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作之隐形
隐形现象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思索是如何看待译品评介的问题。传统的译评常常介于“空泛的赞赏”和“集中评错”之间(王宏志,1999:7)。而这种“错”,往往是由于隐形所导致的。挑“错”标准仍然以原著为参照。确实,从纯
粹的翻译技巧上看,如果我们认为只要不是“逐字”的翻译便是翻译的败笔的话,那么,严复的翻译确乎算不上成功,因为他在系列“醒世”译译作中将“俚鄙不经之事”皆“芟剃不言”①。但从严复深刻的“用心”、精湛的语言和百年不变的影响上来看,我们能说他的译品不是成功之作吗?翻译毕竟不是一种纯技巧活动,它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翻译作品不可避免地要烙上文化的印记。因此,对译品的评介不应该只限于狭义的“忠”与“不忠”的范围,而应该置之于历史的、文化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讨论。在“信、达、雅”之外,译评家有更多的核心问题可以触碰和深入探索,比如说,由于隐形所产生的佳译或劣译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效果,等等。
最后一点是对于“隐形”的态度问题。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Lefevere, 1992b)和全球文化交流的趋势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隐形现象在未来的翻译文学中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而且还将伴随“异化”现象的升温而继续与之分庭抗礼。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对隐形现象的欣赏度也会越来越大。作为译者,在特定的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下对原作进行适度的隐形是完全必要的。作为学者,更有责任学会如何客观地分析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没有必要把这种“隐形”视如“文化堕落”(孔慧怡,1999)而战战兢兢地敬而远之或面红耳赤地诛而伐之,更不能武断地要求译者“附庸”于原作,因为异域的文化在进入新的氛围的过程中经过一路“颠顿风尘”和“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钱钟书,1981),它的终极形式不可能是纯粹的“之乎者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Yes or No”(冯至,1959)。而作为原作者,也大可不必因为“译作的声音超过了原作”而抱屈,因为文学作品的生命正在于流传。原作通过译者在异域得以繁殖,虽然被涂上了新的色彩,但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者该做的似乎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对译者满怀敬意。
注释
① 此为吴汝纶在通信中与严复讨论翻译标准时对严复的鼓励之辞,转引自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p.5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 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 成林,周明.劳伦斯文集[Z].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 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杜争鸣.《翻译与创作》:钩沉百年文学翻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6).
[5] 冯至.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北京大学学报,1959,(2).
[6] 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 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J].改造,(3).
[8] 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鲁迅.《小彼得》译本序[A].鲁迅.鲁迅全集[C].1981,(4):151-153.
[10] 李亚舒,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1]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C].北京:商务印书院,1981.
[12] 王宏志. a. 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b. 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13]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 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15] 严复.天演论[Z].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6]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7] Alvarez, Roman & Vidal, M. Carmen-Africa.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18] 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d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19] 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A]. Schulte & Biguene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 1992.71-82.
[20] Chang, Nam Fung. Faithfulness, Manipulation, and Ideology: A Descriptive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 Perspective: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C]. 1998.235-258.
——Politics and Poetics in Translation: Accounting for a Chinese Version of Yes Prime Minister [J]. The Translator. Volume 4, Number 2 [C]. 1998.249-272.
[21] Even-Zohar, Itamar. Polysystem Studies [J]. Poetics Today, 1990, (1).
[22] Hermans, Theo. 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 Alvarez & Vidal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 1996.25-51.
[23] Lefevere, Andre. Trans