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找花生果细读
一篇充满”探究”的童话——小松鼠找花生果细读
作者/郝玉悔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主要内容是借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件事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性,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孩子的眼里,却是个谜。文中的小松鼠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动物,正是两次好奇心的驱使,使它先知道了“这是花生”,然后又知道了花生果长在地里的知识。童话的魅力在于能够让孩子们联系自我。阅读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童话时,总是将自己与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对应起来,形成一种“角色自居感”,因此,他们总是希望童话故事的情节曲折一点,但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定要有好的结局。事实上,这篇童话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儿童这样的阅读欲望,而且其结构简单,语言描写又极其细腻,因此,不能不说这是一篇适合儿童的科普童话。纵观整个童话故事,我以为其教学应该落实在三个“探究”上。
探究一:知花生、找花生
初读课文,感觉好像小松鼠仅仅是因为花生可以留着冬天吃,就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但是,从头再读,你会发现,是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吸引了小松鼠的眼球,引起了它的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我们知道,“绿油油”是绿得发亮的意思,“黄灿灿”是黄得发光的意思,可见这两个词展示的是何等明丽的色彩呀!这种ABB式的词语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而且十分符合孩子们喜欢语言节奏感的特点,同时也正说明了,是这种植物的“好看”才激发了小松鼠的探究欲。
正是因为有了花生的如此“好看”,才水到渠成地有了小松鼠的“好奇”(“这是什么呀?”),继而又为冬天将有美餐而高兴(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由这一“奇”、一“喜”,引出了下面的故事:于是勤劳的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希望早日看到花生果。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每天都”传递给我们的,是小松鼠一天不落地去花生地看花生果的辛苦。此时,在孩子们的心中,一定已经出现了小松鼠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春夏与秋,都要来看花生果长出来的情境。而“直到……也”与“每天都”形成的强烈对比,更能烘托出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果的急切与失落的心情,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故事至这里形成了矛盾的冲突,气氛达到了高潮。读到这里,纯洁的孩子向善的本能,一定已经让他们强烈地同情起小松鼠来。
探究二:识花生、知根由
眼看找花生果无望,小松鼠好奇心更盛:明明自己每天都来,怎么会看不见一个花生果呢?此处,从“睁大眼睛”“自言自语”等词,足见小松鼠的疑惑心理。为什么要“睁大眼睛”?一方面表明小松鼠还在尽力寻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事情的结果难以置信。为什么要“自言自语”?是因为他没有能够与蚯蚓及时地沟通。其实细心的读者一定早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了:为什么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来,都没有跟蚯蚓说一句话?如果他能够跟蚯蚓交流交流,也许早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虽然是童话的一般写法,但确实不失为对孩子在知识学习方面进行教育的一个机会。
童话故事的结果是,热心的蚯蚓再一次解开了它心中的谜团:原来花生果全在泥土里。此处对心系小松鼠的孩子们来说,应该是扣人心弦的情节。当知道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小松鼠终于知道花生果还在泥土里时,这该是多么皆大欢喜的事啊!这个时候,蚯蚓的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呢?在这里,如果多让几个孩子读,一定会读出各种不同的语气来,因为此时孩子们正把自己当作小松鼠,他们的心情也一定跟小松鼠一样,是复杂的。
探究三:入生活,识自我
正如前面所讲,童话就是要让孩子们产生某种自我情结,才能真正打动孩子。“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本篇童话故事打动了孩子们。然而,在童话故事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探究一下自身的生活,一定更加能够发挥童话的语文教育功能。本篇童话给孩子们留下了两个空白点。第一,花生为什么不像大多数果实一样在树上结果,而要钻到泥土里呢?既然是科普童话,就要让孩子们明白科普的道理。在这里,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做“科学家”,探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第二,在孩子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惑,自己是怎么解决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松鼠的角色中走出来,审视小松鼠:小松鼠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吗?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年龄和知识现状,孩子们总是会处于这样和那样的“困惑”当中。这篇童话所起的作用分明就是一种引发,引发孩子们对生活的回忆,回忆自己对“困惑”的解决方式:是一声不响?还是积极探索?还是与同伴合作解决?此时的孩子,真正回归了自我,并会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成长”,他们一定会悟出一点什么的,而他们所悟出的这“一点什么”一定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是对自我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现在看来,编者将本篇童话编在一年级下册,一定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八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从对世界完全梦幻的认识状态逐渐走向对清晰的世界知识的自觉追寻,而这篇童话正起着对这一过程的促进作用。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集团泰山小学) 《小松鼠找花生果细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4811.html
