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二、心理语言学初期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三大理论的影响:一是以华生(J.B.Watson,1878~1858)和斯金纳(B.F.Skinner,1904)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二是以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1933)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三是以珊南(C.Shannon,1948)为代表的信息理论。
首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始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的学说。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接而形成的。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1957年,斯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尽管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除了行为主义理论,以布隆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也为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其特点是用行为主义的原则研究意义,在确立语言单位时坚持严格的发展程序,总体上关心语言学的自由地位和科学性。尽管他的理论受到语义学家里奇(Geoffrey Leech)的批评并成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牺牲品”,然而,布隆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而且也成了心理语言学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珊南(Shannon)为代表的“信息论”的研究。信息论的研究牵涉到信息的计量、传送、变换、处理和储存。在语言的研究方面,信息理论认为语言的输出表现为一系列的信息符号,依次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向语言学家对语言信息分布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仿照的依据,同时也向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自1948年信息论问世以来,信息理论中很多的研究方法都被心理语言学家所采用,用来研究“语言的感知”、“语言的产生”以及“语言信息的统计”和“信息分析”。特别是在“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的研究方面,大量语言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均采用了信息论的研究方法。
三、心理语言学中期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语言学的中期发展大体可以从1960年算起至1975年,共15年的时间。这主要是以西方心理语言学专著的大量问世为根据的。无论该划分是否准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无疑是心理语言学发展壮大的“酝酿期”,而这个时期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勒考夫(Lakoff)的“生成语义学”的研究理论为“动力源”的。
首先,乔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可归结为以下4点:一是他强调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二是他针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强调了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三是他提出了“语言模块”论,区别了语言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与认知系统的规则和表征的不同;四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也是影响此后语言研究最为重要的新的语言理论。然而,正当乔姆斯基在努力修正自己的理论并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模式之时,以勒考夫(Lakoff)为代表的“生成语义学派”与以乔姆斯基本人为代表的“解释语义学派”又在深层结构的“深度”问题上发生了争议:勒考夫认为深层结构还不够“深”,而乔姆斯基则认为深层结构已经“太深”。此后,尽管有人又提出“格语法”或“功能语法”或“交际语法”等的理论,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勒考夫提出的“生成语义”的理论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语言学的研究。
四、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言语产生
“言语产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2)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3)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4)言语产生模型。首先,“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对“言语失误”、“言语停顿”、“言语障碍”的数据分析,研究言语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言语产生的因素。第二,在“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的研究中,主要通过人们在“音素段”、“语音特征”、“单词”、“词素”和“短语”5个方面的语言行为以及对言语者所表现出的“言语失误”现象的分析,研究言语的产生过程。第三,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言语计划;(2)词汇组织;(3)口误和言语失误的特征和起因。在“言语计划”的研究方面,主要以莱施勒(Lashley,1951)的“词语产生表现”和佛恩尼(Fournie)的“词语层级组织”等的研究理论为基础,专门探究语言产生模型中“言语表现”和“言语失误”的阶段和言语失误的预测。在“词汇组织”的研究方面,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88)和戈莱特(Garrett,1988)有关同音异义词和近似音词所造成的言语失误的论说为基础,揭示“语义替换”、“音位替换”以及“语义/音位混合”等现象并以此研究词汇组织的过程以及造产言语失误的原因。在“口误”和“言语失误的特征和成因”的研究方面,主要以戈莱特(Garrett,1988)和卡特勒(Curler,1980)有关“词缀”和“功能词”在句中“换位”现象的分析为基础,探究言语失误的规律、成因以及言语产生的过程。第四,对言语产生以及言语加工模型的研究,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71)提出的“话语生成器模型”、由戴尔(Dell,1986)提出的“扩散激活模型”和由莱沃尔特(Levelt,1989)提出的“信息构成器”分别代表的“串行模型”、“并行模型”和以莱沃尔特的“信息构成模型”的研究为基础,从语音的辨听,到单词的提取以至到语意的联接和确认,讨论言语产生的过程以及影响言语产生的各种因素。
2.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不但是心理学和语言学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且也是心理语言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1)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2)言语感知的发展;(3)儿童语言词汇;(4)句子的学习及理解;(5)语言的交际用途;(6)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研究儿童日记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385.html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三大理论的影响:一是以华生(J.B.Watson,1878~1858)和斯金纳(B.F.Skinner,1904)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二是以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1933)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三是以珊南(C.Shannon,1948)为代表的信息理论。
