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
第一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痛苦的悔恨。这个单元的故事,有的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的展示他们成长的历程,这些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要用心揣摩和理解,并尽可能多地积累下来,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教学设计·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 迅
学习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确凿(zao)菜畦(qi)攒(cuan拗(ao) 桑葚(shen) 蟋蟀(shuai) 臃肿(yong zhong) 脑髓(sui) 书塾(shu) 博学(b6) 蝉蜕(chantui)缠络(chanluo) 竹筛(shai) 觅食(mi) 渊博(yuan) 鼎沸(dng)人迹罕至(han)绣像(xiu)锡箔(bo)
2.解释下列词语:
(1)确凿:确实。
(2)似乎:副词。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
(3)倘若: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注意]多用于书面语。
(4)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缠绕)。
(5)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6)牵连:本课指牵扯,纠缠。
(7)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也叫高枕无忧。
(8)得失:本课指成功和失败。
(9)和蔼:形容态度温和的样子。蔼:态度亲切。
(10)恭敬:对长辈或客人严肃而有礼貌。恭敬同义。
(11)质朴:朴素踏实,不做作。
(12)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渊:深;博:丰富。
(13)陆续:动作或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地进行。
(14)相宜:适合。
(15)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佥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质疑: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2.质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质疑: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 《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