作者/郝玉悔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主要内容是借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件事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性,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孩子的眼里,却是个谜。文中的小松鼠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动物,正是两次好奇心的驱使,使它先知道了“这是花生”,然后又知道了花生果长在地里的知识。童话的魅力在于能够让孩子们联系自我。阅读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童话时,总是将自己与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对应起来,形成一种“角色自居感”,因此,他们总是希望童话故事的情节曲折一点,但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定要有好的结局。事实上,这篇童话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儿童这样的阅读欲望,而且其结构简单,语言描写又极其细腻,因此,不能不说这是一篇适合儿童的科普童话。纵观整个童话故事,我以为其教学应该落实在三个“探究”上。
探究一:知花生、找花生
初读课文,感觉好像小松鼠仅仅是因为花生可以留着冬天吃,就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但是,从头再读,你会发现,是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吸引了小松鼠的眼球,引起了它的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我们知道,“绿油油”是绿得发亮的意思,“黄灿灿”是黄得发光的意思,可见这两个词展示的是何等明丽的色彩呀!这种ABB式的词语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而且十分符合孩子们喜欢语言节奏感的特点,同时也正说明了,是这种植物的“好看”才激发了小松鼠的探究欲。
正是因为有了花生的如此“好看”,才水到渠成地有了小松鼠的“好奇”(“这是什么呀?”),继而又为冬天将有美餐而高兴(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由这一“奇”、一“喜”,引出了下面的故事:于是勤劳的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希望早日看到花生果。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每天都”传递给我们的,是小松鼠一天不落地去花生地看花生果的辛苦。此时,在孩子们的心中,一定已经出现了小松鼠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春夏与秋,都要来看花生果长出来的情境。而“直到……也”与“每天都”形成的强烈对比,更能烘托出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果的急切与失落的心情,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故事至这里形成了矛盾的冲突,气氛达到了高潮。读到这里,纯洁的孩子向善的本能,一定已经让他们强烈地同情起小松鼠来。
探究二:识花生、知根由
眼看找花生果无望,小松鼠好奇心更盛:明明自己每天都来,怎么会看不见一个花生果呢?此处,从“睁大眼睛”“自言自语”等词,足见小松鼠的疑惑心理。为什么要“睁大眼睛”?一方面表明小松鼠还在尽力寻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事情的结果难以置信。为什么要“自言自语”?是因为他没有能够与蚯蚓及时地沟通。其实细心的读者一定早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了:为什么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来,都没有跟蚯蚓说一句话?如果他能够跟蚯蚓交流交流,也许早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虽然是童话的一般写法,但确实不失为对孩子在知识学习方面进行教育的一个机会。
童话故事的结果是,热心的蚯蚓再一次解开了它心中的谜团:原来花生果全在泥土里。此处对心系小松鼠的孩子们来说,应该是扣人心弦的情节。当知道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小松鼠终于知道花生果还在泥土里时,这该是多么皆大欢喜的事啊!这个时候,蚯蚓的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呢?在这里,如果多让几个孩子读,一定会读出各种不同的语气来,因为此时孩子们正把自己当作小松鼠,他们的心情也一定跟小松鼠一样,是复杂的。
探究三:入生活,识自我
正如前面所讲,童话就是要让孩子们产生某种自我情结,才能真正打动孩子。“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本篇童话故事打动了孩子们。然而,在童话故事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探究一下自身的生活,一定更加能够发挥童话的语文教育功能。本篇童话给孩子们留下了两个空白点。第一,花生为什么不像大多数果实一样在树上结果,而要钻到泥土里呢?既然是科普童话,就要让孩子们明白科普的道理。在这里,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做“科学家”,探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第二,在孩子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惑,自己是怎么解决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松鼠的角色中走出来,审视小松鼠:小松鼠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吗?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年龄和知识现状,孩子们总是会处于这样和那样的“困惑”当中。这篇童话所起的作用分明就是一种引发,引发孩子们对生活的回忆,回忆自己对“困惑”的解决方式:是一声不响?还是积极探索?还是与同伴合作解决?此时的孩子,真正回归了自我,并会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成长”,他们一定会悟出一点什么的,而他们所悟出的这“一点什么”一定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是对自我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现在看来,编者将本篇童话编在一年级下册,一定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八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从对世界完全梦幻的认识状态逐渐走向对清晰的世界知识的自觉追寻,而这篇童话正起着对这一过程的促进作用。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集团泰山小学) 《小松鼠找花生果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