首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始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的学说。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接而形成的。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1957年,斯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尽管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除了行为主义理论,以布隆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也为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其特点是用行为主义的原则研究意义,在确立语言单位时坚持严格的发展程序,总体上关心语言学的自由地位和科学性。尽管他的理论受到语义学家里奇(Geoffrey Leech)的批评并成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牺牲品”,然而,布隆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而且也成了心理语言学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珊南(Shannon)为代表的“信息论”的研究。信息论的研究牵涉到信息的计量、传送、变换、处理和储存。在语言的研究方面,信息理论认为语言的输出表现为一系列的信息符号,依次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向语言学家对语言信息分布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仿照的依据,同时也向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自1948年信息论问世以来,信息理论中很多的研究方法都被心理语言学家所采用,用来研究“语言的感知”、“语言的产生”以及“语言信息的统计”和“信息分析”。特别是在“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的研究方面,大量语言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均采用了信息论的研究方法。
三、心理语言学中期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语言学的中期发展大体可以从1960年算起至1975年,共15年的时间。这主要是以西方心理语言学专著的大量问世为根据的。无论该划分是否准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无疑是心理语言学发展壮大的“酝酿期”,而这个时期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勒考夫(Lakoff)的“生成语义学”的研究理论为“动力源”的。
首先,乔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可归结为以下4点:一是他强调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二是他针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强调了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三是他提出了“语言模块”论,区别了语言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与认知系统的规则和表征的不同;四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也是影响此后语言研究最为重要的新的语言理论。然而,正当乔姆斯基在努力修正自己的理论并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模式之时,以勒考夫(Lakoff)为代表的“生成语义学派”与以乔姆斯基本人为代表的“解释语义学派”又在深层结构的“深度”问题上发生了争议:勒考夫认为深层结构还不够“深”,而乔姆斯基则认为深层结构已经“太深”。此后,尽管有人又提出“格语法”或“功能语法”或“交际语法”等的理论,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勒考夫提出的“生成语义”的理论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语言学的研究。
四、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言语产生
“言语产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2)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3)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4)言语产生模型。首先,“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对“言语失误”、“言语停顿”、“言语障碍”的数据分析,研究言语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言语产生的因素。第二,在“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的研究中,主要通过人们在“音素段”、“语音特征”、“单词”、“词素”和“短语”5个方面的语言行为以及对言语者所表现出的“言语失误”现象的分析,研究言语的产生过程。第三,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言语计划;(2)词汇组织;(3)口误和言语失误的特征和起因。在“言语计划”的研究方面,主要以莱施勒(Lashley,1951)的“词语产生表现”和佛恩尼(Fournie)的“词语层级组织”等的研究理论为基础,专门探究语言产生模型中“言语表现”和“言语失误”的阶段和言语失误的预测。在“词汇组织”的研究方面,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88)和戈莱特(Garrett,1988)有关同音异义词和近似音词所造成的言语失误的论说为基础,揭示“语义替换”、“音位替换”以及“语义/音位混合”等现象并以此研究词汇组织的过程以及造产言语失误的原因。在“口误”和“言语失误的特征和成因”的研究方面,主要以戈莱特(Garrett,1988)和卡特勒(Curler,1980)有关“词缀”和“功能词”在句中“换位”现象的分析为基础,探究言语失误的规律、成因以及言语产生的过程。第四,对言语产生以及言语加工模型的研究,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71)提出的“话语生成器模型”、由戴尔(Dell,1986)提出的“扩散激活模型”和由莱沃尔特(Levelt,1989)提出的“信息构成器”分别代表的“串行模型”、“并行模型”和以莱沃尔特的“信息构成模型”的研究为基础,从语音的辨听,到单词的提取以至到语意的联接和确认,讨论言语产生的过程以及影响言语产生的各种因素。
2.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不但是心理学和语言学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且也是心理语言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1)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2)言语感知的发展;(3)儿童语言词汇;(4)句子的学习及理解;(5)语言的交际用途;(6)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研究儿童日记的
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言表现的观察。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在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第四,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成和理解策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