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文本细读
在轻与重之间——《第一次抱母亲》文本细读
作者/丁雄鹰
《第一次抱母亲》主要叙述的是:“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竟是那样的轻,“我”不由想起了母亲用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十分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以作为小小的回报,却发现母亲的眼角流出了泪水!这篇课文的明线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展开,暗线是作者心情的变化起伏,但作者如何用这么简朴的文字去镌刻人间最感人的母爱,绝不仅仅是靠明暗两线将脉络理清那么简单,更在于作者笔尖文字的传情秘妙。
一、重彩之下的“轻”
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00多字,而且在课文一开始就重点描写了母亲的身子“轻”。作者在文章第一自然段用两句话写出了自己的全部感受:“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而这两句话都聚焦一个字“轻”。如何将“轻”这种体验用文字让学生透彻地感受到?作者采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如:“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作者还采用了反衬的方法,通过作者“差点仰面摔倒”更加突出母亲的“轻”。这样煞费苦心,让每位读者都深刻感受到母亲的“轻”,又将“轻”通过感受两个“没想到”强调出来,将作者意外、惊讶、难过、愧疚的心情无声无息却又分外明显地表露出来了。如此浓墨重彩写母亲身子的“轻”,其意图自是为后文的“重”埋下伏笔。
二、“轻”描之后的“重”
在意外感受母亲身子的“轻”后,作者很自然地回忆与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很自然地出现了第三个“没想到”:“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作者用“轻”引出了这个“重”字。“重”在这里解读应具有三层意蕴:一是担子的“重”,通过关键词语“总是”“拉”“背”“挑”“100多斤”“翻山越岭”看到了母亲在年复一年、风霜雨雪中的艰难跋涉,除了这肩上挑的100多斤担子外,更有“拉”“背”中体现的养儿育女的操心,更有“100多斤担子”中体现的养家糊口的劳心,更有“翻山越岭”中体现的生活的艰辛,还有赡养老人的不易、家庭的责任等等。二是母爱的“重”,从“拉”“背”中的不离不弃,从“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中的“儿劳母不安”,感受到母爱的厚重。三是对母亲的敬“重”,随着回忆的浮现,对母亲担子重与母爱重的领悟后,作者的心里更升腾起对母亲的敬佩、敬重之情。而将这“重”与“轻”连起来看,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对比,“轻”则更“轻”,“重”则更“重”,“轻”“重”之间凸显出来的就是母爱的伟大与神圣。
三、“轻”“重”化为“轻”
这一“轻”一“重”引起了作者的百感交集,从愧疚到敬重到感恩,作者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只是这感恩之举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抱母亲要“轻”,摇动要“轻”,若从表面理解自是为了让母亲舒服,为了能让母亲更好地入睡。若再细想,其实这是生活中爱的传递方式,内心浓重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个轻微的动作表达出来。母亲对我们的爱可能就是一杯水的温暖,就是拉住你不放手,就是不让你挑重担,而我们对母亲的回报也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一个陪伴,一个拥抱,一个轻轻地摇动。所以作者满腔的愧疚、敬重、感恩才会化为一个“轻轻地摇动”,所以母亲才会被一个个“轻轻地摇动”感动得留下幸福的泪水。
用心体会生活中这些细微之举,就能感受到人间真情。作者正是用“轻”来告诉人们爱的表达方式,告诉人们爱的感受方式,这就是生活,就是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第一次抱母亲》文本细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215.html
作者/丁雄鹰
《第一次抱母亲》主要叙述的是:“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竟是那样的轻,“我”不由想起了母亲用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十分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以作为小小的回报,却发现母亲的眼角流出了泪水!这篇课文的明线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展开,暗线是作者心情的变化起伏,但作者如何用这么简朴的文字去镌刻人间最感人的母爱,绝不仅仅是靠明暗两线将脉络理清那么简单,更在于作者笔尖文字的传情秘妙。
一、重彩之下的“轻”
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00多字,而且在课文一开始就重点描写了母亲的身子“轻”。作者在文章第一自然段用两句话写出了自己的全部感受:“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而这两句话都聚焦一个字“轻”。如何将“轻”这种体验用文字让学生透彻地感受到?作者采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如:“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作者还采用了反衬的方法,通过作者“差点仰面摔倒”更加突出母亲的“轻”。这样煞费苦心,让每位读者都深刻感受到母亲的“轻”,又将“轻”通过感受两个“没想到”强调出来,将作者意外、惊讶、难过、愧疚的心情无声无息却又分外明显地表露出来了。如此浓墨重彩写母亲身子的“轻”,其意图自是为后文的“重”埋下伏笔。
二、“轻”描之后的“重”
在意外感受母亲身子的“轻”后,作者很自然地回忆与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很自然地出现了第三个“没想到”:“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作者用“轻”引出了这个“重”字。“重”在这里解读应具有三层意蕴:一是担子的“重”,通过关键词语“总是”“拉”“背”“挑”“100多斤”“翻山越岭”看到了母亲在年复一年、风霜雨雪中的艰难跋涉,除了这肩上挑的100多斤担子外,更有“拉”“背”中体现的养儿育女的操心,更有“100多斤担子”中体现的养家糊口的劳心,更有“翻山越岭”中体现的生活的艰辛,还有赡养老人的不易、家庭的责任等等。二是母爱的“重”,从“拉”“背”中的不离不弃,从“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中的“儿劳母不安”,感受到母爱的厚重。三是对母亲的敬“重”,随着回忆的浮现,对母亲担子重与母爱重的领悟后,作者的心里更升腾起对母亲的敬佩、敬重之情。而将这“重”与“轻”连起来看,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对比,“轻”则更“轻”,“重”则更“重”,“轻”“重”之间凸显出来的就是母爱的伟大与神圣。
三、“轻”“重”化为“轻”
这一“轻”一“重”引起了作者的百感交集,从愧疚到敬重到感恩,作者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只是这感恩之举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抱母亲要“轻”,摇动要“轻”,若从表面理解自是为了让母亲舒服,为了能让母亲更好地入睡。若再细想,其实这是生活中爱的传递方式,内心浓重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个轻微的动作表达出来。母亲对我们的爱可能就是一杯水的温暖,就是拉住你不放手,就是不让你挑重担,而我们对母亲的回报也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一个陪伴,一个拥抱,一个轻轻地摇动。所以作者满腔的愧疚、敬重、感恩才会化为一个“轻轻地摇动”,所以母亲才会被一个个“轻轻地摇动”感动得留下幸福的泪水。
用心体会生活中这些细微之举,就能感受到人间真情。作者正是用“轻”来告诉人们爱的表达方式,告诉人们爱的感受方式,这就是生活,就是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第一次抱母亲》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