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世界史论文 >> 正文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审美观念与现代文学及建国后十 七年文学的审美观念大异其趣,崇高被彻底的消解和亵渎,在此情形之下,赵树理创作 的那些充满崇高意识,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积极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小说失去往昔的轰 动效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三,文学由一元独尊走向多元共存。从五四开始的将近大半个世纪的文学行程所形 成的文学格局,基本上是从多元走向一元的文学格局。现代文学创建伊始,总的来说是 多元并存的,它全方位地接纳世界文学新潮,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重要文 学思潮都在中国找到了其知音,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天地,但因内忧 外患的政治环境,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的迫切需要,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始终处于中 国现代文学主潮的地位,并逐渐形成一元独尊,独霸天下的局面,浪漫主义思潮虽曾在 五四时期盛极一时,蔚为壮观,但不久即被现实主义思潮所淹没;现代主义思潮因在现 代文坛缺乏适宜的生存土壤,更是难与现实主义思潮一决高低。毛泽东同志《讲话》的 发表,更使本应多姿多彩的文学走向模式化。在此一元独尊的文学背景下,当年的赵树 理红遍整个解放区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读者根本没有选择的可能。进入新时期的当 代文坛,由于文学挣脱了政治的樊篱,复归了文学自身,致使“我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筑 成了一个吸纳多元、展示多元、标准多元、互补多元、发展多元的开放体系”[13](P4) ,在这样一个姹紫嫣红的文学百花园里,读者、评论家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一枝独秀 的历史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当此背景,赵树理的小说不能说完全没有市场,但要再现当 年之风流,实比登天还难。当今之文坛,只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谁也别想独霸文 坛,谁也没有那种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魅力与魄力,因此,赵树理在今日的落魄与沉 寂,倒也算得上是不正常中的正常。
  四、明日文坛之和氏之璧
  “各领风骚三五年”,有论者以此来描述新时期文坛之文学现象,细思量,确有一语 中的之深刻与尖锐。新时期文学伊始,各种五花八门的文学现象便纷至沓来,先是伤痕 文学一鸣惊人,再是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紧跟其后,紧接着又是寻根文学、先锋派文学 、新写实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粉墨登场。异彩纷呈的各文学现象一方面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另一方面则又是昙花一现,即生即灭,缺乏顽强的生命力,表面的繁荣与 热闹之下,显现的却是极度的虚弱与贫血。“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冷酷现实昭示人们, 这是一个缺乏经典的文学时代,是一个需要伟人并呼唤伟人的文学时代。文学从工具论 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之后,按理更易产生传世之作,更应有文学大家的脱颖而出,竟何以 反步入了文学发展的一个相对低谷时期,出现了90年代初文学整体的、大面积的滑坡? 文学反失却了往昔的轰动与辉煌?探其缘由,自是纷繁复杂,但笔者认为,如下两条原 因是十分关键的。
  其一是在“写什么”问题上,新时期文学与政治的过分疏离,文学由往昔崇高之云端 一头栽进了现实之庸俗泥淖。如前文所论,出于对往昔文学与政治一鼻孔出气的逆反与 叛离,自80年代末以降,文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文学对政治的有意疏离与躲避,文 学对崇高的刻意消解与亵渎。正因为这种有意的疏离与躲避,刻意的消解与亵渎,使得 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充满理想和崇高精神的撼人之作迅速减少,虚无迷茫的情绪在 文坛大行其道”[14](P73),题材上有意弃“大”就“小”,刻意用“私人性”取代“ 公共性”,将史诗丰富多彩的宏伟叙事变成了“一地鸡毛”的大拼贴,一度沉迷于展现 那赤裸裸的欲望,堆砌那些寻欢作乐或偷鸡摸狗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欲望化表现,“对表 象的书写和表象式的书写”[15](P163)成了创作的基本法则,文学所关注的只是与个人 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的小问题,专注于个人隐私的展露和欲望化叙事,“作 家不再把自己作为民众的代言人和思想的启蒙者……作为代言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 大‘我’退场了,走到前台的是对于金钱和肉体有着浓郁兴趣的小‘我’”[12](P137) 。更有一些作家甚至“以及时行乐的态度描绘生活……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理想价值 弃之如敝屣,而让欲望的宣泄与满足置于人生追求的峰巅”[16],总之,转型期的文学 创作“都将欲望的宣泄作为作品叙写的主要内容,而缺乏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16],因而显得“有肉而无灵,有欲而无神”。显然,这种刻意脱离政治,有意消解崇 高的文学作品是难以持久的,因为,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之中,毕竟不能离群索居,而社 会中的人就不能不与政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疏离政治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政 治行为,一个健全的人,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必定还会有所精神追求。因此,完全脱离 政治的作品,完全流于欲望化表现而缺乏精神上的审美提升的作品永远都成不了经典之 作。
