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世界史论文 >> 正文

论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的演变——从文化与民族心理分析


是中国的内政,因此没有必要通知苏联。中国共产党炮击金门这一决策表明:中国决定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政策,突破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束缚,充分体现出独立自主的战略地位。
  
  台海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1958年以后,随着中苏两国内外政策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传统文化无疑对中苏关系的破裂起了重要作用。
  
  (二)苏联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俄罗斯民族具有极端性和情绪化的特点
  
  俄罗斯民族是个非常爱走极端、情绪化严重的民族,其鲜明的民族心理特点是极端性。(世界史论文 fanwen.oyaya.net)俄罗斯人习惯于在处理事情时从一个极端步入另一个极端,不会选择任何妥协的方案。俄罗斯著名学者德·谢·利哈乔夫院士也认为:“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端性的,从一端迅速而突然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不可预测的民族。”[5]由此可见,俄罗斯人具有极端性和情绪化的特点,他们不懂中国的中庸之道,性格具有明显的非此即彼的特点。
  
  在中苏关系走向恶化的过程中,赫鲁晓夫极端性和情绪化的个性特征更是表现地淋漓尽致。赫鲁晓夫对毛泽东也越来越不满,两人的冲突也时有发生。为了发泄对中国共产党的不满,在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时刻,赫鲁晓夫在公共场合诋毁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充分暴露出赫鲁晓夫极端性和情绪化的个性特征。例如,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期间,当谈到中印边界问题时,蛮横地说:“西藏正好与印度毗邻,印度认为有一个独立的邻居是至为重要的,西藏本身不能对印度构成任何威胁。难道中国不理解这点吗?”[6]还补充说:“中国为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山——西藏而同印度发生冲突很不值得。”[7]由此可知,赫鲁晓夫极端性和情绪化的个性特征终于导致中苏关系的发展到最终破裂的地步。
  
  2.俄罗斯传统文化中具有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特点
  
  “民族主义的问题在俄罗斯由来已久”[8]。从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王朝覆灭,俄国由偏居欧洲东北角的一个小公国,扩展成横跨欧亚两大洲、濒临三大洋的庞大殖民帝国,“随着俄罗斯殖民帝国版图的最终形成,以种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为基础,以领土扩张、政治压迫和奴役、经济掠夺、文化强制同化为目的,以主动进攻为表现形式的大俄罗斯主义最终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形成。”[9]
  
  大国沙文主义一直影响着中俄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大肆侵略,为中俄关系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苏联政府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阻碍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苏两国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和平等的外交关系,但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日益膨胀,极大地破坏了中苏两国兄弟般的情谊。中苏关系的破裂始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随后的1958年,在大国沙文主义影响下,苏联提出了在中国建立涉及中国主权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遭到中国领导人的坚决反对。在台湾问题上,当1958年中国炮击金门时,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没有事先通知大为不满,认为这是中国对苏联地位的挑战。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使中苏关系更加恶化,从此中苏关系进入了无休止的论战中。
  
  三、结语
  
  中苏关系恶化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这诸多因素中,不同的文化与民族心理在赫鲁晓夫时期的中苏冲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长期的特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历史产物的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和观念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后来人的观察与思考。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深深地影响了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两国领导人的思维和决策。
  
  参考文献:
  
  [1]师哲。领袖毛泽东——师哲回忆[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125.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96.
  
  [3]傅乐成。汉唐史论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362.
  
  [4]李越然,权延赤。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151.
  
  [5][俄]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
  
  [6]晋夫。文革前十年的中国[M].北京:中国共产党党史出版社,1998:227.
  
  [7]李越然在1997年“冷战与中苏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2)。
  
  [8]陈黎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
  
  [9]张建华。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考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

《论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的演变——从文化与民族心理分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39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世界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