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频伽起源考
现,而希腊司文艺诸女神则常九人同时出现,她们共同的名字叫Musae(缪斯),今日英语Music(音乐)一词就源于Musae一词。笔者推想,这种以群体出现的形式,是敦煌早期石窟中天宫伎乐和后来出现飞天伎乐的基础。印度神话中会唱歌的神鸟(Musikar)和希腊神话中司文艺诸女神缪斯(Musae)二者读音与今日音乐(Music)一词的英语读音相同,其职能相同,其间必有联系。虽然二者有一定的区别,究竟谁先谁后,谁影响谁,至今尚难说清,但是他们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诞生、在宗教艺术传播过程中发展这是肯定的。古希腊神话中有翼神兽多不胜数,兽兽组合的艺术形象亦举不胜举:鹰首狮身、背生翅膀的格律普斯(Gryps),马背生翼的佩伽索斯(Pegasus),人首鱼身的特里(Tritan)……凡此种种,古希腊要比古印度丰富得多。在长期的东西文化交流和佛教艺术传播过程中相互借鉴,不断演变,在不同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的形象特征,最初只会唱歌的鸟到后来为能歌善舞、能弹会奏的“人鸟”,这在莫高窟唐代壁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此,古印度神鸟(Musikar)与古希腊有翼神像的组合,不仅十分自然,形象独特,而且使这种新生的艺术造型再一次升华,达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幻想与现实的统一以及“天”与人的统一。这种造型就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哈尔皮斯(Harpys),这种造型就是公元初年秣荼罗附近康迦黎(Kandali)带状雕饰上的美人鸟,这种造型就是佛教取之于形、绘之于壁的娱佛神。聪明的佛教徒吸收其为护法神以壮大其神zhǐ@①阵容,一开始便给这种司文艺的“人首鸟”赐名迦陵频伽。
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敦煌壁画还有一种双头的迦陵频伽,佛经中有专门的术语耆婆耆婆,是梵文Jivajiva的音译,藏语名为San-San-Tehu,另有三种梵名Jivajivaka、Jivamjiva和Jivamjivaka。因其发声“伽伽”而命此名,又因Jiva具有“生”或“命”之意,故《杂宝藏经》作共命鸟,《涅pán@②经》作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作生生鸟。据shé@③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59:
……于雪山下,有二头鸟,同共一身,在于彼住。一头名曰迦喽荼鸟,一名优波迦喽荼鸟。而彼二鸟,一头若睡,一头便觉。其迦喽荼,又时睡眠。近彼觉头,有一棵树,名摩头迦。其树花落风吹,至彼所觉头边,其头尔时作如是念:“我今虽复独食此花,若入于腹,二头俱时得色得力,并除饥渴。”而彼觉头,遂即不令彼睡头觉,亦不告知,默食彼花。其彼睡头,于后觉时,腹中饱满,咳秽气出,即语彼头,作如是言:“汝于何处得此香美微妙饮食而啖食之,安稳饱满,令我所出音声微妙?”彼头报言:“汝睡眠时,此处去我头边不远,有摩头迦花果之树,当于彼时,一花坠落在我头边,我于尔时,作如时念:‘今我但当独食其花,若入于腹,得色得力,并除饥渴。’是故我时不令汝觉,亦不语知,即食此花。”尔时彼头闻此语已,即生chēn@④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语我知,不唤我觉,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从今后所得饮食,我亦不唤彼觉语知。”而彼二头,至于一时,游行经历。忽然值遇一个毒花,便作是念:“我食此花,愿令二头俱时取死。”于是语彼迦喽荼言:“汝今睡眠,我当觉住。”时迦喽荼闻彼优婆迦喽荼头如是语已,便即睡眠。其彼迦喽荼头,寻食毒花。迦喽荼头,既睡觉已,咳秽气出,于是即觉有此毒气,而告彼头,作如是言:“汝向觉时,食何恶食,令我身体不得安稳,命将欲死,又令我今语言粗涩,欲作音声,障碍不利。”于是觉头报彼头言:“汝睡眠时,我食毒花,愿令二头俱时取死。”于时彼头语别头言:“汝所为者,一时太卒,云何乃作如是事也?”即说偈言:
汝于昔日睡眠时 我食妙花甘美味
其花风吹在我边 汝反生此大chēn@④恚
凡是痴人愿莫见 亦愿莫闻痴共居
与痴共居无利益 自损及以损他身
