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五地词汇相关度的计量研究
(3)结果:趋向一个区域。相关度所显示的只是共时平面上的一个结果,或者说,只是一种平均趋向。我们并不知道相关的部分是趋同的结果还是原来就相同。但大部分基本词汇变化的结果并不是均匀或随机分布的,而是趋向一个区域的。如果用相关度来标示这种结果的话,词频和词汇个数的分布,在相关度上就会趋向某个共同的区间。也就是说,无论各地方言如何变化,大部分词在变化后,虽然在同一方言区内不同方言点的语音表现形式会参差不齐,但每个词总会有一部分相关的成分,如果将这部分相关的成分量化,就会发现它们趋向一定的区间。如果在不同的共时平面上,这个区间在数值上基本相等的话,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年后,同一方言区中不同点的方言仍能保持许多共性;如果在不同的共时平面上,这个区间在数值上不等的话,我们就能看出语言的变化速度。
五 接近率
5.1 任意两地相关度的分析
在第四节中,我们利用每条词的相关度,从横向的角度对每条词的变化趋向作了分析。这里,我们从纵向角度对所有基本词汇每两地总的接近率作一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得到一个上海、临海、衢州、金华和温州词汇相关度的矩阵。
吴语五地784词接近率比较表
上海 临海 衢州 金华 温州
上海 0.5927 0.5446 0.4162 0.3531
临海 0.4803 0.3938 0.3318
衢州 0.3932 0.3208
金华 0.3011
温州
从这张矩阵图中可以看出:(1)上海和其它地方的接近率最高,其次是临海、衢州、金华,最低的是温州;(2)矩阵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十分整齐,都是由大到小排列的;(3)五地两两相关度的平均值为0.4132,和上海、金华的接近率最为相近。而矩阵的中心——临海与金华的接近率与平均接近率的相近程度则仅次于上海和金华的相关度。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因为上海是经济中心,在各地方言中,上海话处于优势方言的地位,各地方言不知不觉地会受到上海话的影响。所以表现在这个矩阵中,上海话和其他地方的接近率最高。(2)由上述结论可以推出:优势方言的词汇扩散比较容易。(3)以临海、金华的接近率为矩阵的中心接近率,中心接近率左面和上面的接近率与中心接近率的比值要比右面和下面的大得多。同时,与优势方言接近率高的那些方言,与其它方言的接近率也高。这说明词汇扩散是有方向性的,其速度是随着优势方言的词汇扩散范围的增大而递减的。
5.2 词汇异同比较的分析
游汝杰曾利用《浙江方言词》提供的材料,选择其中200个词,比较各片异同,结果见下表。表的上端列出七个地点方言,其中绍兴、金华、丽水、临海和温州分别依次代表吴语的太湖片、婺州片、丽衢片、台州片和瓯江片;苍南在浙南,属闽语,淳安在浙西,属徽语,皆与吴语区比邻,录此以资比较。
吴语各片二百词接近率比较表
绍兴 金华 丽水 临海 温州 苍南 淳安
绍兴 200
金华 85 200
丽水 68 83 200
临海 64 74 67 200
温州 59 66 90 72 200
苍南 47 50 54 42 63 200
淳安 73 84 71 68 60 48 200
说明:(1)温州跟丽水接近率最高,为45%。
(2)温州跟绍兴接近率最低,为29.5%。
(3)绍兴跟金华、丽水、临海和温州四地的平均接近率为34.5%。
(4)温州、金华、丽水和临海四地相互间的平均接近率为38%。
(5)温州跟苍南的接近率高达31.5%,
超过跟绍兴的接近率。
(6)金华跟淳安的接近率高达42%,超过跟吴语内部各片的接近率。
根据上述分析,游的结论为:相邻方言片的接近率较高,词汇向邻近地区的扩散较容易。
5.3 两种结论的比较
得出“词汇向邻近地区的扩散较容易”和“优势方言的词汇扩散比较容易”这两个不同结论的原因在于:(1)所用的词汇不同;(2)选用的代表点不同:游选的“绍兴”和“丽水”,本文用的是“上海”和“衢州”;(3)游从方言地理角度进行分析总结;本文从共时平面的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收稿日期]2002-02-01
【参考文献】
[1] 赵元任.现代吴语研究[M].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1928.
[2] 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 陆致极.汉语方言间亲疏关系的计量描写[J].中国社会科学,1987,(1).
[4]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 许宝华,汤珍珠.上海市区方言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6] 郑锦全.汉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研究[J].中国语文,1988,(2):87-102.
[7] 郑锦全.汉语方言沟通度的计算[J].中国语文,1994,(1):35-43.
[8] 马希文.比较方言学中的亲疏计量方法[J].中国语文,1988,(2):348-360.
[9]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10] 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1]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2] 沈榕秋,陶芸.上海现代方音的速度变化[J].复旦学报1992,(4):109-113.
[13] 王士元,沈钟伟.方言关系的计量表述[J].中国语文,1992,(2):81-92.
[14]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5] 游汝杰.温州方言词典[S].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6] 曹志耘.金华方言词典[S].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7] 陈保亚.论汉语接触与语言联盟[M].语文出版社,1996.
[18] 许宝华,陶寰.上海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9] 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0] 游汝杰,杨蓓.广东话、上海话和普通话词汇接近率的计量研究[J].汉语计量与计算机研究,1998,(12):57-77.
[21]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语文出版社,1999.
[22] Sanzheng Qiao & William Shi-Yuan W 《吴语五地词汇相关度的计量研究(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