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悟“自然之道”
巧悟“自然之道”
作者/ 姜天生
《自然之道》(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下面的教学片段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悟道”的新视角。
【片段回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替作者和游客反思了很多“愚不可及”的行为。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向导。你认为向导的表现有“愚不可及”的地方吗?你能替向导反思一下自己的过失吗?
生(向导):我是学生物的,知道自然之道,竟然没有拦住这些无知的游客。
生(向导):原本想通过事实教育大家,没有想到酿成这么大的悲剧。
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分悲伤。读出他无限的悲叹。(生读)
师:如果说游客的表现是无知之愚,那么,此时向导的表现就是有知之愚。有时候这种有知之愚可能比无知之愚更可怕。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向导真的知道这些幼龟避险的方式吗?
生:我认为他知道,因为课文开头说这个向导是个生物学家。
生:我也认为他知道。在“我们”焦急地让向导想办法的时候,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从他这种冷淡的应答中,完全可以看出向导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
师:你们真厉害,有理有据。但老师却认为向导不知道幼龟的避险方式。我们来看课文的这句话——(生读)“那只先出来的幼龟……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师:你想,如果他知道,他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生:让幼龟回龟巢才对,不应该把它抱向大海,这样龟巢里的幼龟才能知道外面有危险。
师:惨状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来,让我们读句子——(生读)“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那么此刻你认为真正的“道”是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两个假设,你推演一下结果:1.设想我们不去救这只幼龟,结果会怎么样?
生:幼龟很有可能被嘲鸫叼走,那么同样地那些龟巢里的幼龟会错误地认为外面是安全的,它们同样可能受到灭顶之灾。
师:你看,在自然面前,我们时常要面临这样的血腥场面,这其实也是自然之道。我们的爱心有时丝毫改变不了什么。2.假设向导懂得幼龟的避险方式,让幼龟回巢,结果会怎样?
生:幼龟规避了危险。
师:这看来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了。那么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生:那些食肉乌怎么办?它们会因没有了充足的食物而消亡。
师:食肉鸟与幼龟之间的生态平衡何尝不是自然之道。因此真正的“道”就是什么?
生:就是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不能人为干涉它们的生存之道。
【教学反思】
“向导是个生物学家”,以及在“我们”表示焦急的时候,向导冷淡的话语给了学生一个暗示:向导洞悉一切。但是我们沉下心来思考,其实向导也不完全知道幼龟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因此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到游客身上,从而忽略了文本更深层的含义。
那么文本的深层含义在哪儿呢?对向导来说,他懂“道”,但是他结果同样犯了错,他错在没有固守自己的“道”,错在被“我们”这些游客所谓的爱心挟持了思想。
那文本潜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救,幼龟被嘲鸫抓去,估计巢中幼龟也会因得到错误信息而被食肉鸟饱餐。因此,我们应遵从自然界这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教师成功地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自然之道,但这个“道”又不是强加给学生的,他以文本语言为凭借,渗透得那样巧妙,那样自然。
(作者单位:浙江江山市实验小学) 《巧悟“自然之道”》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206.html
作者/ 姜天生
《自然之道》(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下面的教学片段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悟道”的新视角。
【片段回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替作者和游客反思了很多“愚不可及”的行为。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向导。你认为向导的表现有“愚不可及”的地方吗?你能替向导反思一下自己的过失吗?
生(向导):我是学生物的,知道自然之道,竟然没有拦住这些无知的游客。
生(向导):原本想通过事实教育大家,没有想到酿成这么大的悲剧。
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分悲伤。读出他无限的悲叹。(生读)
师:如果说游客的表现是无知之愚,那么,此时向导的表现就是有知之愚。有时候这种有知之愚可能比无知之愚更可怕。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向导真的知道这些幼龟避险的方式吗?
生:我认为他知道,因为课文开头说这个向导是个生物学家。
生:我也认为他知道。在“我们”焦急地让向导想办法的时候,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从他这种冷淡的应答中,完全可以看出向导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
师:你们真厉害,有理有据。但老师却认为向导不知道幼龟的避险方式。我们来看课文的这句话——(生读)“那只先出来的幼龟……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师:你想,如果他知道,他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生:让幼龟回龟巢才对,不应该把它抱向大海,这样龟巢里的幼龟才能知道外面有危险。
师:惨状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来,让我们读句子——(生读)“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那么此刻你认为真正的“道”是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两个假设,你推演一下结果:1.设想我们不去救这只幼龟,结果会怎么样?
生:幼龟很有可能被嘲鸫叼走,那么同样地那些龟巢里的幼龟会错误地认为外面是安全的,它们同样可能受到灭顶之灾。
师:你看,在自然面前,我们时常要面临这样的血腥场面,这其实也是自然之道。我们的爱心有时丝毫改变不了什么。2.假设向导懂得幼龟的避险方式,让幼龟回巢,结果会怎样?
生:幼龟规避了危险。
师:这看来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了。那么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生:那些食肉乌怎么办?它们会因没有了充足的食物而消亡。
师:食肉鸟与幼龟之间的生态平衡何尝不是自然之道。因此真正的“道”就是什么?
生:就是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不能人为干涉它们的生存之道。
【教学反思】
“向导是个生物学家”,以及在“我们”表示焦急的时候,向导冷淡的话语给了学生一个暗示:向导洞悉一切。但是我们沉下心来思考,其实向导也不完全知道幼龟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因此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到游客身上,从而忽略了文本更深层的含义。
那么文本的深层含义在哪儿呢?对向导来说,他懂“道”,但是他结果同样犯了错,他错在没有固守自己的“道”,错在被“我们”这些游客所谓的爱心挟持了思想。
那文本潜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救,幼龟被嘲鸫抓去,估计巢中幼龟也会因得到错误信息而被食肉鸟饱餐。因此,我们应遵从自然界这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教师成功地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自然之道,但这个“道”又不是强加给学生的,他以文本语言为凭借,渗透得那样巧妙,那样自然。
(作者单位:浙江江山市实验小学) 《巧悟“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