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主位与子主位
变项。突出的主位正是汉语中大量存在的主语或宾语省略现象的根源。不管这种省
略是出于句法上还是出于语用上或文体上的原因,主位由于它的位置和地位在句子结构中的突出性,使得大
量的主语或宾语省略在句法上成为可能。实际上,在心理上人们总是把省略的成分自动地放在主位上来理解
,使得省略的成分虽无语音形式依然在人们的心理上占据突出位置,从而不影响理解的完整性。由此可见,
空主位的存在完全在于其心理现实性。
至此,我们可以把汉语空主位的形成规则形式化地说明如下:
(7)任何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中的任何一个,且只有一个,可以随意性地(optionally)移入主位;
只有移入主位的成分可以随意删略;移位后留下的语迹总是受主位位置上的算符?约束。
三、子主位假设
前面说过,汉语的主位突出还表现在子主位(sub-topic)的独特存在上。子主位是笔者的一个假设,
姑且称之为子主位假设(sub-topihypothesis)。那么,子主位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存在的呢?
当句子“鸡吃了”表示“某人吃了鸡”这一层意思时,“鸡”似乎占据主位位置,因为我们还可以用逗
号把“鸡”和其它成分分开:
(1)鸡,吃了。
但从它的D结构看出“鸡”不可能占据主位,因为主位已被空算符占据,形成空主位。其D结构重复如
下:
(2)[cp Oi[IP ei吃了鸡j]]
当然,如果“鸡”在其它成分移入主位前率先进入主位,则是可以的。假设句(1)的主语为“我”并
且没有移位,如下:
(3)鸡,我吃了。
但这时“我”则不可能再移入主位,因为主位已被占据;于是“我”亦不可能被删略,因为根据我们的
空主位规则,只有移入主位的成分可删略。那么在与D结构(2)对应的S结构中,“鸡”应该选择哪一个
位置作为落脚点?乔姆斯基在《语障》(chomsky,1986b)一书中对他的X理论作了局部修正,他把S写作I
P,把S?写作CP,这样,IP和CP便都体现为向心结构了(endocentric consturction)。X理论中的
CP的结构如下:
(4)a.C"→Spec;c'
b.C'→C;IP
其中,C与IP一起形成C?;C?又与标志语(specifier)一起形成最大投射C″或CP。标志语[
Spec,CP]位置是疑问词移位的落脚点。如果我们把汉语的主位放在[Spec,CP]这一位置,那么CP的中心
词(head)C位置还空着。这时句(2)中的“鸡”在S结构能否移向C?回答是:不能。因为把“鸡”移
入C将违反“双重充盈COMP鉴别式”。
(5)双重充盈COMP鉴别式[⑩](filtre):
当一个具有语音形式的wh短语占据某一CP的Spec时,这一CP的中心词C不能再支配一个具有语音形
式的标句词。然而,从“鸡吃了”这一表层形式来看,“鸡”在S结构确实经历了移位,那么它移取的是一
个什么位置?
1.作为附加过程的子主题化运动
请看下面的一个选自波兰语的例句:
(6)Maria zastanawiala sie[kto co Maria wondered who what przyniseie]would bring。
玛丽亚想知道谁会带来什么’
句(6)方括号内的间接问句有两个wh词引号。表面看来,句(6)似乎违反了“双重充盈鉴别式”的
规定,但这个句子却是完全正确的,这一情况需要得到解释。波兰语句子(6)之所以正确,在于co在S结
构并没移入C,而是附加(adjoin)到IP上去了。co之彰的kto则按常规移入[Spec,CP]。如下:
(附图 [图])
在(7)中,具有语音形式的成分占据了[Spec,CP]位置,而C处却空着,故不违反鉴别式*5)的规
定。
在(7)中有两个IP,IP[,1]是基础最大投射(base maximal projection),IP[,2]支
配着基础最大投射IP[,1]和附加的NP。NP受IP[,2]支配但却不受IP[,1]的支配。关
于支配[①①]乔姆斯定义如下:
在(7)中,A便是NP,B是I的最大投射,即IP[,1]加IP[,2]。NP并不受I的最大
投射的每一个成分的支配,因为IP不支配它。但同时NP又没脱离I最大投射的支配范围,因为IP[,
2]支配着它。故NP并没有被从IP排除出去。对于排除(Exclusion)乔姆斯基定义如下:
(9)如果B的成分没有一个支配A,B排除A于B外。(chomsky 1986b)
形象地说,由于附加而设立的位置宛如阳台。一个人在阳台上时,我们既不能说他在屋外又不能说他在
屋内。乔姆斯基规定短语只能附加到最大投射上去,附加的位置只能是?位置。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鸡”在与D结构(2)对应的S结构中的位置了。这一位置是一个附加位置,一
个?位置,即我们所说的子主位。(2)的S结构如下:
(10)[cp Oi[鸡j[IP ti吃了tj]]]
为什么要把这一附加位置称为子主位呢?这是因为在汉语中(i)附加过程相当于主题化过程;(ii)在
表层句子形式(surface form)中可找到子主位存在的明证。
在主题化运动中,主题化了的成分总是从A位置移入?位置,并?约束自己的语迹;同时,留下的语迹
有格标记。而子主位的形成便是一个子主题化过程,以上的条件亦完全满足。和主题化一样,子主题化在汉
语也是一个经常性的运动,于是相应产生了子主位,这是子主位产生的句法依据。由于子主位也是人们注意
力集中的焦点,它的存在也具有心理现实性。对 《汉语中的主位与子主位(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341.html
略是出于句法上还是出于语用上或文体上的原因,主位由于它的位置和地位在句子结构中的突出性,使得大
量的主语或宾语省略在句法上成为可能。实际上,在心理上人们总是把省略的成分自动地放在主位上来理解
,使得省略的成分虽无语音形式依然在人们的心理上占据突出位置,从而不影响理解的完整性。由此可见,
空主位的存在完全在于其心理现实性。
至此,我们可以把汉语空主位的形成规则形式化地说明如下:
(7)任何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中的任何一个,且只有一个,可以随意性地(optionally)移入主位;
只有移入主位的成分可以随意删略;移位后留下的语迹总是受主位位置上的算符?约束。
三、子主位假设
前面说过,汉语的主位突出还表现在子主位(sub-topic)的独特存在上。子主位是笔者的一个假设,
姑且称之为子主位假设(sub-topihypothesis)。那么,子主位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存在的呢?
