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反思
潮文学”和“非主潮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和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两分法给研究者们带来 的尴尬。
第五,我们是否应该对复杂的文学史采取“非白即黑,非好即坏”式的简单化的观察 和评价方式。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学生活中,都有所谓“风派人物”之说,这一般是 指那些投机分子。在看待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时,习惯于使用简单颠倒之方式的人们, 当然不是什么投机分子,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却有些近似于“风派人物”。过去,在极左 文艺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制约与影响下,我们曾经批判过不少作家,也并非科学地颂扬 过另一些作家。今天要否定极左文艺路线和庸俗社会学,在某些人看来,似乎只要颠倒 过来,肯定过去被批判的作家,否定过去被颂扬的作家,就是彻底的革新了。譬如说上 文已提及的高尔基和索尔仁尼琴,对于这两位作家,我们能够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代 替对他们的复杂思想与创作的深入研究吗?能够以简单化的方式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吗? 思想方法的简单化之苦,我们已经饱尝了,可是要真正摆脱这种简单化,还不是那么简 单的事情。
最后,我们的俄罗斯文学史研究者,是否应该在百忙之中也抽空读一读西方学者、俄 罗斯学者编写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方面的著作,作一番比较和对照,看一看别国学 者的著作在资料水平、框架体例、观察视点、描述方式等各方面和我们究竟有哪些不同 ,思考一下他们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参照的地方。例 如,根据我个人所接触到的有限资料,英国哈里·穆尔和艾伯特·帕里合著的《二十世 纪俄国文学》(1976),美国爱德华·布朗的《十月革命以来的俄国文学》(1985),侨居 国外的俄罗斯学者马克·斯洛尼姆的《现代俄罗斯文学:从契诃夫到当前》(1955)、《 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作家与问题》(1977),格列勃·司徒卢威的《列宁与斯大林时期的 俄国文学:1917—1953》(1971)、《流亡中的俄罗斯文学》(1984)等,都是水平较高、 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史著作。由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乔治·尼瓦等主编、 西方十五国学者合作编写的七卷本《俄罗斯文学史》,从1986年开始陆续出版,其中的 第四至六卷为论述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由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多位 学者合作、弗·克尔德什主编的大型《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其中的《世纪之交的 俄罗斯文学(1890至1920年代初)》(两卷集,共1700余页),已于2000—2001年由俄罗斯 遗产出版社出版。这后两种文学史著作,材料详实,分析透彻,显示出在与哲学、宗教 、艺术等学科的联系中把握文学现象的“大文学史”意识,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 鉴。
我们指出当前我国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提 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完全无意于对某些研究者个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出评价,其目的 仅仅在于探讨一种更为科学、更有成效的文学史研究方法。事实上,我国的老一代俄罗 斯文学研究者在细读原著、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讲求朴实无华的学风等方面,已积 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后来者的研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目前仍然在继续从事二十世 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老中青学者,也在研究思路的拓宽、研究资料的占有和研究方法的 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因此,我们完全有 理由相信,我国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通过认真地总结经验,发现和克服存在的不 足,一定能够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国的整个外国文学研 究、为中国文学在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反思(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359.html
第五,我们是否应该对复杂的文学史采取“非白即黑,非好即坏”式的简单化的观察 和评价方式。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学生活中,都有所谓“风派人物”之说,这一般是 指那些投机分子。在看待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时,习惯于使用简单颠倒之方式的人们, 当然不是什么投机分子,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却有些近似于“风派人物”。过去,在极左 文艺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制约与影响下,我们曾经批判过不少作家,也并非科学地颂扬 过另一些作家。今天要否定极左文艺路线和庸俗社会学,在某些人看来,似乎只要颠倒 过来,肯定过去被批判的作家,否定过去被颂扬的作家,就是彻底的革新了。譬如说上 文已提及的高尔基和索尔仁尼琴,对于这两位作家,我们能够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代 替对他们的复杂思想与创作的深入研究吗?能够以简单化的方式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吗? 思想方法的简单化之苦,我们已经饱尝了,可是要真正摆脱这种简单化,还不是那么简 单的事情。
最后,我们的俄罗斯文学史研究者,是否应该在百忙之中也抽空读一读西方学者、俄 罗斯学者编写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方面的著作,作一番比较和对照,看一看别国学 者的著作在资料水平、框架体例、观察视点、描述方式等各方面和我们究竟有哪些不同 ,思考一下他们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参照的地方。例 如,根据我个人所接触到的有限资料,英国哈里·穆尔和艾伯特·帕里合著的《二十世 纪俄国文学》(1976),美国爱德华·布朗的《十月革命以来的俄国文学》(1985),侨居 国外的俄罗斯学者马克·斯洛尼姆的《现代俄罗斯文学:从契诃夫到当前》(1955)、《 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作家与问题》(1977),格列勃·司徒卢威的《列宁与斯大林时期的 俄国文学:1917—1953》(1971)、《流亡中的俄罗斯文学》(1984)等,都是水平较高、 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史著作。由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乔治·尼瓦等主编、 西方十五国学者合作编写的七卷本《俄罗斯文学史》,从1986年开始陆续出版,其中的 第四至六卷为论述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由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多位 学者合作、弗·克尔德什主编的大型《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其中的《世纪之交的 俄罗斯文学(1890至1920年代初)》(两卷集,共1700余页),已于2000—2001年由俄罗斯 遗产出版社出版。这后两种文学史著作,材料详实,分析透彻,显示出在与哲学、宗教 、艺术等学科的联系中把握文学现象的“大文学史”意识,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 鉴。
我们指出当前我国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提 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完全无意于对某些研究者个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出评价,其目的 仅仅在于探讨一种更为科学、更有成效的文学史研究方法。事实上,我国的老一代俄罗 斯文学研究者在细读原著、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讲求朴实无华的学风等方面,已积 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后来者的研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目前仍然在继续从事二十世 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老中青学者,也在研究思路的拓宽、研究资料的占有和研究方法的 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因此,我们完全有 理由相信,我国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通过认真地总结经验,发现和克服存在的不 足,一定能够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国的整个外国文学研 究、为中国文学在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