  其实,在“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庸俗化,文学的快餐化、文学的颓唐化”[17]笼罩2 0世纪最后一些年头的中国当代文坛时,倔强生存着的讴歌时代主旋律,甘为群众鼓与 呼、颇带几分政治味的作品依然博得了亿万读者的热烈欢呼,现实主义依然是当今文坛 之主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代山西籍著名作家张平。张平把自己的创作定位为:“ 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面向时代,深刻地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尖 锐复

杂矛盾与问题,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做普通群众的代言人”[18]。张平的作品以“ 反腐败”称誉文坛,他们创作的《天网》、《抉择》、《十面埋伏》等作品赢得了读者 和论者的普遍好评,遂有了文坛上的“张平热”。反腐败不正是当前我党的一项重要政 治任务吗?可见,一部作品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它是否与政治密切相关。把文学当成 政治的工具,这自然是错误的,但要使文学与政治完全相脱离这也是不可能的,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关键是看你怎样通过文学去表现政治。鲁迅是世人公认 的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但鲁迅曾明确坦言自己的文学是“遵命文学”,是“呐喊 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可见,鲁迅的作品是具有 强烈的政治色彩的!为什么新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坛长期在低谷中徘徊,为什么难以产生 不朽之杰作,文学对政治的刻意疏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依法治国是对人的素质 的基本要求,而以德治国则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好比鸟之双翼,有 此双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方能成真,江泽民总书记曾屡屡强调要加强精神文明 建设,并概括出四项主要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此可见,在今日之中国,文学依然肩负着神圣而 庄严的使命意识,文学依然不能与政治分道扬镳,因此,无论是当下还是日后之文坛, 赵树理那直面现实,勇于干预生活的文学精神仍然是我们珍贵的思想财富,在“写什么 ”这一点上赵树理的创作实践仍值得今日作家的认真借鉴!
  其二是在“怎样写”问题上,当代文坛仍面临着外来创作思潮,创作方法的本土化考 验,新时期作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从异域吸取养料,象征主义、意识流、超 现实主义,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等等,世界近一百年的文学思潮、流派, 创作方法、形式、手法,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几乎都有所表现”[7](P440),80年代 是我国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活跃期,激变期,正如有的论者所断言的,我国这十 年的文学道路大致走过了西方文学一百年的演进历程。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 甘露、余华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的崛起,曾是80年代文坛一道格外亮丽眩目的风景线, 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所作的努力在文学史上写下了极 为厚重的一笔。“1987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跌入低谷的时间标志”[19](P395),然 而,也正是在1987年,先锋派崭露了头角,独领风骚。且不说这究竟是一种巧合,抑或 是一种讽刺?事实是,先锋文学恰如一颗流星划过文坛上空,虽灿烂夺目,却转瞬即逝 ,曾经那么耀眼的文学奇观,却是如此的短暂,原因之一就在于先锋派远离现实而在艺 术探索的道路铤而走险,而这种铤而走险的艺术探索又很大程度上流于对外来文学手法 的生吞活剥,缺乏咀嚼消化,没能实现外来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从而失却了其生存 发展的适宜土壤,夭折的命运也就势所难免了。
  90年代的转型期文坛,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55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世界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