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考古论文 >> 正文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所献古文《左氏》是否在入皇宫后经过这道程序呢?北魏文字学家江式说过:“北平 侯张仓(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5](《江式传》 )看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本古文《左氏》以原貌被保存于中秘府“伏而未发”,一直到 汉成帝后才被刘歆发现。而民间玩赏《左氏》者,或耆儒如贯公,或博学如贾谊、尹更 始,或专精古文字如张敞,都没有想到把这本以“叙事”见长的春秋史书拿来解经应用 于现实政治,所以使它以古文原貌保存在社会中。
  一说《左氏春秋》出于孔府壁中。王充《论衡·案书篇》:
  《春秋左氏传》者,盖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宫,得《 佚春秋》三十篇,《左氏传》也。
  但《汉书·景十三王传》曾提到鲁恭王刘余坏孔子旧宅,“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却未记具体有哪些经传。还提到河间献王刘德“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 秋》博士”。此二王皆景武间人,而同时稍晚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宗世家》中对这两 件都不算小的事却只字未提,不免令人起惑。王充之说很可能是出于对以下文字的误解 。刘歆《让太常博士书》说: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 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 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这里明明说孔壁所得只有《逸礼》和《书》,而《左氏》是藏于秘府的另外一事,二 者只是因为同是古文而被相提并论。所以,由于《左氏春秋》长期潜藏,不为众人所知 ,一旦被刘歆揭示宣扬,才引起那么大的社会震动。
      三
  刘向、刘歆父子虽属宗室,却出自博学世家,于学术均“通达能属文辞”,又热心于 时政。汉成帝河平年间,父子受诏“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术数、方技 无所不究”。就在刘歆整理皇宫藏书的过程中,他才发现世间竟还有古文《春秋左氏传 》这本书。《汉书·刘歆传》记载:
  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 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
  刘歆发现了《左氏》,又对之进行研究整理,“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 义理备焉”。这时属于今文的《春秋传》共有公羊、谷梁、邹、夹四家,能被立于学官 的是公羊、谷梁。刘歆认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 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所以《左氏》的价值远在二传之上。为此他还向作 为谷梁大师的父亲刘向问难,对有些问题刘向也不能很圆满地予以回答。于是在汉哀帝 时,刘歆提出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典立于学 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刘歆移书太常博士,对当 时的学风展开批评说:
  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 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 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 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6](刘歆传)
  对刘歆立古文经典于学官的请求,那些今文博士们以轻蔑的态度不予置理,确实有“ 怀妒嫉”,“党同门”的功名利禄之争的成分,官学与利禄之途相连,任何既得利益者 都不愿被人分一杯羹甚至取而代之。但仅此不足以说明这场斗争的全部背景。正如金春 峰先生所指出的:“正统经学在哀平以后,日益陈腐、烦琐、僵化,引起了有创造革新 精神的经学学者的严重不满……刘歆指出这一时期经学的三种大弊病:(1)烦琐;(2)信 口说而背传记,死守师说,陈陈相因;(3)脱离实际,只知死啃书本,不懂国家大事。 ”[3](p466-467)
