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初一历史教案 >> 正文

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之四


很不一致,像著名学者郭沫若说“屯田是把农民被奴役的情况扭回过来”,也有人说“屯田是国家用强制手段把农民的收获物按官六私四或对半分的高度剥削。”你的看法呢?(屯田是既使曹操占据了地盘,又给他供给了军粮;官六私四或对半分的剥削是太重了,可是比做豪强地主田庄里的依附农民要好一些;屯田民能有一块土地耕种,而且也不会被大地主兼并走,生计有了着落;屯田是把农民从豪强地主的奴役下扭回过来,给郭老的话加个定语更确切;屯田民原是流亡农民,无家可归,成了屯田民,总算有饭吃了,不至饿死;当时洛阳、长安一带几乎荒无人烟,不靠政府的组织,也很难把大批荒芜的土地开垦出来,整个社会的生产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同学们在谈话中重视了一个分析历史问题的观察方法,那就是把问题置于当时的时代,历史地看待历史。曹操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的户籍“十不存一”,那十分之九的百姓呢?是死于兵火?还是死于饥寒?怕也有不少是颠沛流离,躲避军阀的兵锋,蔡文姬诗中的军阀形象是:“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俘虏是“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把屯田这个问题置于这种历史环境中去看待,是非功过就清楚。屯田的同时,曹魏还重视了兴修水利和新生产工具、技术发明的推广。你看课本上的图:翻车,能看出它的用途吗?(是灌溉工具,从低处往高处,从河里往岸上提水用的。)看课文,汲读作jī,意为从下往上打水。谁能看着图讲解一下这翻车怎么汲水,有说不出来的地方,我给你“帮腔”。(把木制的水槽靠在岸边,槽里架一块和槽一样的宽的板,板的上端装一个大轮轴,板的下端有一个小轮轴,一条由一块块小板连结成的长链环,在那块板的上下两面,绕过大小轮轴。)当那两个人踏动那大轮轴上的拐木,大轮轴转动带动长链环棗龙骨板叶转动就把水从下边,用个什么动词最妙,最贴近?(刮上来。)如果要把这两个人解放出来,用什么力量代替?(畜力。)可是牛、马踏不了那拐木,怎么改装?(让牲口转靡盘,再用一个立齿轮转动一个卧齿轮,就能带动大轮轴。)用你们小学自然科学里学过的机械知识,是能完成这个改装的,可是我们的老祖先还要等几百年以后才能解决。(翻车也还可以采用水力、风力。)你们的想象很丰富。曹魏时,还把水排棗水力鼓风冶铁推广到官营冶铁作坊里。看那四张图:牛耕、采桑、播种、扬场,和中原技术差不多了,可这是在今甘肃,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让我们转到西南的蜀汉,它的建立是在赤壁之后,刘备乘机占据荆州的大部,接着以三年时间占领了益州,即今四川,这才发展到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何等艰难!孙权见刘备实力增长,袭击镇守荆州的关羽,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擒杀,结果呢?(刘备失了荆州。)刘备称帝不久,对东吴如何?(他报复东吴,在彝陵之战中被东吴用计打败,刘备病死在长江三峡口的白帝城。)临终呢?(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从此,蜀国就由诸葛亮来支撑,所以人们说诸葛亮治蜀,说说你知道哪些事?(刘备死后,诸葛亮第一件大事就是派人出使东吴,重修盟好。还有,整顿蜀国,加强法纪,劝民农桑。)我插句话,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中诸葛亮的一段话。(“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国靠锦的生产和贸易、远销魏吴,来维持生存。锦是丝织品中最华丽、最名贵的,要不然怎么会以金字为偏旁呢!蜀地的丝织也源远流长,最早见于甲骨文的“蜀”字,有一种说法说是桑中虫,早在战国时的秦国就在蜀郡设置了锦官,可见早已有了织锦业,到三国时蜀锦在中国各地的织绵业中号称头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诸葛亮重视水利那一段。诸葛亮曾明确指出:“此堰是农业的根本,是国家的资源。”那诸葛亮堤是为了防止洪水冲刷低洼地带的庄稼而修的。还知道诸葛亮治蜀哪些事?(诸葛亮亲自带兵平定西南少数民族的武装反抗,七擒又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当时西南,今云贵川一带叫南中,看一下地图。诸葛亮这七擒七纵是什么战术?(既打又拉,但攻心为主。)这是采纳谁的建议呢?(马谡,他在诸葛亮南征前说:“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为什么“心战为上”?(南中多山多水,又偏辟,又险要,动用一次武力很不容易。即使武力上打赢了,派驻大量军队也不可能,要是人心不服,会再反抗,朝廷承受不起。从地图上看,南中地方很大,占了蜀国差不多一半,假如南中不真心实意归顺蜀国,蜀国很难办。从地图上看蜀国北有魏、东有吴,南中是蜀的后方,南中不安定,诸葛亮怎么能六出祁山?!)诸葛亮平定南中是在225年,从春天开始,秋天结束。结果是孟获心悦诚服,跪在诸葛亮面前流着泪说“南人不复反,”从此恪守誓言。尽管南中还是非常落后的所谓“不毛之地”,但也不乏金银战马和勇武的战士,给诸葛亮以巨大支持。诸葛亮派人给南中人传授煮盐、冶铁、牛耕、织锦的技术,至今在那一带的各族人民中还流传着对诸葛丞相充满深情的佳话。在三国当中,论民族政策,属诸葛亮最为成功。当诸葛亮解除了东顾和后顾之忧,就在他生命的最后八个年头中,北伐曹魏,历史上称之“六出祁山”。但他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营。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对诸葛亮和对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之情。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灵的程度,把他当作忠诚和智慧的化身。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怎么样呢?(我特别佩服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不佩服,因为他“一心只为酬三顾”,辅佐昏庸的刘禅,就应当取而代之;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明知蜀国地小力弱,却六出祁山,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其实从东汉桓帝、灵帝以来,百姓吃够了苦头,再让他们“思汉”已不可能,天下本不是刘家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一种以攻为守、以战求存的战略;我敬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军法严明,又能自贬三等,做自我批评;诸葛亮治蜀能任人唯贤,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他自己也能清廉一生,无愧为一位政治家;诸葛亮还是军事家,打了许多胜仗,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诸葛亮还是气象学家,发明家,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亮特别能揣摩人的心理,他是个心理学家。他神机妙算,遇事先知,是个名副其实的“智多星”;我看诸葛亮的神奇,是让罗贯中给“吹”出来的,以此达到他贬低曹操的目的。)我同意同学说的诸葛亮的事迹未必都是真的,未必那么“神”,我也希望同学能谅解诸葛亮的那种“愚忠”,因为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古人想,想古人之所想。我心目中的诸葛亮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正像同学已经指出的,我最敬佩他高尚的道德品格,特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当然,是为了人民。