当句子“鸡吃了”表示“某人吃了鸡”这一层意思时,“鸡”似乎占据主位位置,因为我们还可以用逗
号把“鸡”和其它成分分开:
(1)鸡,吃了。
但从它的D结构看出“鸡”不可能占据主位,因为主位已被空算符占据,形成空主位。其D结构重复如
下:
(2)[cp Oi[IP ei吃了鸡j]]
当然,如果“鸡”在其它成分移入主位前率先进入主位,则是可以的。假设句(1)的主语为“我”并
且没有移位,如下:
(3)鸡,我吃了。
但这时“我”则不可能再移入主位,因为主位已被占据;于是“我”亦不可能被删略,因为根据我们的
空主位规则,只有移入主位的成分可删略。那么在与D结构(2)对应的S结构中,“鸡”应该选择哪一个
位置作为落脚点?乔姆斯基在《语障》(chomsky,1986b)一书中对他的X理论作了局部修正,他把S写作I
P,把S?写作CP,这样,IP和CP便都体现为向心结构了(endocentric consturction)。X理论中的
CP的结构如下:
(4)a.C"→Spec;c'
b.C'→C;IP
其中,C与IP一起形成C?;C?又与标志语(specifier)一起形成最大投射C″或CP。标志语[
Spec,CP]位置是疑问词移位的落脚点。如果我们把汉语的主位放在[Spec,CP]这一位置,那么CP的中心
词(head)C位置还空着。这时句(2)中的“鸡”在S结构能否移向C?回答是:不能。因为把“鸡”移
入C将违反“双重充盈COMP鉴别式”。
(5)双重充盈COMP鉴别式[⑩](filtre):
当一个具有语音形式的wh短语占据某一CP的Spec时,这一CP的中心词C不能再支配一个具有语音形
式的标句词。然而,从“鸡吃了”这一表层形式来看,“鸡”在S结构确实经历了移位,那么它移取的是一
个什么位置?
1.作为附加过程的子主题化运动
请看下面的一个选自波兰语的例句:
(6)Maria zastanawiala sie[kto co Maria wondered who what przyniseie]would bring。
玛丽亚想知道谁会带来什么’
句(6)方括号内的间接问句有两个wh词引号。表面看来,句(6)似乎违反了“双重充盈鉴别式”的
规定,但这个句子却是完全正确的,这一情况需要得到解释。波兰语句子(6)之所以正确,在于co在S结
构并没移入C,而是附加(adjoin)到IP上去了。co之彰的kto则按常规移入[Spec,CP]。如下:
(附图 [图])
在(7)中,具有语音形式的成分占据了[Spec,CP]位置,而C处却空着,故不违反鉴别式*5)的规
定。
在(7)中有两个IP,IP[,1]是基础最大投射(base maximal projection),IP[,2]支
配着基础最大投射IP[,1]和附加的NP。NP受IP[,2]支配但却不受IP[,1]的支配。关
于支配[①①]乔姆斯定义如下:
(8)仅当A受B的每个成份(segment)支配时,A受B的支配。(chomsky,1986b)
在(7)中,A便是NP,B是I的最大投射,即IP[,1]加IP[,2]。NP并不受I的最大
投射的每一个成分的支配,因为IP不支配它。但同时NP又没脱离I最大投射的支配范围,因为IP[,
2]支配着它。故NP并没有被从IP排除出去。对于排除(Exclusion)乔姆斯基定义如下:
(9)如果B的成分没有一个支配A,B排除A于B外。(chomsky 1986b)
形象地说,由于附加而设立的位置宛如阳台。一个人在阳台上时,我们既不能说他在屋外又不能说他在
屋内。乔姆斯基规定短语只能附加到最大投射上去,附加的位置只能是?位置。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鸡”在与D结构(2)对应的S结构中的位置了。这一位置是一个附加位置,一
个?位置,即我们所说的子主位。(2)的S结构如下:
(10)[cp Oi[鸡j[IP ti吃了tj]]]
为什么要把这一附加位置称为子主位呢?这是因为在汉语中(i)附加过程相当于主题化过程;(ii)在
表层句子形式(surface form)中可找到子主位存在的明证。
在主题化运动中,主题化了的成分总是从A位置移入?位置,并?约束自己的语迹;同时,留下的语迹
有格标记。而子主位的形成便是一个子主题化过程,以上的条件亦完全满足。和主题化一样,子主题化在汉
语也是一个经常性的运动,于是相应产生了子主位,这是子主位产生的句法依据。由于子主位也是人们注意
力集中的焦点,它的存在也具有心理现实性。对 《汉语中的主位与子主位(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