  说刘歆在学术上具有革新或改良精神,确为至论。汉代经学投靠政治,必然产生两大 恶果,一是章句繁琐冗杂,二是用阴阳五行解说微言大义。刘歆只能对前者尽力革除, 而对后者仍不能自拔其中。
  汉代经说,本来对经文加以音、形、义的诠释,使人理解经典原意就行了。但自从立 了诸经博士,每家博士再传授弟子,于是就有了训诂和章句。传业者为能仕进,无不严 守师法家法,必然造成章句繁多。《汉书·儒林传赞》说: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 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章句繁多,在概念上作无谓推演,重枝叶而忽根本,丧失学术的真正精神,并且使人 “幼童而守一义,白首而后能言”。正是对学术的严重危害,使刘歆这样的清醒者奋起 而对“经学中衰”状况力图挽救。
  刘歆所作的《左氏章句》未能流传下来,我们不知它比公羊、谷梁二家《章句》能有 多大程度的简洁精炼。不过我们看《汉书·五行志》中诸家对《春秋》经文的引申发挥 ,刘歆所言还是最为简短明实。除以上所引桓公十四年一条外,我们再看僖公三十三年 的例证:
  “十二月,李梅实”。刘向以为周十二月,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 妖也。先华而后实,不书华,举重者也。阴成阳事,象臣专君作威福。一曰,冬当杀, 反生,象骄臣当诛,不行其罚也。故冬华者,象臣邪谋有端而不成,至于实,则成矣。 是时僖公死,公子遂专权,文公不悟,后有子赤之变。一曰,君舒缓甚,奥气不藏,则 华实复生。董仲舒以为李梅实,臣下强也。记曰:“不当华而华,易大夫;不当实而实 ,易相室。”冬,水王,木相,故象大臣。刘歆以为庶征皆以虫为孽,思心蠃虫孽也。 李梅实,属草妖。
  又如僖公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灾”一条:
  《谷梁》以为闵公宫也,以谥言之则若疏,故谓之西宫。刘向以为僖立妾母为夫人以 入宗庙,故天灾闵宫,若曰,去其卑而亲者,将害宗庙之正礼。董仲舒以为僖娶于楚, 而齐媵之,胁公使立以为夫人。西宫者,小寝,夫人之居也。若曰,妾何为此宫!诛去 之意也。以天灾之,故大之曰西宫也。《

左氏》以为西宫者,公宫也。言西,知有东。 东宫,太子所居。言宫,举区皆灾也。
  例证颇多,不能尽举。比较而言,刘歆或《左氏》的经说要更简洁平实。其在大的义 理上尽管仍不能脱西汉主流经学的范式,至少在形式上已在尽力扭转章句冗杂之弊。所 以王莽时下令减少五经章句,皆不得超过二十万,已可见其效。
  刘歆《左氏》学在形式上革新,内容实质上却一仍深求大义的学风。这是因为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当整个统治集团仍然把它用来作为维护统治的“利器”,当整个文化阶层 仍然对它笃信不疑,当它的结构性缺陷尚未能充分暴露而新的文化思潮尚未能取而代之 的时候,它就会仍然以其强大的惯性而向前推进。刘歆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时期。试想 当汉哀、王莽、刘秀都在以图谶纬书来经营自己的政治生命时,作为旧阵营一员的刘歆 怎么可能突破那种思维定势呢?况且博士们攻击“《左氏》不传《春秋》”,刘歆要为 《左氏》争立学官,就必须能证明它也像其他二传一样可以发明圣人的“微言大义”。 刘歆的《左氏》学已无书留存,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却引用有数条,也许可以略窥 一斑。
  一是《左传》十二公中,隐、庄、闵、僖四公即位时都未正式举行典礼,《春秋》经 文不记,《左传》分别加以解释。如隐公“不书即位,摄也”;庄公“不称即位,文姜 出故也”;闵公“不书即位,乱故也”;僖公“不称即位,公出故也”。本来“称”“ 书”是同义词,都是“记载”的意思,刘歆却于此大做文章,说:“恩深不忍,则传言 不称;恩浅可忍,则传言不书。”这种抛开词语本意而故作艰深探求微言大义,不但主 观随意,而且正是公、谷二家的解经方法。
  二是《春秋》昭公八年“sōu@②于红”,昭公十一年“大sōu@②于比蒲”。刘 歆解经说:“不言大者,言公大失权在三家也”;“书大者,言大众尽在三家”。本来 有无“大”字,不过表示围猎规模大小,《左传·昭公八年》作“大sōu@②于红” 。以为是经文脱字的杜预之说已很合理,刘歆却要寻出微言大义,所以孔颖达说刘歆“ 随文造意,以非例为例,不复知其自违也”。
  另外,孔颖达还多次批评刘歆“依二传”来释《左传》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56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考古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