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例2、例3,完成第109页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认识解方程的意义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学例2。
投影片出示例2的图,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这道题的第一个要求是“看图列方程”。怎样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呢。
问:我们学过方程的含义,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那么,要列方程就是列出什么样的式子呢?(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观察这幅图,从图中看出每盒彩色粉笔有多少支?(X支。)3盒彩色粉笔有多少支?(3X支。)另外还有多少支?(4支。)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粉笔?(40支。)那么,怎样把这幅图里的数量关系用方程(也就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来呢?(3X+4=40)
谁能再说一说这个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每盒彩色粉笔有X支,3盒彩色粉笔加上另外的4支,一共是40支。)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如何解这个方程。
问:如果方程是X+4=40,可以怎么想?根据什么来解?(可以把原方程看作“加数+加数=和”的运算,因此,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来解。)
讲解:同样,我们可以先把3X看作一个加数,(板书:+=)这样也可以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来解,得出:3X=40-4,再得出3X=36。
教师在黑板板书也解此方程的前两步,下面的解法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
小结例2:解答例2,先要根据图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然后解这个方程。解方程时,关键是要先把3X看作是一个数,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求3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就得出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
2.教学例3。
尝试练习:解方程18-2X=5。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做完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问:这个方程你是怎样解的?先怎样做,再怎样做,根据是什么?(先把2X看作一个数,再根据“减数=被减数-差”得出2X=18-5,2X=13,X=6.5)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把解方程的过程板书黑板上。接着,出示例3:解方程6×3-2X=5。
问:例3的方程与我们刚才解的方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等号右边都是5,等号左边都要减去2X;不同点是:18-2X=5的等号左边只有一步运算,6×3-2X=5的等号左边有两步运算。
师:6×3-2X=5,等号左边的两步运算,第一步是算6×3,就等于18。这样方程6×3-2X=5就变成了18-2X=5。所以解方程6×3-2X=5,要按照运算顺序,先算出6×3的值。下一步该怎样做呢?刚才我们已经做过,自己把方程6×3-2X=5解出来。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
小结例3:解答例3,要先按四则运算的顺序,把方程中包含的计算算出,再把2X看作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解。
3.课堂练习。
课本P109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二、巩固练习。
1、 练习二十七第1题第一行的两小题。
2、 练习二十七第2、4题。
三、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1题的第二、三行的四小题、第3题。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解简易方程(三)及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七的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教学例4:小黑板出示:
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求这个数。
问:要列出方程解这类题目,首先应该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先要设所求的未知数为X,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根据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列方程,要按照题意把文字叙述的内容“翻译”成等式。通常是按照题目叙述的顺序写出等式。你试一试,这道题应该怎样做?
(学生试做,板书:6 x-35=13,让一学生到黑板上计算。)
提高练习:(出示)一个数的6倍减去7和5的积,差是13,求这个数。
学生试做。提示:在“解”字的后面先要写明设哪个数为x。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教师行间巡视,收集不同的方程,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
学生独立做,问:这里前两题与后两题有什
么不同?
3.做练习二十七第8题先让学生读题,第(1)题,问:这道题里包含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能找出来吗?(原有的+又运来的=现在一共有的)下面两小题,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做完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7题。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解简易方程(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114页的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ax±bx=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出示复习题:
(1) 2x=24.4 2x+10=24.4
(2) 2x+2×5=24.4 2x-2×5=24.4
每做完一题,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5。
小黑板出示一道一般应用题: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一共运土多少吨?
上午
下午
5吨
5吨
5吨
5吨
5吨
5吨
5吨
5吨
请一名学生读题,投影片出示下图。
指名学生说出题里的已知条件,然后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做完后,根据学生回答板
解法一:5×4+5×3 解法二:5×(4+3)
问:如果每辆车运5.5吨该怎样解答呢?(将图中的5吨改为5.5吨。)
板书:解法一:5.5×4+5.5×3
解法二:5.5×(4+3)
问:如果每辆车运x吨该怎样解答呢?(将图中的5吨改为x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解法一: x×4+x×3
解法二: x×(4+3)
师:省略乘号, x×4+x×3写成4 x+3 x;
x×(4+3)写成(4+3)x
板书:解法一: 4 x+3 x 解法二: (4+3)x
问:那么 4 x+3 x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观察一下图上的内容,结合上面的两种解法,想一想4x表示什么?(表示4个x。)3x表示什么?(表示3个x。) 4 x+3 x就是(4+3)个x,也就是7x。所以4 x+3 x=7x。这一天一共运了7x吨。
问;在上面的计算中,4 x+3 x=(4+3)x实际应用了什么定律?(乘法的分配律)
想一想,如果我们把问题改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该怎样列式?(指名学生列出算式:4 x-3 x或(4-3)x 。4 x-3 x计算结果是多少呢?(引导学生思考:4个x减3个x就是(4-3)个x,所以4 x-3 x=x。这一天上午比下午多运x吨。)
指导看书,课本第113页例5。
2、课堂练习。
(1)P113“做一做”
着重讨论:如:7b+b就是7个b加1个b,等于(7+1)个b,是8个b即8b)
(2)练习二十八第1题。着重讨论b-0.4b=0.6b
3、教学例6。
投影出示: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X元
红墨水:
蓝墨水:
80元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上的内容,看图列方程。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x+9x=8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再让学生说一说检验过程。
指导看书,课本114页,例6。
4.课堂练习。
教科书114页“做一做”。
5.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解方程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相加或相减的两个数都含有未知数x。)解这样的方程应怎样做呢?(运用乘法分配律,把未知数前面的数先加、减,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数,再求出未知数x的值。)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八第2题第一栏,第3、4题。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列方程解应用题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页的例3以及它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九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板书: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面积:s=ab s=ah s=ah÷2 s=(a+b)h÷2
(2)教师就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问:
“知道了三角形的底和高,能求面积吗?”
“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和底,能求高吗?怎样求?”(面积乘以2除以底)
“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和高,能求底吗?怎样求?”(面积乘以2除以高)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对于后面两种情况,如果让你列方程解答,你会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方程的解法。
2、教学例3。
出示例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2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
问: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面积计算公式是一个等式吗?如果是,你能根据这个等式列出方程吗?
学生试做,一学生到黑板上做,教师巡查。解答完后要进行检验。
问: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高,求底,怎样列方程?
使学生明白:学了简易方程,只要记住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不需要另记求底,求高的公式了。
三、巩固练习。
1.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哪些量是已知的,那些量是未知的。再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周长有什么关系。
2.练习二十九的第5~8题。
课后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