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字学论文 >> 正文

方位语素地理名词造词的内在手段和外在因素


定的造词范畴。
    §2方语地名造词的外在因素
  地名反映空间概念,所以影响地名造词的外在因素主要是空间因素。这些空间因素如下。
  2.1参照 要在空间上确定位置,必须首先确认定位的基准,这种用来定位的基准就是参照。参照不同,命名的结果也不同,在“关东”这个词中,“关”是命名时的参照,它可以特指函谷关,也可以特指山海关,由此造成“关东”一词不同的所指。反映在造词上,参照有内参照和外参照的不同。
  2.1.1内参照 方语地名在造词时常常会形成词偶,关内-关外、川东-川西、河内-河外、前藏-后藏、北洋-南洋、东德-西德等都是相对出现的。然而有些方语地名只有单项出现,形成对立空位,比如西蜀—  *  东蜀、南岭—  *  北岭、南粤—  *  北粤、北陵(在沈阳)—  *  南陵、西藏—  *  东藏、西口—  *  东口、岭南—  *  岭北、塞外—  *  塞内、海南—  *  海北、陇右—  *  陇左等。
  上面前五组词中,处于空位的地域客观上并不存在,与之相对处于实位的地名似乎没有必要用方位语素加以区别;在后五组词中,处于空位的地域客观上是存在的,但名称是虚拟的。这主要是由处在实位上的造词的特殊参照造成的,即造词者观察的立足点是中国的核心地区,蜀地、藏地正在其西面,南岭、海南正在其南面;以上海市中心为立足点,浦东正在其东面;诸如此类。对造词者来说,造词时其自身的立足点——参照点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处于空位的虚拟地名的所指地域无论客观上存在与否,都没有必要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我们把这种在造词时默认存在的,在语言形式上没有标记的参照叫做内参照。实位地名中出现的方位语素,如西(蜀)、北(陵)、(塞)外、(海)南等,其作用在于标明该地域相对于内参照的方位。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单项方语地名才有内参照,方语地名词偶也可以有内参照,比如东城、西城、南城、北城、里城、外城的内参照是北京的老城,南洋、北洋的内参照是中国大陆。
  2.1.2外参照 相对于内参照,外参照是一种标记参照,是以外在的可以感知的语素形式标示出来的,江左、江右的“江”,关东、关西的“关”,漠南、漠北的“漠”,粤东、粤西的“粤”等都是相关地名定位的具体基准。可以充当外参照的语素多种多样,可以是专有语素,比如(南)越、(北)满、湘(西)、濮(阳)、华(阴);也可以是普通语素、比如江(东)、关(内)、漠(北)、海(南)、岭(南)等;可以是指点指面两可的,比如衡(阳)、城(东)、关(内)、雁(北)、京(西);也可以是指线的,比如道(外)、塞(北)、河(内)、城(里);也可以是倾向于指面的,比如(南)疆、(西)城、(北)国、湖(北)、海(外)等。地名中同外参照搭配的方位语素用以指示该地名所指示的地域相对于外参照的位置,例如南疆的“南”指示南疆在新疆的南部,塞北的“北”指示塞北在边塞长城的北边,等等。
  构成地理名词时,参照的使用情况并不一样。有些词只使用了内参照,没有外参照。左江、右江的位置是以南宁为内参照确定下来的。上关、下关是以大理附近的地势作参照,地势较低的为下关,地势较高的为上关。西藏、南岗、西山、南岭、东海、东关、西江、东城、南洋、中土、东岳、中岳等都是如此。
  有些词只明确了外参照,没明确内参照。山东、山西是以太行山为定位基准的,河南、河北是以黄河为定位基准的,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为定位基准的,都没有提及内参照。其他关西、台北、江北、辽西、衡阳、华阴等都是如此。
  有些词既有内参照,又有外参照。山海关东西两地,以中原地区为内参照,则其西为关内,其东为关外,“关”本身又是外参照。浦东、岭南、海南、道外、塞北、关中、河内、河外、前藏、后藏、江左、江右等都是如此。
  2.2视域 视域是另外一个影响地名造词的重要外在因素。视域就是造词时的观察范围。造词时观察范围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视域。由专有地理语素构成的地名不受视域的影响,因为专有地理语素的所指已经定型。无论在某省境内,还是在全中国境内,甚或在全世界范围内,粤东、闽南、衡阳、华阴、台北、西藏、南满、上蔡的所指都是确定不移的。而由普通地理语素构成的地名情况有很大不同,因为其所指是不确定的。如果视域定格于长江下游,江左又是江东,江右又是江西。如果把视域放大到长江全段,则江左又可用江南称之,江右又可用江北称之。不但视域的空间变换会引起名称和所指的错位,视域在时间上的变换同样会引起这种错位。例如“山东”在战国时期指崤山以东的六国,汉代以后多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近现代缩小至仅指山东省。“畿内”在东周指洛邑附近,在唐代则指长安附近。东关、下关、东城、外城、南京、东山、北山、内环路等与此同理。
  造词同通常所说的构词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同,这一点从方语地名的造词情况可以看得很清楚。构词通常只需要在语言内部考虑构成成分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抽象出语素的结构规律。造词不但要考虑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而且要考虑语言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在探讨方语地名造词时,既要考虑方位语素、地理语素及其结构顺序的特质对造词的限定作用,又要考虑结构成分与所指的对应关系以及空间因素——参照、视域对造词的限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D].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
  [2] 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3] 陆志伟.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4]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 Б·АЖУЧКЕВИЧ.普通地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6]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 吴为章.语序重要[J].中国语文,1995,(6).
  [8] 谢前明.浅议方位词地名[J].中国地名,2000,(2).

《方位语素地理名词造词的内在手段和外在因素(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45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字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