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
第五辑,文物出版社,1999。)对书中不足多有订正。
郭若愚的《战国楚简文字编》(1994)(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是仰天湖和信阳两批竹简的文字汇编。全书摹写很好。由于成书较早,限于种种条件,释字上没有突破。
文字编是基础工作,但如果对文字不作深入研究,只是堆砌材料,粗制滥造,不仅会大大降低其自身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而且使对这一类著作的信誉受到伤害,不可不慎。
从理论上探讨楚文字的构形、特点、流变等的论著不很丰富。李运富的《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研究》(1997)(注:岳麓书杜,1997。)是这方面的力作。全书对楚文字的构形分析细致,凸现楚文字特点,对文字理论很有贡献。
四 楚国玺印、货币及其它文字的研究综述
古玺文字在战国竹简问世之前,算得上是战国文字的大宗。自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1981)《古玺文编》(1981)问世,就越发引人注目。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其分类修订》(1983)(注:《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古玺汇编〉校订》(1984)(注:《〈古玺文编〉校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4。)把古玺文字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战国文字研究贡献十分突出。
对楚国玺印文字的考释,多散见于战国玺印文字丛考及在其它古文字考释中。专门讨论楚玺的论著并不很多,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1982)(注:《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35)”字与真山楚官玺》(2001)(注:《国学研究》第8卷。)、李家浩《楚国官印考释(四篇)》(1984)(注:《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楚国官印考释》(注:《语言研究》1987年第1期。),汤余惠《楚玺两考》(1984)(注:《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郑超《楚国官玺考述》(1986)(注:《文物研究》第2期,1986。),刘钊《楚玺考释六篇》(1999)(注:《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林清源《楚国官玺考释(五篇)》(1997)(注:《中国文字》新22期,1997年。),肖毅《古玺所见楚系官府官名考略》(2001)(注:《江汉考古》2001年第2期。),何琳仪《楚官玺杂识》(2002)(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等文或考字形或考官制,各有所获。
在古玺研究的各种论著中,论及楚玺内容,考释楚玺文字的很多,有些是楚文字研究的重要成果,限于篇幅,在此引述从略。
把楚玺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深入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是楚玺材料不断增加,传世的、出土的续有面世;二是研究成果也有了较丰富的积累。我们期待着一部《楚玺研究》之类的著作早日问世。
楚国货币品类不是很多,货币文字数量也不很大。主要的论著
楚国文字中虽然还有棺木烙印,马甲刻文,木剑墨书、陶文封泥,但都是只言片语,十分有限。对他们的研究很少专门论著,在此就不再详述。
五 楚文字的综合研究综述
第一篇把战国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予以专文论述的是李学勤的《战国题铭概述》(1959),这是战国文字研究的奠基之作。文章把战国文字分为五系,分别论述,楚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楚文字综合研究的开端。战国文字发展到今天,已是古文字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研究领域。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1989)、《战国古文字典》(1998)汤余惠主编的《战国文字编》(2001)皆为煌煌巨著,由此可见战国文字研究迅猛发展之一斑。这些战国文字综合性研究论著中,都有关于楚文字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在后二种大作中,楚文字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把楚文字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综合研究的论著并不很多。据介绍,台湾许学仁的硕士论文是《先秦楚文字研究》(1979)(注:另据有关文章的引文可知,台湾另有林清源《楚国文字构形研究》,东海大学博士论文,1997:许文献《战国楚系多声符字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这是我们知道较早的楚文字专论,惜未见其稿。内地有些学者也开始一些探索。黄锡全《楚系文字略论》(1990)(注:《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陈松长《楚系文字与楚国风俗》(1990)(注:《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罗运环《论楚文字的演变规律》(2000)(注:《古文字研究》第22期,2000。)等文或未能展开,或浅尝辄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单薄。
象曾宪通《楚文字释丛》(1996)(注:《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刘钊《释愠》(1998)(注:《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这样的综考楚文字的文章收获颇丰,而且愈见其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楚文字研究的深入,不仅楚国铜器、简帛等疑难字考释有所突破,而且也推进了甲骨文、西周金文的研究。裘锡圭《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2000)(注:《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据楚简中的“视”区别出金文、甲骨文中的“见”和“视”;赵平安《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中的“娩@(37)”》(2001)(注:赵平安《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娩@(37)”——附释古文字中的“冥”》,《简帛研究2001》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释“@(38)”及相关诸字——论两周时代的职官“@(39)”》(2001)(注:《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达”字两系说——兼释甲骨文所谓“途”和齐金文中所谓“造”字》(2001)(注:《中国文字》新27期,2001。)