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
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202.html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
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