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二十四节气初探
没有建州女真向外族乞粮的情况记载,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经济在女真人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女真人必须通过猎取各种兽皮和采集人参等珍贵药材及饲养马匹等与明朝和朝鲜贸易,以换取农业所需要的耕牛、农具和种子等。由此可见,农业还不是女真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仅是渔猎经济的必要补充。
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后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他因而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命令各族寨开垦荒地耕种。牛录产生后,便采取牛录屯田方式,设立“国库”囤积粮食。在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到进入辽沈地区前的三十余年中,女真人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经济迅速在生产部门中占据主导地位,满族开始迅速向农业经济过渡。
马清华在《文化语义学》一书中提出,“各文化及其关注焦点的不同,对相同语义场的分类常有疏密差异。文化对分类细度的影响遍及语言各类语义场……如气象地貌、动植物、生活用具、亲属称谓、物件部位和方位、饮食烹饪、搬运、颜色等。凡文化上重视的事项或文化上的特色事项,一般区别细致,类义词多;反之,倾向于概括,用词也少。”由于渔猎、狩猎经济在满族先民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满语中关于渔猎、狩猎工具的词汇特别丰富,分类更加细致,而且汉语借词很少。例如:ulume butara se sirge asu(浑水内打柳根池细丝粘网),eyebukuasu(黏网),sargiyalaku(旋网),hurhan(大围网),dangdali(拦河网);tusihiya(鹰网),ulhuma alaga(野鸡网),maselaku(禽鸟脚套子),dobi yasha(打狐狸套子),gala futa(打雕套子)等。这些渔猎、狩猎工具的用途不同,形质各异,适合在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捕猎各种禽兽,以此来满足满族先民的生存需要。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农田开垦和新作物品种的词汇不断增加,例如:suk-salambi(开垦)、ubasambi(耕)、tarimbi(种)、hu-hun(粪土)、tebumbi(栽);hife(稗)、ira(大黄米)、fisihe(小黄米)、muji(大麦)、sasu(荞麦)、niyahara(小根菜)等。从词源上看,这些词语有别于汉语,属于单纯的满语词汇。从作物的自身生长来看,这些植物生命力强,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向汉族人民等学习先进的农事经验密不可分。在长期的民族接触和融合中,满族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改进,农作物品种也更加丰富。与此同时,语言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在不断增加,汉语借词被大量使用,满语二十四节气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此外还有计量单位gin(斤)、mu(亩)、fun(分)、eli(厘)等,水果蔬菜和主食su-wanda(蒜)、luke(卤水)、megu(蘑菇)、baise(白菜)、ingtori(樱桃)、toro(桃子)、pingguri(苹果)、satan(砂糖)、matan(麻糖)、maise(麦子)、giyose(饺子)、mantu(馒头)、sobin(烧饼)等,以及农用工具lorin(骡子)、selei mala(铁锤)soro(箩筐)等。这些汉语借词在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属于普通词汇中的常用词汇,而原有的渔猎、狩猎经济词汇的使用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社会经济形态由以渔猎、狩猎经济为主导向以农耕经济为主导转变的经济发展趋势。
结语
在长期的民族接触和融合过程中,汉民族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对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满族在政治制度建设、社会经济形态、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有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满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弥补满语文词汇量较少的缺陷,除了增加满语词汇的意项外,也大量使用汉语借词,这使得满语词汇更有新鲜感和表现力,满族语言文字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完善。但是“梅耶在对两种语言进行历史比较时曾说:‘借用的成分如果多了,也可以使一种语言换上一副新面目。’”大量事实证明:汉语借词的广泛使用对满语文自身带来了质变性的影响,也可以说,汉语借词的使用及不断发展是满语文衰落的原因之一 《满语二十四节气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339.html
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后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他因而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命令各族寨开垦荒地耕种。牛录产生后,便采取牛录屯田方式,设立“国库”囤积粮食。在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到进入辽沈地区前的三十余年中,女真人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经济迅速在生产部门中占据主导地位,满族开始迅速向农业经济过渡。
马清华在《文化语义学》一书中提出,“各文化及其关注焦点的不同,对相同语义场的分类常有疏密差异。文化对分类细度的影响遍及语言各类语义场……如气象地貌、动植物、生活用具、亲属称谓、物件部位和方位、饮食烹饪、搬运、颜色等。凡文化上重视的事项或文化上的特色事项,一般区别细致,类义词多;反之,倾向于概括,用词也少。”由于渔猎、狩猎经济在满族先民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满语中关于渔猎、狩猎工具的词汇特别丰富,分类更加细致,而且汉语借词很少。例如:ulume butara se sirge asu(浑水内打柳根池细丝粘网),eyebukuasu(黏网),sargiyalaku(旋网),hurhan(大围网),dangdali(拦河网);tusihiya(鹰网),ulhuma alaga(野鸡网),maselaku(禽鸟脚套子),dobi yasha(打狐狸套子),gala futa(打雕套子)等。这些渔猎、狩猎工具的用途不同,形质各异,适合在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捕猎各种禽兽,以此来满足满族先民的生存需要。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农田开垦和新作物品种的词汇不断增加,例如:suk-salambi(开垦)、ubasambi(耕)、tarimbi(种)、hu-hun(粪土)、tebumbi(栽);hife(稗)、ira(大黄米)、fisihe(小黄米)、muji(大麦)、sasu(荞麦)、niyahara(小根菜)等。从词源上看,这些词语有别于汉语,属于单纯的满语词汇。从作物的自身生长来看,这些植物生命力强,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向汉族人民等学习先进的农事经验密不可分。在长期的民族接触和融合中,满族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改进,农作物品种也更加丰富。与此同时,语言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在不断增加,汉语借词被大量使用,满语二十四节气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此外还有计量单位gin(斤)、mu(亩)、fun(分)、eli(厘)等,水果蔬菜和主食su-wanda(蒜)、luke(卤水)、megu(蘑菇)、baise(白菜)、ingtori(樱桃)、toro(桃子)、pingguri(苹果)、satan(砂糖)、matan(麻糖)、maise(麦子)、giyose(饺子)、mantu(馒头)、sobin(烧饼)等,以及农用工具lorin(骡子)、selei mala(铁锤)soro(箩筐)等。这些汉语借词在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属于普通词汇中的常用词汇,而原有的渔猎、狩猎经济词汇的使用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社会经济形态由以渔猎、狩猎经济为主导向以农耕经济为主导转变的经济发展趋势。
结语
在长期的民族接触和融合过程中,汉民族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对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满族在政治制度建设、社会经济形态、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有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满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弥补满语文词汇量较少的缺陷,除了增加满语词汇的意项外,也大量使用汉语借词,这使得满语词汇更有新鲜感和表现力,满族语言文字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完善。但是“梅耶在对两种语言进行历史比较时曾说:‘借用的成分如果多了,也可以使一种语言换上一副新面目。’”大量事实证明:汉语借词的广泛使用对满语文自身带来了质变性的影响,也可以说,汉语借词的使用及不断发展是满语文衰落的原因之一 《满语二十四节气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