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4
教学目的:
一 背诵全文。
二 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 读课文。
△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琅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朝()而往 伛偻()
洌() 蔌() 射者中() 弈()
觥筹() 翳()
△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 疏通全文大意。
△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 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 熟读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 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 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 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 背诵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4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醉翁亭记》 4》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2940.html
一 背诵全文。
二 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 读课文。
△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琅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朝()而往 伛偻()
洌() 蔌() 射者中() 弈()
觥筹() 翳()
△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 疏通全文大意。
△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 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 熟读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 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 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 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 背诵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4由凹丫丫范文网教案频道http://fanwen.oyaya.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醉翁亭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