佛告诸比丘:“汝等若有心疑,彼时迦喽荼鸟,食美花者,莫作异见,即我身是。彼时优婆迦喽荼鸟,食毒花者,即此提婆达多是也。我于彼时,为作利益,反生chēn@④恚,今亦复尔,我教利益,反更用我为怨仇也……”[9][P923]
共命鸟出现较迦陵频伽晚,莫高窟早期石窟中未见,只是到了唐代大量出现经变画后,才与迦陵频伽等“杂色之鸟”同绘一壁,多出现在说法图中佛陀左右、说法图下部迦陵频伽伎乐中和壁画边缘的栏杆上,执持乐器,与其它吉祥鸟齐鸣,和伎乐人一起演奏乐器。莫高窟唐代第445窟南壁的阿弥陀经变、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宋代第61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和安西榆林窟唐代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等,均有此类图像。这就是敦煌遗书P.2122《地狱苦吟》所说的:“双双圣鸟玉阶旁,两两化生池里坐,白鹤迦陵和雅韵,共命频伽赞苦行。”
迦陵频伽与共命鸟同出雪山(神话中多指今喜玛拉雅山脉),均以其声美妙而命名,外形类同,在佛教艺术中演奏着乐器,其职能也相同。笔者以为:二者同源所出,是前后相仿之关系,先有迦陵频伽,后有共命鸟,共命鸟取前之形,同其职能。佛教编造的美丽神话不足置信,所谓双头之鸟更是无稽之谈。佛教总是在不断传播中发展,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不断增加和变化其内容和形式,就像一面观音变三面观音乃至十一面观音、十三面观音一样,双头鸟、九首凤、千首鱼之出现,也就更不足为奇了。
迦陵频伽是一种人鸟混合的形象,佛教利用它来宣传其教义。在此,神话和原始宗教赋予它的是超人的意志和非凡的神力,并拟人化。是由人们最初的宗教意识而产生出的对自然和人本身最为原始认识的反映。这种混合形象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寓意形态,被佛教所利用而又世代相传,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望月亨.佛教大辞典[S].
[2] 大正藏:第54册[M].
[3] 大正藏:第12册[M].
[4] 大正藏:第9册[M].
[5] Atiya Begum Fyzee-Rahamin:The Musi
[6] 鲁刚,郑述谱编译.希腊罗马神话词典[S].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 何山.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8] 郑汝中.敦煌壁画乐伎[J].敦煌研究,1989,(4).
[9] 大正藏:第3册[M].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礻加氏
@②原字般下加木
@③原字门里加者
@④原字目加真
《迦陵频伽起源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492.html
至此,古印度神鸟(Musikar)与古希腊有翼神像的组合,不仅十分自然,形象独特,而且使这种新生的艺术造型再一次升华,达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幻想与现实的统一以及“天”与人的统一。这种造型就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哈尔皮斯(Harpys),这种造型就是公元初年秣荼罗附近康迦黎(Kandali)带状雕饰上的美人鸟,这种造型就是佛教取之于形、绘之于壁的娱佛神。聪明的佛教徒吸收其为护法神以壮大其神zhǐ@①阵容,一开始便给这种司文艺的“人首鸟”赐名迦陵频伽。
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敦煌壁画还有一种双头的迦陵频伽,佛经中有专门的术语耆婆耆婆,是梵文Jivajiva的音译,藏语名为San-San-Tehu,另有三种梵名Jivajivaka、Jivamjiva和Jivamjivaka。因其发声“伽伽”而命此名,又因Jiva具有“生”或“命”之意,故《杂宝藏经》作共命鸟,《涅pán@②经》作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作生生鸟。据shé@③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59:
……于雪山下,有二头鸟,同共一身,在于彼住。一头名曰迦喽荼鸟,一名优波迦喽荼鸟。而彼二鸟,一头若睡,一头便觉。其迦喽荼,又时睡眠。近彼觉头,有一棵树,名摩头迦。其树花落风吹,至彼所觉头边,其头尔时作如是念:“我今虽复独食此花,若入于腹,二头俱时得色得力,并除饥渴。”而彼觉头,遂即不令彼睡头觉,亦不告知,默食彼花。其彼睡头,于后觉时,腹中饱满,咳秽气出,即语彼头,作如是言:“汝于何处得此香美微妙饮食而啖食之,安稳饱满,令我所出音声微妙?”彼头报言:“汝睡眠时,此处去我头边不远,有摩头迦花果之树,当于彼时,一花坠落在我头边,我于尔时,作如时念:‘今我但当独食其花,若入于腹,得色得力,并除饥渴。’是故我时不令汝觉,亦不语知,即食此花。”尔时彼头闻此语已,即生chēn@④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语我知,不唤我觉,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从今后所得饮食,我亦不唤彼觉语知。”而彼二头,至于一时,游行经历。忽然值遇一个毒花,便作是念:“我食此花,愿令二头俱时取死。”于是语彼迦喽荼言:“汝今睡眠,我当觉住。”时迦喽荼闻彼优婆迦喽荼头如是语已,便即睡眠。其彼迦喽荼头,寻食毒花。迦喽荼头,既睡觉已,咳秽气出,于是即觉有此毒气,而告彼头,作如是言:“汝向觉时,食何恶食,令我身体不得安稳,命将欲死,又令我今语言粗涩,欲作音声,障碍不利。”于是觉头报彼头言:“汝睡眠时,我食毒花,愿令二头俱时取死。”于时彼头语别头言:“汝所为者,一时太卒,云何乃作如是事也?”即说偈言:
汝于昔日睡眠时 我食妙花甘美味
其花风吹在我边 汝反生此大chēn@④恚
凡是痴人愿莫见 亦愿莫闻痴共居
与痴共居无利益 自损及以损他身
佛告诸比丘:“汝等若有心疑,彼时迦喽荼鸟,食美花者,莫作异见,即我身是。彼时优婆迦喽荼鸟,食毒花者,即此提婆达多是也。我于彼时,为作利益,反生chēn@④恚,今亦复尔,我教利益,反更用我为怨仇也……”[9][P923]
共命鸟出现较迦陵频伽晚,莫高窟早期石窟中未见,只是到了唐代大量出现经变画后,才与迦陵频伽等“杂色之鸟”同绘一壁,多出现在说法图中佛陀左右、说法图下部迦陵频伽伎乐中和壁画边缘的栏杆上,执持乐器,与其它吉祥鸟齐鸣,和伎乐人一起演奏乐器。莫高窟唐代第445窟南壁的阿弥陀经变、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宋代第61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和安西榆林窟唐代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等,均有此类图像。这就是敦煌遗书P.2122《地狱苦吟》所说的:“双双圣鸟玉阶旁,两两化生池里坐,白鹤迦陵和雅韵,共命频伽赞苦行。”
迦陵频伽与共命鸟同出雪山(神话中多指今喜玛拉雅山脉),均以其声美妙而命名,外形类同,在佛教艺术中演奏着乐器,其职能也相同。笔者以为:二者同源所出,是前后相仿之关系,先有迦陵频伽,后有共命鸟,共命鸟取前之形,同其职能。佛教编造的美丽神话不足置信,所谓双头之鸟更是无稽之谈。佛教总是在不断传播中发展,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不断增加和变化其内容和形式,就像一面观音变三面观音乃至十一面观音、十三面观音一样,双头鸟、九首凤、千首鱼之出现,也就更不足为奇了。
迦陵频伽是一种人鸟混合的形象,佛教利用它来宣传其教义。在此,神话和原始宗教赋予它的是超人的意志和非凡的神力,并拟人化。是由人们最初的宗教意识而产生出的对自然和人本身最为原始认识的反映。这种混合形象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寓意形态,被佛教所利用而又世代相传,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望月亨.佛教大辞典[S].
[2] 大正藏:第54册[M].
[3] 大正藏:第12册[M].
[4] 大正藏:第9册[M].
[5] Atiya Begum Fyzee-Rahamin:The Musi
c Of India.
[6] 鲁刚,郑述谱编译.希腊罗马神话词典[S].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 何山.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8] 郑汝中.敦煌壁画乐伎[J].敦煌研究,1989,(4).
[9] 大正藏:第3册[M].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礻加氏
@②原字般下加木
@③原字门里加者
@④原字目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