  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只剩东吴了,回想东吴立国的江南,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曾有什么诸侯国呢?(吴、越、楚。)自从秦汉以来,统治中心在哪个地区?(在关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可想而知,我国南方还落后于黄河流域,地广人稀。等到东吴建立,自然会给江南的开发带来一个机会,一种保障。而这一时期江南得以发展还得到一个什么条件?(东汉末年,北方战乱,许多人南迁,又带去了北方先进的工具、技术、文化。)再看课文,对开发江南做出贡献的还有?(少数民族山越。)从课文来看,吴国的经济有多方面发展,哪几方面?(农业从火耕水耨到推广牛耕,手工业制青瓷、造大船、麻织、丝织,海上交通发展有万人船队到台湾,与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罗马的贸易往来。)在这当中,我想多说几句造船,从原始社会的独木舟,到春秋战国已有多种类型的战船,汉代的多层楼船、橹、舵、布帆的发明,东吴的造船业大大超过前代。为什么?(东南地区多江河湖泊,交通运输以舟船最为便利。东吴北有曹魏,西有蜀汉,东南面向浩瀚无边的大海,自然会努力向海上发展。)是的,东吴的海船据说已远达100多个小国和地区,而其中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行就是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即今台湾。看地图,看那台湾岛,我们倒数第二小的省,却是最大的岛,被台湾海峡从大陆边缘轻轻切开,又紧紧靠在大陆的旁边,据地质学家判断,台湾是大约距今1万多年前开始与大陆分开的,据考古学家的判断,台湾出土的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与大陆东南沿海的同期出土文物属同种文化。所以,我觉得,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真是相隔而又相连。卫温到夷洲,把当时的台湾人称作山夷,发现夷洲土地肥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说明山夷是农耕兼渔猎。这次航行,成为台湾与大陆大规模的相互联系或者说汉族人到达台湾的最早记载。

  三国中的每一国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的胜负如何,通过以上我们对三国的分别了解,我想你会有一定的估计吧。不过《三国演义》最后一回也是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果棗三分归一统局面的出现,可要等到下一节课才能看到啦。

《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之四(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2839.html

  • 上一篇范文: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 下一篇范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初一历史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