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
教学目的
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重点
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论据的选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作者简介导入新课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分析文章的题目
问:文章的题目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题目?
提示:1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等。2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等。3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4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5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如《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6象征型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7评议型针对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进行评议。如《鲁迅的精神》、《论雷峰塔的倒掉》、《评"仓廪实而知礼节"》等。8 引申型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9考证型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考证的形式命题,要求查核并发表议论。如《"一言堂"小考》、《赌博的由来》。《"下笔如有神"新解》等。10感想型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命题,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议论。如《读〈拿来主义〉有感》、《有感于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影片〈鸦片战争〉观后》等。11批驳型针对不同意的观点或看法,用反诘或质疑的句式命题,意在批驳。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忠于原著"质疑》等
本文的论题是属于关系型的论题。
2、假如让你来写这一作文,你准备从何下手?
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思路:如谈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为什么要“敬业”、“乐业”?“敬业”与“乐业”有何关系?等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1、 初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2、 明确:
(1) 提出问题
(2—8) 分析问题
(9) 解决问题
二、课文讲解
1、 在提出问题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
是什么?
明确:在提出问题部分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 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这其实就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3、 课文第二段共3句话,第1句与第2句是转折关系,它们共同与后面的第3句构成因果关系。在第一个小层次中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明确:先引用孔子的言论,然后进行评述。然后又举了百丈禅师的故事。再有自己的论述。前两处议论一处是引用论证,一处是事实论证。一反一正。
4、 第三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四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三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于事实论据。
5、 第五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三、四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一、 分析第二层(6—7)论述“要敬业”
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1)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2)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的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3)赞美敬业的人。
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作,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二、分析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
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
作业:练习一、二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