出示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从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方面回答)
师:中国共产党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
生:(思考并回答)
师:通过分析可看出,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对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这是因为: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出示投影片):“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随后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英勇作战,解放长春,攻占沈阳,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人数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人民解放军在总数量上取得优势。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