、刘钊《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2001)(注:《古文字研究》第24期。)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楚文字的大量发现,为考释甲骨文和金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另一方面,楚文字的深入研究也加深了人们对传抄古文和隶定古文的认识。黄锡全的《汗简注释》(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徐再国的《隶定古文疏证》(2002)(注:《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都引用了大量的楚文字材料。这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尚待深入,有必要专门就战国楚文字与传钞古文、隶定古文作比较研究。八十年的楚文字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已公布的材料,尚有很宽广的研究余地,即将陆续公布的材料,研究范围更无法估量,楚文字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我们以为下列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对现有材料需要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首先是字形的整理和研究,各批资料单独字编要继续做好,可见楚文字全貌的《楚文字编》也十分重要。拙作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楚文字编》(1997)把楚文字各种载体上的文字综合整理,汇为一编。此稿经修订增补,即将出版。抛砖引玉,希望对楚文字研究有所补益。
二、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当汇聚整理成《楚文字诂林》,以便学者。
三、继续扩展楚文字的研究范围,以楚文字考释成果为契机,上探甲骨文、金文,下究传抄古文、隶定古文,互求互证,把古文字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注重与其它四系战国文字的比较,充分揭示楚文字的特点。
五、把楚文字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及早弥补、充实楚文字理论研究这一薄弱环节。
六、及时公布新材料,促进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收稿日期]2002-10-07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启的繁体
@②原字车的繁体
@③原字舟加(夸中去二)
@④原字舟加宗
@⑤原字为的繁体加阝
@⑥原字孙的繁体
@⑦原字黑加敢
@⑧原字亻加朋
@⑨原字 《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354.html
郭若愚的《战国楚简文字编》(1994)(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是仰天湖和信阳两批竹简的文字汇编。全书摹写很好。由于成书较早,限于种种条件,释字上没有突破。
文字编是基础工作,但如果对文字不作深入研究,只是堆砌材料,粗制滥造,不仅会大大降低其自身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而且使对这一类著作的信誉受到伤害,不可不慎。
从理论上探讨楚文字的构形、特点、流变等的论著不很丰富。李运富的《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研究》(1997)(注:岳麓书杜,1997。)是这方面的力作。全书对楚文字的构形分析细致,凸现楚文字特点,对文字理论很有贡献。
四 楚国玺印、货币及其它文字的研究综述
古玺文字在战国竹简问世之前,算得上是战国文字的大宗。自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1981)《古玺文编》(1981)问世,就越发引人注目。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其分类修订》(1983)(注:《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古玺汇编〉校订》(1984)(注:《〈古玺文编〉校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4。)把古玺文字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战国文字研究贡献十分突出。
对楚国玺印文字的考释,多散见于战国玺印文字丛考及在其它古文字考释中。专门讨论楚玺的论著并不很多,李学勤《楚国夫人玺与战国时的江陵(1982)(注:《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35)”字与真山楚官玺》(2001)(注:《国学研究》第8卷。)、李家浩《楚国官印考释(四篇)》(1984)(注:《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楚国官印考释》(注:《语言研究》1987年第1期。),汤余惠《楚玺两考》(1984)(注:《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郑超《楚国官玺考述》(1986)(注:《文物研究》第2期,1986。),刘钊《楚玺考释六篇》(1999)(注:《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林清源《楚国官玺考释(五篇)》(1997)(注:《中国文字》新22期,1997年。),肖毅《古玺所见楚系官府官名考略》(2001)(注:《江汉考古》2001年第2期。),何琳仪《楚官玺杂识》(2002)(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等文或考字形或考官制,各有所获。
在古玺研究的各种论著中,论及楚玺内容,考释楚玺文字的很多,有些是楚文字研究的重要成果,限于篇幅,在此引述从略。
把楚玺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深入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是楚玺材料不断增加,传世的、出土的续有面世;二是研究成果也有了较丰富的积累。我们期待着一部《楚玺研究》之类的著作早日问世。
楚国货币品类不是很多,货币文字数量也不很大。主要的论著
有李家浩《试论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1973)(注:《考古》1973年第3期。)、骈宇骞《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1986)(注:中国古文字学年会论文,1979。)。陈剑《释“@(36)”》(2002)(注:《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周年纪念文集》,2002。)楚国货币文字拓本集中收录在汪庆正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中。黄锡全《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释文校正》(1992)(注: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一文对其中释文错误详加考正。
楚国文字中虽然还有棺木烙印,马甲刻文,木剑墨书、陶文封泥,但都是只言片语,十分有限。对他们的研究很少专门论著,在此就不再详述。
五 楚文字的综合研究综述
第一篇把战国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予以专文论述的是李学勤的《战国题铭概述》(1959),这是战国文字研究的奠基之作。文章把战国文字分为五系,分别论述,楚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楚文字综合研究的开端。战国文字发展到今天,已是古文字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研究领域。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1989)、《战国古文字典》(1998)汤余惠主编的《战国文字编》(2001)皆为煌煌巨著,由此可见战国文字研究迅猛发展之一斑。这些战国文字综合性研究论著中,都有关于楚文字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在后二种大作中,楚文字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把楚文字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综合研究的论著并不很多。据介绍,台湾许学仁的硕士论文是《先秦楚文字研究》(1979)(注:另据有关文章的引文可知,台湾另有林清源《楚国文字构形研究》,东海大学博士论文,1997:许文献《战国楚系多声符字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这是我们知道较早的楚文字专论,惜未见其稿。内地有些学者也开始一些探索。黄锡全《楚系文字略论》(1990)(注:《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陈松长《楚系文字与楚国风俗》(1990)(注:《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罗运环《论楚文字的演变规律》(2000)(注:《古文字研究》第22期,2000。)等文或未能展开,或浅尝辄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单薄。
象曾宪通《楚文字释丛》(1996)(注:《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刘钊《释愠》(1998)(注:《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这样的综考楚文字的文章收获颇丰,而且愈见其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楚文字研究的深入,不仅楚国铜器、简帛等疑难字考释有所突破,而且也推进了甲骨文、西周金文的研究。裘锡圭《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2000)(注:《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据楚简中的“视”区别出金文、甲骨文中的“见”和“视”;赵平安《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中的“娩@(37)”》(2001)(注:赵平安《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娩@(37)”——附释古文字中的“冥”》,《简帛研究2001》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释“@(38)”及相关诸字——论两周时代的职官“@(39)”》(2001)(注:《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达”字两系说——兼释甲骨文所谓“途”和齐金文中所谓“造”字》(2001)(注:《中国文字》新27期,2001。)、刘钊《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2001)(注:《古文字研究》第24期。)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楚文字的大量发现,为考释甲骨文和金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另一方面,楚文字的深入研究也加深了人们对传抄古文和隶定古文的认识。黄锡全的《汗简注释》(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徐再国的《隶定古文疏证》(2002)(注:《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都引用了大量的楚文字材料。这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尚待深入,有必要专门就战国楚文字与传钞古文、隶定古文作比较研究。八十年的楚文字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已公布的材料,尚有很宽广的研究余地,即将陆续公布的材料,研究范围更无法估量,楚文字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我们以为下列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对现有材料需要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首先是字形的整理和研究,各批资料单独字编要继续做好,可见楚文字全貌的《楚文字编》也十分重要。拙作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楚文字编》(1997)把楚文字各种载体上的文字综合整理,汇为一编。此稿经修订增补,即将出版。抛砖引玉,希望对楚文字研究有所补益。
二、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当汇聚整理成《楚文字诂林》,以便学者。
三、继续扩展楚文字的研究范围,以楚文字考释成果为契机,上探甲骨文、金文,下究传抄古文、隶定古文,互求互证,把古文字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注重与其它四系战国文字的比较,充分揭示楚文字的特点。
五、把楚文字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及早弥补、充实楚文字理论研究这一薄弱环节。
六、及时公布新材料,促进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收稿日期]2002-10-07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启的繁体
@②原字车的繁体
@③原字舟加(夸中去二)
@④原字舟加宗
@⑤原字为的繁体加阝
@⑥原字孙的繁体
@⑦原字黑加敢
@⑧原字亻加朋
@⑨原字 《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